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名人名家 >> 浏览相关信息
精彩推荐
专题推荐
    没有记录!

姚雪垠的回民情结

2013/7/8 10:04:57 点击数: 【字体:


    姚雪垠(1910—1999),原名姚冠三,字汉英,曾用名“血痕”、“雪”等。他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巨匠之一,也是我最喜爱的作家之一。他所创作的《春暖花开的时候》《牛全德与红萝卜》《差半车麦秸》《长夜》等耐人回味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尤其历经四十二年创作的五卷本长篇小说《李自成》,更是中国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文学作品之一。他一生怀着一缕挥之不去的回民情结,留下了许多鲜为人知的与回民相关的故事。

    1910年10月10日,姚雪垠出生于河南省邓县西乡姚寨(今邓州市九龙乡姚营寨)一个破落的地主家庭。父亲上过开封优级师范,但后来却受当时社会不良影响而变成了一个长期吸食鸦片的小商人。姚寨的附近有畔店、马庄、张村和吴庄四个回民聚居区,父亲和回民中的一些丁姓、马姓、张姓、吴姓绅士结为义兄弟。姚雪垠九岁那年,土匪攻破姚寨,姚家房屋和财物都被烧光,他随父母逃到邓县城内县后街居住。在县城,姚雪垠先读了一年多私塾,又上了三年教会办的高等小学,背诵过大量古文并习作文言文,暇时爱听回教艺人马万寿说《施公案》《彭公案》《三国演义》等书。周边回民爱干净讲卫生、拒绝烟酒的生活习俗,回民的讲信重义、擅长经商,以及清朝武状元马殿甲资助重建的气势雄伟的小西关清真寺都给幼年的姚雪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给晚年的他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1993年,业余从事穆斯林文化研究的我去湖南瓦店采访,偶遇时年八十八岁的回民退休教师洪耀东,他向我讲述了他当年智救姚雪垠的故事。洪老说:“我与姚雪垠是河南大学法学院预科班的同窗好友,姚雪垠当时名叫姚冠三。民国十九年(1930年),姚冠三在预科班学习时就接触中国共产党党员。那年秋,开学不久的一个晚上,国民党河南省部派人到学生宿舍抓捕了姚冠三,关押在河南民政厅的一间临时囚室内。姚冠三摸出身上的五块现洋买通看守,让看守交给我一张便条,上面写着‘耀东救我’四个字。我见便条急忙问看守姚冠三被押在哪里,看守说在民政厅。我吃惊不迭,急寻同乡同族,时任河南省卷烟特税局局长的海静波,求他打通关节。这之后,我仍不放心,又去急找河南省党部的段剑岷,央他说情。第二天,姚冠三被审,问道:‘姚冠三,你嗜好什么?’回答:‘好读书。’又问:‘你好读书,想必是有学问;有学问,你就自高自大;你自高自大,就要得罪人。你得罪人了吧?我给你写个字,你拿着去找个保人吧。’就这样,姚冠三很快被救了出来。不然,后果难想。”洪老还说:“1978年以后,姚雪垠每次回南阳探亲,都来瓦店见我,或让我去南阳见面,还拉住我的手向陪同人员介绍说:‘这就是民国十九年救我的同窗洪耀东。’”

    历史的诡异往往就在于它的偶然性,在一个人生命的进程中,也往往会有这样那样奇妙的事情发生,姚雪垠的一生同样如此。他的岳父是王庚先(1867—1934),河南省邓县白牛乡人。武昌起义后,王庚先先生奔走开封、杞县等地联络同盟会成员,密与张钟瑞等筹划起义。不久事泄,遭军警包围,二十一人被捕,王庚先先生逃脱,丹鹏彦(回族)等壮烈牺牲。1928年,应河南省建设厅厅长张钫之邀,王庚先先生到开封兴办工厂,后创设国货市场以抵制洋货。在交往中,王庚先先生慧眼识珠,看中了姚雪垠,把自己聪明美丽的女儿王梅彩许配给了他。1931年5月,姚雪垠与王梅彩在开封结了婚,两人相濡以沫、患难与共,并肩走过近七十年的风雨岁月。王庚先先生常常向自己的女儿女婿谈论辛亥开封起义失败的往事。回汉先烈那敢于斗争、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让姚雪垠和王梅彩感动不已。不仅如此,王庚先先生还帮助在武昌保卫战中阵亡的武昌起义参加者之一——邓州回族先烈马德,并向南京革命政府为其申请抚恤金。姚雪垠从其岳父有关回民的谈论中,感受到了回汉先烈英勇斗争的精神。1931年暑假,姚雪垠被学校当局以“思想错误,言行荒谬”的罪名开除,从此结束学生生活。被开除学籍的姚雪垠到北平后,开始想通过自学做一个史学家,后因生活所迫,只好靠写稿谋生,从此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1935年年底,就在姚雪垠极端贫困的艰难时刻,突然接到他的同乡同窗梁雷(1913—1938)的来信,邀请他去河南杞县大同中学教书。杞县大同中学是留德归来的王毅斋创办的。王毅斋是穆青(当时叫穆亚才,后来成为新华社社长)的大姐夫,1949年后任河南省副省长,文革中被迫害致死。姚雪垠到大同中学后,便成了穆青的老师。穆青祖籍河南周口,出生于安徽蚌埠,后随父母到祖母的娘家杞县落籍。姚雪垠任教后受到穆青在内的许多大同中学师生的喜爱。1936年秋,姚雪垠离开了杞县,虽然他在大同中学只有几个月,但对穆青等产生了重要而积极的影响。他留给大同中学的是他那炽热的爱国思想和浪漫的文学追求。虽然姚雪垠离开了杞县,但从此他和穆青结下深厚的师生情谊。1999年6月3日,穆青为姚雪垠老师的病逝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忆雪垠老师》一文。文中,穆青深情地回忆他与雪垠老师六十多年的师生情谊和交往;说明了1937年年底他是带着雪垠老师的介绍信去参加八路军的,并讲述了雪垠老师在生活和文学等方面对他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也高度评价了雪垠老师对中国文学史作出的巨大贡献。这些都有力地证明了姚雪垠是穆青的文学启蒙老师之一,也是穆青的革命引路人之一。作为回族后学,我深深地为穆青与姚雪垠之间那绵长的师生情谊所打动,更为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牢不可破的回汉民族间的团结与友谊而感动不已。

    姚雪垠先生对回族人民那敢作敢为、重情重义民族性格的认识,也为他在长篇小说《李自成》中成功塑造明末回族起义将领马守应这一历史人物提供了帮助。马守应绰号“老回回”,陕西绥德人,是明末农民起义中最早起义并且坚持到底的领袖之一,在回族人民反压迫斗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马守应率领所部转战各地,以灵活多变的战术打击敌人,常常以智诱敌或者反败为胜。在明末农民战争中,“老回回”马守应成为仅次于李自成、张献忠的重要领袖。崇祯初年马守应起兵反明的时候,张献忠响应马守应的起兵,投在他部下,受到马守应的赏识,号为“黄虎”,后来才独树一帜的。不少文献提到,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李自成在一次严重失利之后,部伍失散殆尽,他单人独骑由陕西商雒跑到河南淅川马守应的营里,养病半年多,后来由马守应分给他一部分人马,再度起事反明。这件事对于李自成后来的恢复与发展壮大起了很大作用。特别是鉴于明末农民大起义的后期,在各路农民军中彼此猜忌、倾轧事件屡有发生,而马守应那种始终主动团结友军共同对敌的作风就更加可贵。这种作风不仅在明末农民战争史中,即使在整个中国农民战争史中,也不多见,这是很值得重视并给予充分肯定的。  (回族) 杨运鹏【原标题:姚雪垠的回民情结】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回族文学杂志社 2012-11-5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新浪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