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名人名家 >> 浏览相关信息
精彩推荐
专题推荐
    没有记录!

刘锡庆 散文的主角就是你自己

2013/7/9 14:30:09 点击数: 【字体:


    写好散文必须“以我为主”
   
    如何才能写就一手打动人心、“形散神不散”的优秀散文?刘锡庆教授提出了一个明确的口号,他说:散文的主角就是你自己,好的散文必须要“以我为主”,是个性和心灵的赤裸,是自我心灵生命和人格魅力的艺术外现。两个小时的讲座,刘教授紧紧围绕着一个“我”字,一再强调着散文必须袒露自我真性情,尽情表现自己。
   
    说到散文的特征,刘教授认为可以用自我性、向内性、表现性三点来概括。与其他文体相比,散文的自我性更为突出。英国的散文名家兰姆就曾提出:我写的就是我自己。郁达夫曾说,五四以前的散文大多强调文以载道,可以是文章里面没有一个活着的“我”,五四运动的最大好处就是向内发现了自我,每一个作家在其写就的每一篇文章里面表现的个性都要比以前的散文来得强。至于向内性即万物内化,散文的特长在于表现内心,关注的是人类的“内宇宙”,一切事物都要经过心灵的过滤、沉淀,再吐出来,即所谓“吐纳英华,莫非情性”。最后一个特征表现性与前两点相通,散文永远都不可能是反映现实的再现。
   
    自我性、向内性、表现性始终是紧扣一个“我”字,与此相应,评判一篇散文的优劣也要从“我”入手,看这篇散文是不是运我的自由之笔、写我的自得之见、书我的自然之情、显我的自在之趣。要写好一篇散文,须得有魂作核、以真情为骨、一气呵成,不拘泥于外在的语言形式。
   
    刘锡庆还提出了散文写作的五层面说,其中前四个层面是层层递进的关系,分别为实生活层面、情感层面、性灵层面、心灵层面、生命体验层面。生命体验层面是作者将个人独特的生命体验带入散文中,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即此类佳作,但中国当前的散文颇少这一类作品。

    如何看待鲁迅、80后、余秋雨
   
    如果说刘教授之前的娓娓讲述给人以儒雅和善的感觉,在之后的互动环节中,面对观众的提问,他观点鲜明而又妙语连珠的解答又尽显其机智幽默。
   
    一个男读者询问说如何才能读懂鲁迅散文,刘教授首先就鲁迅文章为何难懂讲起,他认为,史实和文字是我们读鲁迅文章的两大障碍。鲁迅创作后期以杂文为主,大多针砭时弊,结合当时的具体历史情境而写,现在的读者对当时的史实比较陌生,是难懂。此外,鲁迅的文字尚未完全白话,还处于文白相杂的阶段,这也造成了阅读障碍。所以,要读懂鲁迅的作品,须借助于注释和讲解来读。刘教授笑着说倘若把鲁迅全集通读了一番,恐怕也就不会觉得他的作品难懂了。
   
    对于如何评价80后作家的文学造诣这个问题,刘锡庆说,他很少读80后的作品,因为没意思。他一针见血地指出,80后作家是无根的一代,没有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他们在文学的道路上不可能走得太远。五四时新文化运动彻底否定文言文带来了一定的弊病,早有有识之士指出,文言是有生命的,中国文明的伟大复兴可能就出现在21世纪。80后缺乏传统文化这一课,应该好好补课。
   
    至于对公众心目中的散文大家余秋雨的评价,刘锡庆的观点更让人耳目一新。他明确地指出,余秋雨根本就不是什么散文标兵,他不属于散文家这个行当,余秋雨写出的那些作品,根本就不是散文,而是文化随笔。散文和文化随笔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有无以“我”为中心,余秋雨在作品中并未好好地解剖自己的心灵,而是将镜头对准了古人。余秋雨将学术的下角料塞入文中,使他的文章就像一部小百科全书,而中国人经过了文化大革命的知识饥渴,所以会追捧他的书。刘锡庆提醒,大家不要迷信余秋雨,他的书不妨一看,因为可以增长知识,了解许多古人古事。他笑言,余秋雨就是一个高级导游,看他的书还是可以长点见识的。
   
    刘锡庆甚至认为,连冰心的《小桔灯》、何为的《第二次考试》都属于“伪散文”,因为违反了一个基本原则:散文必须真实,绝不容许虚构。
   
    当有读者就散文必须真实和“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悖论提出质疑时,刘教授尖锐地说这是典型的本本主义,他笑着说即使你搬出再大的理论我也要坚持这一点:散文必须写真人真事,违背了这个原则的就不是散文。
   
    掌声再次响起,人们向这位固执而又可亲可敬的“七十老翁”表示了最真挚的尊敬和感谢。□见习记者禹媚□本报记者赵伟【原标题:刘锡庆 散文的主角就是你自己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中山日报 2008年6月3日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新浪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