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著名作家、市文联主席):
树声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连续推出了4部长篇小说,迅速赢得了读者和市场,这在文坛确实少见。河南文艺出版社是树声作品的直接推动者,在此我代表市文联向诸位省会作家和新闻记者表示感谢。
文学进入20世纪之末以来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以至于前一段还有个德国的汉学家顾彬说中国文学是个垃圾场。上海的朱大可也说中国文学是个垃圾场。他们的观点不一定对。特别是顾彬的观点是有偏见的。但是也说明一个问题,就是文学的边缘化。这个问题搞文学的、不搞文学的都强烈地感觉到了。尤其是社会生活的变化,市场经济、消费社会的迅速到来,全球化、国际化及一些新媒体的出现,导致了文学的地位有点衰落,文学过去的神圣性似乎是荡然无存了。面对这种情况,文学作者、出版社、评论家都在思考这个问题,就是中国文学怎样去适应目前这个时代,振兴起来。树声的作品提供了思考这些问题的契机。文学如何赢得读者和市场的问题,很值得大家探讨。我相信这种探讨对南阳的文学创作会有启迪。
看看制造“连环爆炸”的人
■南丁(著名作家、原省文联及省作协主席):
对郝树声我是先闻其声,后见其人。我是从媒体上知道南阳出了个郝树声,就想见见这个制造“连环爆炸”的人是何等模样。昨天见了,好像没有照片上那么魁梧。南阳这个地方是经常创造文学奇迹的地方,也许是南阳地气好,是盆地,山好水好,聚气。所以这么多年来这里的氛围非常好。我在南阳生活过,南阳是我经常想念的地方,有机会就来,想沾这个地气的光。来之前的下午5点钟拿到这本书后,我一直看到第二天凌晨两点半,连每晚必看的“青歌赛”都放弃了,他的书非常有吸引力。
我这次来,最主要的就是看看郝树声这个人,对他表示祝贺!
时代的忠实纪录者
■王幅明(著名作家、书法家、河南文艺出版社社长):
为表示对树声同志的祝贺,我写了几句诗,送给树声。
文学宛军名士多,后起树声献新作。
镇委书记刮目看,侧身官场受捧喝。
怪味沧桑忧患生,隐形官阶大转折。
人间喜剧作家情,纸上乾坤心中歌。
现在一般书印5000册就不错了,很多优秀作品市场并不认可,无名作者的处女作局面更是尴尬。2007年推出郝树声是个奇迹,一次推出3部,一年内几千套卖完又重印,出版社没有多少投入,作者也没什么背景,而且频出盗版,这个现象确实不多见。
树声有严肃的创作观,是时代的忠实纪录者,很多作品以自己亲身经历为原型创造,读来亲切,真实感人。他不是刻意打一口井,而是自然而然喷涌出来的。出版社都想出有市场效益且雅俗共赏的书,感谢树声让我们出版社也赢得了荣誉,这是继二月河之后我们出的最好的书。
可以称之为“郝树声现象”
■方亚平(河南文艺出版社主编、郝树声系列小说责编):
我是树声这几本书的责任编辑。早先只有二月河的《乾隆皇帝》一下推出6本,但这个过程比较漫长。而郝树声既不是有名的作家,也没有写过短篇、中篇小说,一下拿出3大本,120万字,首印6000册,2007年订货会一下就订完了,这真是一怪。一个业余作家的书马上出现盗版也是一怪。这么快重印又是一怪。真可以称之为“郝树声现象”。
树声的书真实、生动、感人、可读性强。他的粉丝在书上密密麻麻作眉批,画杠杠,真是少见。树声是有潜质的作家,我们把这些书起名叫《郝树声长篇小说系列》,期待着郝树声往下继续“系列”下去。
文化部副部长、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看了郝树声的书专门致信说,“作者文笔也好,不疾不徐,娓娓道来,引人入胜。”著名评论家鲁枢元写信说,“作者生活阅历丰富,世情通达干练,文字亦鲜活生动,细腻有致,写作贴近当下,贴近生活,情节饶有趣味,应当说这样的作品是会拥有读者,拥有市场的,请代我向作者致贺!”
一道真实的风景
■孙方友(著名作家、省文学院专业作家):
《怪味沧桑》是一部平中见奇之作,又是一部乡间的百科全书。郝树声是不善于虚构生活的作家,他写作,是为了更好地到达生活中那些令人惊讶的事物,而不是远离它。读他的小说,就像真正走进了豫西南的乡村,春种秋收,娶媳嫁女,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民间生活图景呈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生生不息和无穷魅力。
可以看出,郝树声在创作这部小说时,从没有为自己树立任何参照,因为他是想让读者站到他这座桥上来,能够看到他们在别处看不到的风景,至少是不要让他们在他的桥上看到风景之后,再让他们联想到似是在什么地方也看到过相似的风景。在艺术上想要寻找到属于自己的“风景”,决非易事。然而,郝树声寻到了被许多作家忽视的捷径,而且做到了一举成功!
丰富的生活 生动的语言
■李天岑(著名作家,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书记):
树声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这几部书,我感觉到了树声的功力,非同一般。他的书能够热销,我认为主要有两点:一是写出了现实生活的丰富和艰辛,打动人心,激起共鸣。比如《镇委书记》、《侧身官场》,写了一群活灵活现的乡村干部、文秘人员,写出他们生活当中的喜怒哀乐,看似平常琐碎的工作,在树声笔下,到处有生机,有新意,让人读起来十分温暖,这表明树声对生活、对生命的热爱,对人的真诚。二是语言的活泼诙谐,和人没有距离感。他的语言很流畅,不时有珍珠一样的妙语蹦出来。一部作品有这两样东西,肯定会畅销。希望树声今后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繁荣南阳文学,为南阳作家群增添新生力量。
他创造了一种小说语言
■刘正义(作家、市作协秘书长):
郝树声100多万字的4部小说能让人读下去,而且还有较大反响,一是他写的是生活。比如《怪味沧桑》,浓缩了一个乡村的历史,且有活生生的人物在眼前跳动着,让读者感动着。这就是真实的巨大力量,是人无法抗拒的。二是语言魅力。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语言不吸引人就抓不住读者。树声这几部书,好就好在语言活泼,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他自己创造了一种小说语言形式。
希望树声今后要注意观察生活,紧跟时代的步伐,要写出生活的丰富和沉重,要写出震撼人的心灵的东西,就需要步子更扎实一些,让作品的文学品位更高一些。
可读、可人、可心、可敬
■牛建刚(南阳经济贸易学校党委书记):
我与树声是老同事,他在自己的电脑上写作时,并不打算发表,完全没有功利思想,正是在我和正义同志的鼓励下,才出版了第一部著作,而后,他快速地写作出其余3部长篇小说时,我都有幸首先看到了原稿。阅读他的作品,一是可读,流畅自然,娓娓道来,如同面对面交谈;二是可人,老少咸宜,大到高官,小到平民,人人可以品尝出个中滋味;三是可心,道出了我们多数经历过乡镇基层工作人员的酸甜苦辣;四是可敬,树声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向读者奉献了这套文学大餐,实在难能可贵。希望今后多关注文学新人,出版社多关注南阳。
作品呈现淡然的平实性
■薛继先(评论家、市作协副秘书长):
我用13个小时一口气读完树声的《隐形官阶》后,有一个深深感悟,即人死了以后是平等的。作品中的徐立身只是一个常务副县长,可是书记、县长都让他三分,但是呢,在跋扈之后,等待他的也惟有是阶下囚的结局。秦鸣鸥虽然没有徐立身的荣耀,可死了以后也不比徐立身低贱。萧干到环保局够窝囊的,难道霸道的正局长和势利的办公室主任到死就光彩?我看不一定。当然这权力在作家,可是作家也扭转不了自然规律。叶兆楠的副县长当得有些憋气,焉知到市委宣传部就不是一种后福?我读树声的作品,总感觉到他的写作弥漫着一种参透了官场、参透了人生的宿命。就如他的写作本身也是宿命——一种在奈何与无可奈何之中的生命形式的自然选择,正基于此,他的写作也就少了些博取名利的功利性而呈现出淡然的平实性。
当代生活的原汁原味
■周同宾(著名作家、市作协副主席):
我想说说《怪味沧桑》。这部书既是小说,又不像传统的小说。书中少的是虚构,多的是纪实。没有波澜壮阔的大开大合,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只展示一群小人物凡俗生活的多种情态、多种滋味,以及由于社会的沧桑变迁造成的兴衰际遇,是是非非,恩恩怨怨。小说是编的,本书编的成分少,照生活的本来模样认真记述甚至充分铺陈的成分更多。因此就有原生态的真实,给人以原汁原味没有加入别的调料的阅读体验。小说从上世纪60年代写到21世纪的开始,从偏远的小山村写到城市,一是写实,二是写史,通过写实而写史,通过写小民的琐屑生活而写史,通过写芸芸众生的人生浮沉、事业成败而写史。终于写出了处于中原一隅的南阳盆地40余年变化中的世情百态,社会百科,用的是浮世绘的写法,《清明上河图》式的写法,中国画散点透视的写法。作者为这个急剧变化的时代留下了忠实记录。这就是文学价值外的可贵的历史价值。他若不记录,后人治史,可能会失实。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总序里说:“法兰西社会才是历史学家,我只能当它的书记员。”恩格斯评价他说:“他在《人间喜剧》里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郝树声是当代生活的书记员,只不过他记录的不是“上流社会”,而是更具历史价值的形形色色的普通百姓的生存状态、精神状态及各不相同的生命轨迹、心理轨迹。
挑战阅读极限和小说概念
■万年春(评论家、南阳师院副教授):
郝树声作品的叙述方式挑战着传统的故事结构方式,围绕一个中心事件的叙述在此不复存在,他采取的是散文化的书写方式,自由散漫,意到笔随,作者在叙述中插入大量的常识和关于风土人情习俗的介绍,尽管削弱了故事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同时也使人物形象的生动性和丰满性大打折扣,但我们看到了一个“叙述者”的存在。
郝树声的作品的确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域和思考的角度,它在挑战着我们的审美阅读极限和我们原有的小说概念!文学的疆域是无限的,但我们前进的起点在哪里?我们能否进一步思考和追问一下:作品叙述的散文化是作者有意的艺术追求还是生活的拼凑?
我读出了沉重、疼痛和悲慨
■廖华歌(著名作家、市文联党组书记):
读郝树声的长篇系列小说,使我油然想起电影《集结号》,同样被一种没有经过涂改和虚饰的浑然不觉的真实的力量所震撼!似乎不是我们来阅读作品,而是作品裹挟着我们向前走。原汁原味的农村生活,乡镇干部的酸甜苦辣,作者主体性得以自由阐扬的真实情感,使得整部书非常生动,好读,轻松,妙趣横生,不仅可以从那些简净的文字里触摸到作者内心的涟漪,在字面的背后还不乏沉重、疼痛和悲慨。它是原生态的,也是丰富多彩的,它使艺术在整体上呈现出一种开放的、主动的、发展的态势。世俗的力量日复一日地削弱着人们对精神事物的感受力,在世界越来越物质化的今天,这些文字依然能够让我们的内心产生温热的感动,从这个角度来说,就使不可能成为了可能。此外,语言的诙谐、自然、畅达不能不说是实现阅读魅力的又一个理由。
树声的作品有三大亮点
■尹先敦(书法家、内乡县委宣传部副部长):
郝树声小说有三大亮点:一是其创作选材抓住了市场热点。近年来,官场小说颇为走红。树声的4部作品有3部都是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官场生活,与时下阅读市场的热效应形成了共振。二是尊重生活,反映本质,引起读者普遍共鸣。树声的几部小说反映的是大家熟悉的生活,小说中的人物似乎就是身边的人物,读后有真实感、亲切感。三是创作上气息畅达,以一贯通。几部小说构架庞大,每部都长达几十万字,但整体阅读感受是气息畅达,仿佛一气呵成,章节间没有隔离感。这也证实了作者的创作功力。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李茗公(作家、内乡县衙博物馆馆长):
作家写作其实就是给读者挠痒痒,挠到痒处了,读者美得舒服得挤着眼;挠不到痒处了,读者就骂你是谋财害命。郝树声挠到了读者的痒处,所以才能成为一匹黑马,在文坛上制造“连环爆炸”。南阳作家群的风格比较多,现实主义、现代派都可以走红。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用文字为读者制造精神家园或者智慧迷宫,能迷住读者才是本事。
袁枚有诗曰: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南阳作家群都要研究怎样才能开花,如果一辈子不能开花,既对不起自己,也对不起上帝。郝树声一年多时间竟然连续开了四朵花,赞美声多了,头脑不要发烧,要分析自己作品的缺陷和不足,争取继续红下去。我们大家都开花了,南阳才能迎来花团锦簇的春天。
希望改编成影视剧
■王廷林(市委办公室助理调研员):
我和树声因为工作关系成为好朋友,所以较早读到他的电子稿,成为他的作品的崇拜者。他干工作激情高涨,尽职尽责,在乡镇书记任上干得很精彩,走上了处级岗位后又献出了大作。他的作品语言通俗流畅,文字入木三分,令人一直想读下去。《侧身官场》写得活生生的,就像在说身边的事情。《怪味沧桑》的文化底蕴更丰富,像怪味豆一样惹人喜爱,越品味越意味深长,更适合50岁左右的人阅读。作品很有内涵,如果改编成影视剧肯定好看。而《隐形官阶》相信县处级干部会爱不释手。
真的令人敬佩
■孙青松(青年作家、内乡县检察院副检察长):
树声的4部著作,磅礴大气,结构严谨,是官场、人场的长卷风俗画,犹如酽茶,越品越有滋味。以文会友,我敬佩他的为人、为官、为文。
在文学语言上不断创新
■刁仁庆(青年作家、宛城区白河街道党工委书记):
我在基层工作,很爱读郝树声长篇小说系列,他把基层干部的心酸、迷茫、无助和干事业的心态准确地反映出来,写出了近年来人人心中所有、笔下所无的基层问题、深层次矛盾和社会面面观。
《镇委书记》的语言基本是直叙方式,也就是作者用生活的语言表现主体人物的活动和中心主题。作者慢慢地道来,让读者慢慢地品味,以讲事为主,以介绍情节为中心,把故事摆在了我们面前。读者读着轻松,但思考空间少了些。而《隐形官阶》的语言突然立体起来。作者开始让人物说话,让人物推介情节,而且语言也活跃起来,比较生动,明快,把一个目前社会十分敏感的问题写得比较透,比较准,比较新,读起来很舒服,人物形象也显得丰满。从这两部小说语言的变化,不难看出作者在文学语言创作上在不断进取,不断创新。
另类的官场小说
■水兵(青年作家、大印公司总经理):
原生态的低层官场生活,当下中国基层权力层面小公务员们实际的生存状态是郝树声这匹文坛黑马关注和写作的对象。他真实地把基层公务员们在物质大潮、经济大潮、权力覆盖下的工作和生存状态展现在我们面前:处身官场中的曲意奉迎,想干点事的酸甜苦辣,官阶大小和权力对人内心的挤压和扭曲等。
近几年流行的官场小说基本都是揭露黑幕、鞭挞贪官,让一个权力无上者先疯狂、后灭亡,靠呐喊和侠气来博取社会轰动和畅销。而郝树声一改这种套路,用烂熟于心的生活阅历和思考,让我们从基层政权的运作和现象中悟到一些真东西,从而引起思考和反思。这在目前的官场或政治小说中实属另类,值得瞩目。
不落窠臼 有待提升
■孙晓磊(青年评论家)
郝树声几部小说的叙事保持了一种通俗风趣、疾徐有度、虚实相间的态势,他虽然没有刻意地去结构故事、谋篇布局、推进情节,但由于思想的敏锐、理念的前卫和生活素材的充分占有,加之知识分子独立意识的个性张扬,使他能够走出为编织故事而过于依赖虚构情节的窠臼,规避了淡化情感而流于技巧的模式。同时,他骨子里意欲扩张的读书人的价值评判标准,则从文化观念而不仅是言说方式上,解构了世俗中注重表象和形式的符号性行为方式,为我们在“当下”语境中理解和剖析官场潜规则对人性的异化,提供了新的思维视角。尽管他所揭示的伦理诉求还有待于继续深入,小说的文学品性还有更大的提升空间,但作为南阳作家群的新的一员,无疑,他的努力为官场文化这一题材的充分挖掘,拓展开一条新的路子。
照见我们的生活画卷
■陈明远(青年作家):
我们经常可以读到整齐划一的文学作品,它们有着相同的背景,捏着相同的腔调,讲着相同的故事,表达相同的观点,但是,它们总是将作品漂浮在生活的表层,从不与我们的真实生活发生深刻关系。生活与创作的遥远距离将中国当代文学自己推向了边缘。
幸好,我们读到了郝树声的小说,它们根植生活的大地,传递着生活的经验,捕捉着生活的真实,沉淀出生活的真谛。在这些作品中,我们能找到活生生的自己,像面对着一面镜子,镜子中的我们更清晰、更丑陋、更真实,我们闻得见自己身体上的汗臭,听得见自己的哭声。这是一些来自作者简单朴素的生活经验,经过作者独特的生活感悟、精美的艺术编织而成就的一幅生活画卷。
质朴无华 生动传神
■熊君祥(作家、方城县编办主任):
树声忠实于生活但不拘泥生活,作品中透露的是作者对生活深深的感悟和人生哲理的阐释。如果说《镇委书记》还有些过于写实的话,《侧身官场》已经在现实的基础上脱俗了。项明春已经是文学画廊里的文学人物了。小说以主人公项明春文秘生涯为线索,伴着办公室其他文秘人员的荣辱兴衰,让人领略了现代“师爷”们枯燥而多彩的生活。而小说的白描手法,把人物刻画得活灵活现,生动传神。众多人物在办公室的舞台上演绎着一幕幕人生的悲喜剧,其喜怒哀乐,令人兴叹!
小说的语言特色也令人称道,文笔流畅,不事雕琢,既质朴无华又清新自然,按照生活的脉络,自由自在地流淌着,那样自然,那样美好。
因时间关系,文艺报、文学报驻河南记者站站长、作家奚同发,著名作家、市作协副主席殷德杰,市直工委团委书记于敬东,内乡七里坪乡党委书记王凌敏未能发言,特说明。
郝树声简介
郝树声,方城县人,省作协会员。大学物理学专业学士,任过高中教师、教导主任、副校长,县委办公室秘书、副主任,镇党委书记,南阳经济贸易学校副校长,现任宛西中专党委书记。
编者按
2007年1月至2008年1月,名不见经传的郝树声在河南文艺出版社一下子推出4部长篇小说《镇委书记》、《侧身官场》、《怪味沧桑》、《隐形官阶》,其中,《镇委书记》出现两种盗版,《侧身官场》受到文化部副部长郑欣淼好评,《怪味沧桑》更受到多个著名作家青睐,《隐形官阶》一上市就被订购一空。4部书销售异常火爆,一再加印,出版社称之为“郝树声现象”。本报对“郝树声现象”极为关注,在本报总编辑葛宏提议下,3月28日,河南文艺出版社与市文联联合举办了郝树声作品研讨会,省会著名作家南丁、王幅明、孙方友、奚同发以及南阳作家群部分作家、评论家齐聚一堂,从不同的角度研讨了这匹文坛“黑马”的4部长篇小说。著名作家,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书记李天岑出差在外,特派人送来书面发言。现将研讨会纪要刊发如下(以发言先后为序),以飨读者。【原标题:人间喜剧作家情 纸上乾坤心中歌——郝树声作品研讨会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