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站在21世纪的精神维度回望姚雪垠和他的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的时候,除了对作者认真的创作态度和超凡的文学才情感佩与敬畏之外,更有从中所获得的多重体悟与深切启示。任何精神创造的价值,都在于它能以其自身的成功而为尔后的创造活动提供典型的范例和有益的经验,并使之从中受益,泽惠以远,产生借鉴和推广效应。姚雪垠和他的《李自成》就是这样。
首先,作为一部长达300万言的多卷本历史小说,《李自成》不仅结构庞大、内容宏富、人物众多、情节复杂,而且其中所蕴含的历史信息量和所传达出来的美学情韵,也都十分充盈而饱满,特别是人物形象的立体感和个性化的内心世界,以及作者在驭笔行文过程中的娴稔旷达与游刃有余,都显示了其非凡的艺术功力和超强的知识储备。这是 《李自成》创作成功的必备前提,这也是姚雪垠所特秉的优长资质。他正是在将学者的缜密、睿智、深邃与作家的敏锐、炽情、渲熠浑然融为一体的过程中,才使其作品获得了如此巨大的张力与魅力。
《李自成》的成功绝不是偶然的,而是科学思维与艺术表现的优化组合。而这,又恰恰是我们今天许多作家和学者的缺失与短板。不要以为写小说就仅仅只是演绎故事和表现自我,更不要把描绘浅层次的生活和表现人性的本能欲望当作文学的最高旨归,尤其不能人为地进行学科壁垒、知识割裂和思维褊仄。对于当代文学研究者来说,则必须走出纯学理化和偏悖化的桎梏,在大力开拓学术路径和扩大知识视野的同时,更应为自己的研究工作和研究成果不断地注入新的思想营养与时代精神。
其次,姚雪垠和他的《李自成》既然是历史小说创作的成功范例,我们对其所进行的研究和评论当然就不能只局限在作者和作品本身,而是应当推广开去,使之形成更大的辐射面,产生更强的效法力。一如对姚雪垠和《李自成》的研究,很有必要并极有条件使其为现实的历史小说和历史影视剧的创作树立楷模,进行针对性的评骘与引导。而目前我们的研究恰恰回避了这方面的内容。一切学术研究的终极目的,都在于通过理性的科学的缜密的发掘、考索、总结和论证,而将深藏在历史事件和感性认知中的体悟和经验加以归纳整合,提供给正在创造和建设新的生活与新的作品的人们,以使他们在创造未来和铸冶新作的过程中少走弯路、多出效能、大获裨益。
姚雪垠及其《李自成》的价值质点,正在于此;研究和评论姚雪垠及其《李自成》的意义,也正在于此。
再次,在研究和评论姚雪垠及其《李自成》的过程中,应当特别注意的当是作者的文学思想、创作道路、世界观和方法论,特别是作者艺术地体现在作品中的新探索、新发现和新成就,而没有必要把关注点放在作者对素材的取舍、人物的设计和情节的安排上,更没有必要在探究人物虚构成分与历史事实的距离、对历史内容的取舍和在艺术表现上的夸饰等方面,进行苛意评点与大肆铺陈。因为《李自成》既是历史,又是小说;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既要归真,又要向善;既需撄时,又需求美。如何才能将这诸项原则和多种追求同时而有机地体现在创作中、凸显在作品里呢?只有作者自己才会胸有成竹,才能统筹调度,才可自由发挥。特别是像姚雪垠这样功底深厚、驭笔练达、态度严谨、风格细腻的作家,他对内容的取舍,场景的设计、人物的调度、情节的编排和氛围的烘托与渲染,其实都是自有其内在的逻辑性和外在的合理性的。尽管有些时候或有些地方看似不甚恰切和合理,但若从全书的总体结构和人物的生活轨迹与心路历程上作全方位的观照和多维度的考辨,则便会发现它其实是适情而合理的。从《李自成》的全书看,作者显然是始终严格遵循着凸显“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这一至高美学原则而进行创作的。在这一原则下,作者不仅有取舍材料和调度情节与场景的自由,而且也有资格、有能力、有条件进入创作的“自由王国”,从而得以在高度的思想腾跃和艺术转圜中实现高度个性化的艺术创造。
这,才是《李自成》在创作上获得成功的真正奥秘,这同时也是一切艺术创造的真谛。(本文为作者在纪念姚雪垠百年诞辰学术大会上的发言,编者略作删节。)【原标题:姚雪垠的艺术追求与《李自成》的文学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