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名人名家 >> 浏览相关信息
精彩推荐
专题推荐
    没有记录!

梁晓声转写小人物 周大新挑战“时代性写作”

2013/7/8 9:12:57 点击数: 【字体:

梁晓声转写小人物 周大新挑战“时代性写作”

    一直以写知青小说著称的梁晓声,为何转型写抗日题材?茅盾文学奖得主周大新在“军旅作家”“主流文学”的标签背后,是如何坚持一个纯粹作家的立场?长期隐居的韩少功,在退隐生活中,又有着一番怎样的经历和思考?

  4月20日,在海口举办的第23届全国书博会上,梁晓声、周大新、韩少功分别携作品《懦者》、《向上的台阶》、《山南水北》,参加了由湖南文艺出版社举办的一场名为“春天三重唱”的文学对谈,他们与全国读者分享了创作背后的故事,以及自己的阅读观和文学中的中国梦。

  梁晓声收笔“知青小说”,转写小人物的“我的抗战”

  作为国内知名作家,梁晓声经历世事沧桑。他当过知青,1968年下乡赴黑龙江省生产建设兵团。1974年入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1977年毕业后分配至北京电影制片厂。1988年调至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任艺术厂长。2002年调至北京语言大学,任人文学院教授。从1979年发表作品开始,梁晓声创作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品,其中有不少优秀的知青小说如《知青》、《返程年代》等,这些作品多被搬上荧幕,成为热播剧。

  此次梁晓声携新作《懦者》亮相海口书博会,并与韩少功、周大新等两位作家展开对谈。与以往的“知青小说”不同,《懦者》被冠名为“转型之作”。这是一部耐人寻味、别有意韵的小说。梁晓声介绍故事的主人公“儒雅斯文的王文祺其内心隐忍坚韧,在一次日本鬼子进村扫荡时,为了挽救一莽撞乡亲的生命,情急中他暴露其特殊身份,从此陷入不得不违心与日本鬼子周旋而引发当地村民仇视的艰难处境之中……他表面对日本人顺从甚至讨好而遭受欺凌与侮辱,却从不敢轻易暴力反抗,但实则内心充满对日本人的愤恨,并亲手斩掉当地日军长官的头颅。”

  梁晓声在发布会上表示,他今后不会再写知青题材的作品。“现在知青题材的作品已经不少了,但问题在于很多人只控诉上山下乡,不谈“文革”,因为怕勾起自己在“文革”中表现的记忆。心想着“文革”是别人的苦难,跟自己无关。我自己出了几部关于知青的作品,记录了我所看、所闻、所思,对得起自己,也对得起共同经历过的人。“文革”题材我也不打算再写,《一个红卫兵的自白》基本上把我想说的都说了,“文革”也被列入重大题材,层层审批很麻烦。反映社会现实的杂文我也写了很多了,现在我已经回归到虚构小说。”他给自己的定位是,写作是小学作文的延续,至今也没有完全满意的作品,写作永远是进行时。

  梁晓声谈及创作《懦者》的初衷,“出于对生命的敬畏,对人性的关怀,对和平的渴求,还想诠释一种以弱制强、以柔克刚的人生智慧。时代不一样了,一个人的表达能代表大多数人的意愿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受到高等教育的人越来越多,发表作品的门槛也大大降低。每个人都有表达的意愿,具备了表达的能力。“草根”的历史,才是真实的历史,这些东西已经被大众遗忘,但是作家有责任去表达。”

  记者从湖南文艺出版社得悉,《懦者》的写作颇具传奇色彩。梁晓声的友人来访,并介绍了一位匿名口述者。“此君云游四方,收集故事新闻多多,愿贡献其一,任梁晓声创作”。起初梁晓声尚存疑惑,口述者称“每道于有缘之人,尚中意,略收润口费而已”梁晓声边听口述者绘声绘色,一边记录故事大意,兴趣盎然。他非常中意这个故事,当即“击掌成交,支付润口费二万元”。

  湖南文艺出版社资深编辑薛建在接到梁晓声的《懦者》投稿后,当即细读全书,为之深深震撼。他的审读评价是:“《懦者》是一部少见的另类抗日题材小说,翻开这部书,读者能看到一位不卑不亢的斯文书生,一个不屈不挠的抗日草根,相信这段小人物的 “我的抗战”,将再次刺痛13亿中国的人的心!”据了解,梁晓声的此次新作《懦者》即将登录中国移动手机阅读,届时中国移动近7亿用户将能够通过手机阅读这一平台阅读到这本书。读者可以登录中国移动手机阅读来了解原著内容。

  茅盾文学奖得主周大新,挑战“时代性写作”

  周大新是著名军旅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迄今已发表长篇小说《走出盆地》、《第二十幕》(上、中、下)、《21大厦》、《战争传说》、《湖光山色》、《预警》、《安魂》等作品。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冯牧文学奖等。不少作品被译成英文、法文、德文、朝文、捷克文。多部作品被改编为戏剧、电影和电视剧。

  军人气质体现在周大新的文学创作中,就是他勇于去不断地挑战自我、变化题材,抢占不同领域的“制高点”。此次,周大新携带最新中篇小说集《向上的台阶》,参加海南书博会,并与现场的读者分享了自己的创作。《向上的台阶》收录了共周大新的两部最具代表性的中篇小说《向上的台阶》及《银饰》。《向上的台阶》讲述了主人公草根青年廖怀宝略带传奇色彩的宦途故事。《银饰》讲述的是民国时期一个大家族隐秘而悲情的故事。

  周大新在谈到自己的创作感悟说,如同一名不断前进的士兵,无论多少名誉和头衔冠于自己名下。他始终认为作家是没有终点的马拉松赛跑,快乐只是拿到新书的一瞬间,很快又要进入到下一部作品的创作,没时间也没法陶醉,世界上那么多优秀作家都在往前走,而且他们的每一部都有新的进步。他羡慕高产作家,但同时他并不介意自己的创作进度。周大新青睐托尔斯泰式的作品,早年他从内部书店买了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一口气读完,这部作品震撼了周大新,他忍不住又买来了托尔斯泰的所有中短篇和《安娜·卡列尼娜》。他说托尔斯泰的所有作品都体现一种爱。不要条件地爱他人。这思想很合他的心意。作品需要从思想上影响和感染他人。如果要写作,就要创作有有自己思想、有民族文化的作品,“写作以来,我一直在坚持着做的,那就是对人性所进行的持续不断的探索,从而使自己对人自身的认识前进了一步。”

  评论家梁鸿鹰点评《向上的台阶》时称,“周大新的作品恰恰在很好地蕴涵我们民族永远珍惜的传统文化精神方面显出了力量。人们不能不惊异于周大新作品叙事之庄重、语言之素朴以及情节之简练,东方文字的端庄、静谧与美丽往往从不同作品不自觉地自然流溢,而每一位认真的读者在他所描写的不同时代的作品中,总能感受到浓郁的中国风格与气派扑面而来,理由很简单——他的作品一直很好地保存了我们民族文化的精神,是属于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文字。”

  韩少功重回福地,寻根“山南水北”

  《山南水北》是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作家得主韩少功的经典作品,也是第四届鲁迅文学奖散杂文类首奖作品。1988年,韩少功调至海南省文联工作,举家南迁。在海南期间韩少功主持操办《天涯》文学刊物,并创作了一系列优秀寻根文学作品比如《爸爸爸》《马桥辞典》等。2000年5月,韩少功先后辞去《天涯》主编和社长以及海南作协主席等职务,搬回湖南老家的乡下,种菜喂鸡,过起了隐居生活。《山南水北》即是韩少功和妻子带着一条狗归隐乡村七年间记录山野自然、民间底层的散文集。它鲜活、生动、新奇、朴实,是用从容、冷静、纯熟的语言撰写出来的乡居笔记;是韩少功亲密接触土地后记述所见所闻、所体验、所思索的心灵报告;是他描述头顶烈日、手生老茧、背流大汗生产土豆、玉米、瓜果、蔬菜供养自己的、类似“梭罗《瓦尔登湖》的中国版”。

  此次重回福地海南,与之前隐居生活中避见媒体,避谈作品不同。韩少功侃侃而谈自己这部作品《山南水北》。作为他退隐生活的实录,他称《山南水北》中有声音、色彩、味道和世相的描述,并挥洒着土地和汗水的新鲜气息。这种经由五官、四肢、头脑和心灵完成的写作,是他的身体自发向大地的膜拜。

  在这个精神日益挂空的时代,韩少功的努力,为人生、思想的落实探索了新的路径。评论家张守仁在对《山南水北》的评论中写道:“他以细心的观察和深入的思考,在当代背景下发掘和重建了乡土生活的丰沛意义。他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看着“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窗外图画,同时入世地审察着日常事物和民生民情。评论家丘文辉指出,韩少功以《山南水北》的创作实践,“成功打败了自己”,“像意守丹田一样意守人世重大的精神难点”,“像打开天门一样打通自己的灵魂救赎之途”,让“文学重新走向内心,走向我们的感动和创造,走向当代人可能的文明再生和精神圣诞”。

  谈及为什么重新出版这部韩少功的《山南水北》,出版方湖南文艺出版社副社长陈新文表示,这部《山南水北》可以说是韩少功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品之一,有很多的读者读过这本书,它经过岁月的洗涤已成为阅读经典。韩少功的文字中有我们的精神寄托,这些文字就像我们从乡下带来的腊肉和干菜。每次读韩少功,人们都能找到幸福感,仿佛人生尘埃落定。此次湖南文艺出版社版的《山南水北》经过重新修订、润色,定稿,是韩少功认可的一个权威典藏版本。【原标题:梁晓声转写小人物 周大新挑战“时代性写作”】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搜狐读书频道 2013年04月22日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新浪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