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州古调板头曲
板头曲为中州古曲,主要在大调曲子正式演唱之前演奏,其传播中心在河南邓州。它和江南丝竹、潮州音乐、山西音乐齐名,是全国四大乐种之一,《高山流水》、《大起板》、《汉宫秋月》等是其代表作。
板头曲是南阳大调曲孕育出来的,它是南阳艺人在演唱大调曲“开正板”前演奏的曲子。曾几何时,村头大柳树下或老城小茶馆里,艺人们先弹一曲,告诉你“天也不早了,人也不少了,鸡也上树了,牛也喂饱了,唱曲快开场了,赶紧过来吧”。同时安抚场子里性急早来的听众,“别急,先听一段音乐,等场子里再上上人”。于是,随着一阵“嘣嘣”声响,观众们或屏息凝听,或晃脑品味,沉浸在那时而激越高昂,时而如泣如诉的丝弦声中。
曲艺界自古就有“板头曲不养人”的说法。由于挣不来钱,再加上板头曲对演奏水平要求较高,所以,如今会板头曲的人越来越少。现在邓州城里曲友只有20多个,且多为五六十岁以上的人。“照这样下去,再过十年八年,板头曲将成为一代绝响。”说到这里,宋光生不无忧虑。
●与板头曲结缘
在邓州听宋光生弹奏板头曲《打雁》,但见其中指连剔数弦,“数弦一声如裂帛”,接着如闻受伤大雁哀鸣……宋光生边揉边按并加小颤,群雁和受伤雁交替哀鸣,音色多变,强弱鲜明。听来堪称绝妙,让人连呼过瘾。
屈指算来,68岁的宋光生与板头曲结缘已逾半个世纪。
1954年,14岁的宋光生拜自家附近大名鼎鼎的古筝演奏家、教育家曹东扶为师学习古筝。后来,他又学习了三弦、琵琶。每到闲暇,宋光生就会走进邓州老街的茶馆里拨弄丝弦,自娱自乐。没想到,“自娱自乐”却改变了他的命运。1957年,邓县(邓州原叫邓县)成立业余文工团,宋光生因为弹得一手好筝、会数十首板头曲进了团,从此成了“公家人”。1962年,全省首届古筝研究会召开,22岁的宋光生在研究会上以纯熟的技艺崭露头角。从此,他的名字与“板头曲”连在一起。“文革”时,文工团解散,宋光生到供销社当了营业员。虽然职业变了,但数十年来,宋光生一直勤练不辍。目前,他是邓州市大调曲研究会的会长。
●让板头曲与梦一起飞扬
2000年退休后,宋光生开班给孩子们传授古筝,每年都有20来位学生考上专业音乐学院。但宋光生不满足——“要想改变板头曲人才缺乏的现状,应在河南和南阳的高校里,甚至中小学里开设大调曲、板头曲专业学习和欣赏课。”他认为这才是根本措施。
板头曲的学习必须靠耳传口授,因为其中的许多精妙技法、起承转合是乐谱根本无法记录下来的。这让宋光生常常很是着急。几年来,他一边培育新人,一边着手整理古筝相关技法和曲谱,希望为板头曲多做些事情。为此,他常常伏案到深夜。今年2月,同心出版社出版了他的《古筝基础训练》一书。目前,他正在撰写《今之词古之乐也》(暂定名),考证唐诗宋词的乐谱。“希望有朝一日看到板头曲走出国门,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宋光生最大的梦想。这一梦想产生于2001年,那一年,中国昆曲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在宋光生眼里,板头曲曲牌最早可追溯至元曲,曲词雅俗共赏,完全可以与昆曲媲美。习中洋【原标题:宋光生与中州古调板头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