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城乱马
台湾有一位诗人名叫周梦蝶,多年前,曾在台北街头摆卖旧书,但他整天只坐在书摊旁边禅修,懒得理会客人,客人来了,自己挑书,挑完,把钱放在小碟子里,便走了。书价或写在书底上,或根本没写书价,任由顾客自己判断。
如同台湾评论家杨照所曾说,“周梦蝶曾经是台北最美丽的街景,武昌街上一方小小的书摊,摊上摆了各种诗刊诗集。诗人坐在摊前,以其生命姿态和那些书相呼应,却又和卖书的生意保持若即若离,在亦不在的关系。我们看到,并且因而相信了,一种诗人生命的可能性”。
非常遗憾当年没在武昌街亲眼看望过周梦蝶,幸好今天有《他们在岛屿写作》系列电影,有周梦蝶的身影在其中,终有机会在照片以外得见其脸容得听其声音。导演陈传兴说,花了整整8个月时间才说服周梦蝶现身于镜头前面。
《他们在岛屿写作》是六部电影的总名称,六位作家,周梦蝶、余光中、郑愁予、杨牧、王文兴、林海音,都被记录了或追记了。在属于他的那部戏里,周梦蝶的家居日常被拍入镜,极瘦极瘦的身躯在阴暗的光影里缓慢移动,令人隐隐觉得镜头面前的这位诗人必在心中听闻某种calling,别人听不见,唯他独享,他依随召唤而行,他自有他的轨迹,只是我们都无法看见。
余光中教授是周梦蝶的老友,来到香港,谈及这电影,幽默地说:“周梦蝶这回是牺牲‘骨’相了。他没有‘色’,只有‘骨’,也献出来了。”听者无不捧腹。
余教授亦有属于他的电影,名曰《逍遥游》,他年轻时住过四川,懂四川话,用之朗读自己的诗作,为“余迷”们带来文字以外的另一种全新快乐,当然更快乐的是电影收录了一段现场记录,他在中国大陆演讲并且上台读诗,亲自朗诵作品《乡愁》,当读至“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诗人眼泛泪光,听者无不动容。
另一位诗人郑愁予也有读诗,在属于他的电影里,片名叫做《如雾起时》,导演陈传兴特地用十四行诗的结构呈现他和他的时代,突显了他和他的诗坛战友如何以文字向生命挑战。电影开始是一双手在木架上排列铅字,横横直直排列出一本本诗集的名字,忽然,镜头一转,铅字板跟中国大地的高空鸟瞰黑白影像重叠,再淡出,故事便从诗人出生的上世纪30年代战乱说起,整出戏拍得很沉郁,但哀而不伤,只因诗人有诗,在消逝的时间里留下意义。“是谁传下这诗人的行业,在黄昏里挂起一盏灯”。 陈传兴拍出了诗人以及他这行业的尊严。马家辉【原标题:他为诗歌牺牲“骨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