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名人名家 >> 浏览相关信息
精彩推荐
专题推荐
    没有记录!

蔺相如乃蔺相如而已

2013/7/8 17:26:16 点击数: 【字体:

 小时候看小人书就知道《将相和》、《完璧归赵》、《渑池会》,胡乱跟着大人听戏,丰县拉魂腔里也有《负荆请罪》,等到中学里再跟老师读完《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当然是节选),蔺相如就成了历史中又一个我必须膜拜的人物。老师在课堂上交待:太史公说,蔺相如智勇双全,名重泰山,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像蔺相如一样,成为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人。我记住了。

  知道蔺相如不是一个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人已经是许多年以后的事,知道蔺相如不是一个名重泰山的人也已经是许多年以后的事,我知道这不能怪自己后知后觉,也不能怪我的语文老师,更不能怪我的地方戏和小人书。我不知道怪谁。我现在只是对自己年少无知时急于寻找榜样感到不好意思。

  我对蔺相如的不以为然还是因为对《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的阅读。做了语文教师,“廉蔺列传”这样的教材经典想躲都躲不过,一再地教,就教出了怀疑。最初的怀疑是,蔺相如为什么要站在秦的立场上说话呢?秦昭王二十四年,即文中所说的赵惠文王十六年,秦派人通牒赵说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国上下震恐,君臣惶急,苦无良策应对。此时,门客蔺相如在主人缪贤的引荐下得以朝廷觐见。蔺相如在朝廷上说的一句话让人百思不得其解,他说:“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以物易物要双方自愿,秦提议交换赵不答应为什么赵就理亏呢?

  还有一处怀疑,蔺相如是一个心口如一的人吗?在脍炙人口的“将相和”一节,廉颇拐弯抹角地听到蔺相如“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就至蔺相如门负荆请罪,这样的脾气禀性,以蔺氏过人的聪明如何不知,直言不就行了吗?他完全可凭自己的口舌在廉氏宣了恶言的当口就向其陈述利害得失,哪里用得着不上朝,不见面,路上撞见了还引车避匿呢?蔺氏有些矫情地让事件一直发酵到门客都请辞的地步,才好像不情不愿被逼无奈地说出自己伟大的胸怀——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二人为位列而矛盾,蔺氏尚用此等苦心静待廉将军醒悟,为国可谓用心,在国家利益面前,个人荣辱能算得了什么?然而,同样一个蔺相如,数年后一眼识破秦人离间计却并未尽力阻止赵孝成王犯错误。与廉颇当年与之争位列相较,秦人离间计乃关涉两国间战争成败的大事,赵用纸上谈兵的赵括替代的恰是廉颇,当年蔺相如认为“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此时蔺氏不更是该以自身勇气痛陈利害吗?如何仅仅指出而不强力阻止此等愚蠢事件的发生呢?这样的表现哪里是一个良臣应持的态度。

  如果这样的怀疑有一点道理,蔺相如是要重新定义的。由是再读再品再揣摩《廉颇蔺相如列传》,渐渐释然。权当戏看,看一个人表演,看他如何心口不一,看他如何巧舌如簧,如何胳膊肘外拐,看他如何从舍人蔺相如一步成为大夫蔺相如,如何以性命疯狂相赌相搏一下子从社会最底层成功站在权力舞台的中央。当然,也看他功成名就后如何不再勇武。

  再无崇圣的心态后,我对学生也说阅读须有个人的自我判断,前人结论当重视只是不必盲从。为读“完璧归赵”,我查秦昭襄王,知秦昭王在位五十六年,在前二十四年间,他攻韩,攻楚,攻魏,甚至攻齐,却从未攻打过赵。有意思的是,秦昭王二十四年“完璧归赵”事件后,秦开始疯狂地找赵的麻烦,在接下来三年间三次攻打赵国,此后对赵的打击不断,直到秦的继任者最后在地图上抹去赵的存在。说个玩笑式推断,“完璧归赵”是否在客观上招致了秦对赵的打击?如此说来,蔺相如在“完璧归赵”中以命相搏又有何意义呢?如果再扯得远些,作为一国使者,居然言而无信,在他国国君“召有司案图”、斋戒五日、朝廷接见后居然说璧没了命有一条,这不是个人尊严问题,这是国无颜面之举,千百年来此等行为总被人以佳话颂之,莫名其妙。有观察者说秦昭王派人索璧并非为了一块和氏璧,其真实目的只是想探看赵人反应,而赵的反应也让秦看到了赵的虚实。我以为有道理,也想通了攻击成性的秦昭王为何在被侮辱后没有杀掉以命相搏的蔺相如,当赵王作出派遣使者的决定时,其实就注定了此后定会遭到秦人无情的打击。就秦昭王国书索璧事件,我相信蔺相如有足够的智慧看透秦人目的,在“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的话语背后,聪明的蔺相如一定有其个人的立场。

  清人邵宝在《史记评林》中有一段话点评到完璧归赵事件:“赵王知相如之必能完璧乎?曰:不知。相如能知秦之必归璧乎?曰:不知也。然则何以使之?曰:相如以死殉,赵王以意气任相如。璧完而相如归,赵重矣;璧不返相如死之,赵亦重矣。国势之重轻,于是系焉。”我不同意这样的价值判断,实际上当赵王做出了奉璧出使的选择时,就已经没有了国家尊严。事实告诉我们,璧归与不归,与国之轻重没有任何干系,只对蔺相如个人的命运发生意义。但其中有两点邵宝说得很正确:一是蔺相如也不知道和氏璧能否完归。他在赵王面前信誓旦旦的保证只是在争取一次人生的冒险机会而已,尽管这次机会风险极大,自己的身家性命十之八九要留在秦国,但不去冒险,自己只能久居人下。永无出头之日大概是胆识与谋略皆备的蔺相如无法忍受的,因此,他宁愿拿性命豪赌一把。于是,当国势不强、群臣无谋、求使者不得的窘境让赵惠文王焦急万分、六神无主之后,蔺相如用简洁有力、条理清晰、信誓旦旦的言辞给自己争取到了一次历史事件的发生。这样,我就能理解蔺相如为什么会说出“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这种话。二是赵王在六神无主的情况下“意气任相如”,在整个事件过程中,赵惠文王有一件事情没有想明白,如果最初担心因璧惹事会遭到强秦的武力打击,那么蔺相如的完璧归赵岂不是更让秦国恼羞成怒?在蔺氏说出“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这样毫无保障的豪言壮语时,赵惠文王就应该清醒地知道蔺相如的出使是在玩火。可惜赵惠文王失了方寸,没了判断,凭头脑发热派遣出了一个人生冒险者。

  由于弱国心态特别是蔺相如的出现,秦王的无理要求最终演变为一段流传千年的智勇故事。实际上,“完璧归赵”事件只有两个开始,一是开启了赵国走向灭亡的历史脚步,一是一个人的命运开始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如此,关于“负荆请罪”事件,恕我用心思度他。蔺相如在整个事件中的行为,怎么看都隐约有一个要掌控他人于股掌之上的设计线路图。文人用谋略对付武将,在中国有历史传统,以曲计对付直肠子,历史上也常被人当作佳话称颂,其实许多情况下那些心计实属恐怖手段,把别人玩于自己股掌间很好玩吗?让别人言听计从于自己很有成就感?仔细去辨就会发现,虽非全部,但历史中确有许多行曲计的人在曲计的核心位置只为一个自己,这样靠不住的人可以举出一串来。不幸的是蔺相如正应了这样的特征。从舍人爬上大夫的高位,蔺氏需要一个稳定的环境,功高盖主的廉颇是最大的麻烦,而让这样一个耿直、粗鲁又直肠子的武夫不给自己添乱,只能用弱者姿态和最崇高的道义制服他,于是我们就看到了蔺相如在“负荆请罪”中的表演。“名重泰山”,这样的史上论断和后世推崇很多,你只能当成一个个笑话。

  蔺相如对人生机会的创造,相信不同的人会做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在我看来,名重泰山之人,首先是道德的选择而非个人成功与否的机会选择。蔺相如有胆识,有谋略,智能兼备,实现了个人理想,但也仅此而已,不是什么值得我们一定效仿的伟大人物。

  发现这一问题已经十年之久,在十年间我带过四届学生,每一届我都静静地等待学生的阅读发现,今年,终于等到一个叫章薇威的学生出现,她在课堂上直接对蔺相如形象提出了质疑。我觉得,这就是做一名语文教师快乐的地方。□张蛰【原标题:蔺相如乃蔺相如而已】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文汇报 2013-07-05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新浪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