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忠诗歌现象” 在国外的影响
2013/7/8 18:02:47 点击数:
【字体:大 中 小】
王学忠是一位近年来在诗歌界声誉鹊起的劳动阶级的诗人。他的诗歌在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引发读者强烈的心灵共鸣。许多下岗工人和农民工都能吟咏王学忠的诗作。不少当代著名的诗人、作家和诗评家都撰文评论王学忠的诗作(总数达300余篇)。他们中有国内大陆的,台湾的,还有海外华人。他们对王学忠诗歌中的现实主义精神有极其中肯的评说,称王学忠为“平民诗人”,“工人阶级诗人”或“人民诗人”,这就是当代诗歌界中引人注目的“王学忠诗歌现象”。
作为富于生命力和强烈时代气息的诗歌,王学忠的诗作在华人世界产生巨大的反响之后,继续朝着更广更远的方向传播。此中,王学忠的诗歌要获得国外读者的接受,首先需译成外文。2005年1月和5月,由学者杨虚翻译的《王学忠短诗选》和诗人申身选编,学者杨虚翻译的《王学忠诗稿》分别由香港银河出版社和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在国际诗人笔会上交流,并被介绍到英国、美国、瑞典、法国、日本、希腊等国家,王学忠的诗作开始接受多肤色读者的欣赏和评价,这对于他诗歌的生命力又是一次新的延伸。
王学忠的诗歌是关心民生疾苦的诗作,反映了改革开放的社会转型过程中所形成和暴露出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影响着广大群众的生活,甚至与他们的命运休戚相关,因此王学忠饱含血泪的吟唱能够得到人民的认同和喜爱。王学忠诗歌译介到西方国家,让西方读者耳目一新。因为尽管埃兹拉·庞德和威廉·卡洛斯·威廉斯等诗人曾尝试通过英译汉诗来进行创造的方式向西方介绍过诸如《长干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中国古典诗词,但西方读者对中国现当代诗歌的了解却并不多。这两部以中英文对照形式出版的诗集让西方读者在对中国当代诗歌的阅读中了解到中国劳动阶级的情感、忧患和需要。《王学忠诗稿》中对民生疾苦的关注,是一种“揭丑派”的创造方式,这与西方的文学创造传统是一脉相承的。英国作家查理·狄更斯,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美国作家辛克莱、斯坦贝克等,都有揭露社会黑暗和不公的佳作流芳于世。对于与国外现实主义作品异构同质的中国诗歌作品,外国读者对王学忠的诗歌表现出高度的热情。如英国学者简·麦迪逊评价到:诗篇中充满了生命力和尊严感,是文学和社会的结合。一位美国社会活动家艾伦·纳戴尔说,她第一次读到中国诗歌,她惊讶于其简洁的文字之下所蕴涵的丰富的社会意义。当然,描写中国下岗工人艰苦生活的王学忠的诗歌译介到国外后,我们也听到了外国读者对中国社会中不公现实的评价。美国诗人保尔·沃森认为:(下岗工人)在无奈的现实中的挑战和抗争构成了整个诗集的主题。这些诗表达的意思很清楚,当代中国还有很多问题。在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中,我们所取得的成就为世界所瞩目,而表现中国社会经济高速增长隐藏下的贫富悬殊和官僚腐败的文学作品,外国读者却知之不多。王学忠诗歌在国外的译介,引起不少读者的思考。瑞典克里斯蒂安大学博士因格马·奥托森对中国一部分官僚和暴发户的穷奢极欲,与国家提倡的道德理想完全相背离的行为表示震惊和担忧。他在文中引用一句拉丁语格言“人民的声音,上帝的声音”来告诫那些大权在握者和为富不仁者。王学忠的许多诗作都是对中国的下岗工人、农民工等弱势群体的描述,不少外国读者对于这些诗歌的反响也最为热烈。世界诗人大会荣誉主席罗丝玛丽·维尔金森指出王学忠的诗歌是写他那个阶级的生活,他的声音是劳动阶级的心声,是弱势群体的声音,是沉默的大多数的声音。而一位美国读者认为这些诗作呈现给美国读者适逢其时,因为许多美国员工也因大公司经营不善裁员而成了“下岗工人”,读了这些诗歌的美国人会找到和中国下岗工人一样的感受。
王学忠的诗歌是以表现中国社会负面现实而走向世界的,它的译介成功使得我们需要思考一个问题:如何对待中国的“揭露文学”走向世界?有部分人认为这类作品会加深国外读者对中国的误解,影响中国的大国形象。笔者认为,这是“后殖民心理”在作祟。1840年英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让中国社会的黑暗腐朽无法藏匿于世界的视线之外,而伴随殖民侵略而形成的“东亚病夫”、“老大中国”等名词让中国人在世界上抬不起头来。而今,在殖民时代结束几十年之后,这种伤心之痛仍让一部分国人心有余悸,恐中国的“揭露文学”成为一部分国外势力敌对中国的借口。但国人不要忘记,作为一个冉冉升起的大国,我们要敢于向世界说明中国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这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的风范与气概。在对待“揭露文学”上,我们可以从美国的做法上有所收益。作为世界上的强势文化,美国文学中的现实批判性是一以继之的。从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中丑陋的美国政客到斯坦贝克的《愤怒的葡萄》中劳动者的悲惨生活,从“迷惘的一代”到“跨掉的一代”,美国对于这些批判现实的文学作品和思潮是包容并蓄的,而这些作品在其经典化的过程中成就了美利坚民族中民主、坚韧、乐观和豁达的性格。
就“王学忠的诗歌在国外的影响”这一个案而言,外国读者在体味表现工人下岗和官员腐败的诗作中,得出的评价并不是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失望,而是体味到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传统价值理想的赞颂。考虑到中国社会转型期人们价值取向的混乱,英国学者简·麦迪逊甚至提出友善的建议:首先要承认社会贫富分化和官僚腐败的现实,然后分析其成因,从基层起进行自下而上的改革。诗人王学忠的诗歌译介到国外,国外读者并没有对中国的敌视,而是表达了对中国劳动人民的关注,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希望。他们认为《王学忠诗稿》这样的“揭露文学”的作品能够走出国门,这本身就说明中国人的勇气和中国民主建设的进步。王学忠的诗歌能够在西方找到读者,激发他们对中国诗歌和文化的兴趣,由此为更多的现实主义作品走向国外铺平了道路。朱长泉【原标题:“王学忠诗歌现象” 在国外的影响】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中国作家网 2007年04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