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5月20日,我再次到开封采访开封盘鼓时,它已是声名远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了。车子进入开封市区又驶出市区,直奔开封市南郊汪屯乡大李庄村,开封市盘鼓协会秘书长、开封盘鼓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刘震正在那里指导大李庄村盘古艺术团进行最后冲刺阶段的排练——过几天他们就要奔赴上海世博会参加演出。
车子驶入大李庄村,一位身材高大的男子正在村边等候,我忙下车和他握手。果然是刘震,浓眉大眼,声音雄厚,言谈举止间透露出老开封人的洒脱。“先进村,看看盘鼓表演。”刘震一脸笑容,艺术团的工作人员都叫他刘老师,正是有了这位刘老师,才有了艺术团的今天,也才有了开封盘鼓的今天。
刚踏进村,只听一声镲响,雄壮的鼓声顿时响起。在村路两旁,几十名鼓手和镲手站列,敲起鼓,打起镲,在“吨、吨、吨”、“夸、夸、夸”的节奏中传递出欢快的音符。一名着蓝色服装的旗手高举着大旗,时而摇摆,时而晃动,指挥着整个鼓队的节奏,而鼓手和镲手们脸上格外张扬着笑意,探头、伸手、跳跃,夸张地流露出豪迈的气势,单击、连敲以及间隔的落点,无不展现出酣畅淋漓的快感。
清脆的镲声和高昂的鼓声,一刹那间把我的思绪带回到了8年前的那个夏天。在黄河岸边,同样是几十名盘鼓队员,放肆地展现出他们在鼓声中的豪爽和性情,每个人的脸上洋溢着畅快的笑容,飞扬的脚步让人无限感慨黄河人民的深厚文化积淀。
和队员的兴奋形成巨大反差的是当时陪同我们采访的村支书,他一直愁眉不展,等鼓声停止时,我问其缘由。村支书闷闷不乐地说:“盘鼓是开封很宝贵的民间艺术,但年轻人不愿学这个,听说你们要来采访,我们从邻村借了十几个人才凑齐这个队伍。搞这种表演,乡里又不给排练费用,学的人越来越少,咋让它流传下去?这才是开封盘鼓最大的问题啊!”
现如今,开封盘鼓的鼓声仍然这般雄浑,当年那位村支书的担忧似乎已经不存在,现在很多年轻人不仅爱学盘鼓,而且更以打盘鼓为自豪,因为这种民间艺术带给了他们新的财富。
军鼓演变的民间艺术
今年上半年,我一直忙着装修房子,经常奔波于郑州市东建材,忙碌地挑选合适的家装材料。5月份前后,是装修的黄金时段,郑汴路上,有不少新的家居店铺开业,有趣的是,现如今凡是新店开张,用白云黑土的话来说,免不了“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红旗招展”。而其中的喧天锣鼓,大多是开封盘鼓。当然,这些盘鼓队大多是郑州本地的,只有少数财大气粗的老板,能花大钱从开封请来原汁原味的开封盘鼓队。
散落于乡间的开封盘鼓走入都市,并不奇怪,几百年前,开封盘鼓就是在城市走向它的第一次辉煌。
搞了几十年开封盘鼓研究的刘震有个心愿,就是想亲眼看看河北磁县东魏古墓出土的“击鼓俑”。他说:“磁县发掘的东魏古墓中,出土了20个身挎圆鼓的陶俑,据考证,应该是公元534年的击鼓俑。这些击鼓俑都是身着军士装束,他们的挎鼓方法和鼓与人的比例都和现在开封盘鼓表演非常相近。这或许就是历史上最早的开封盘鼓。”
击鼓俑所敲的鼓,历史学家称之为迓鼓,一些史料中也记作砑鼓。迓,有迎接之意,迓鼓就是“迎接仪式中演奏的鼓乐”。迓鼓有两种含义:一是这种鼓乐主要用于迎送仪式,二是有行进中演奏之意。在古代军队中,迓鼓常用于迎送贵宾,进行凯旋庆典。根据目前考古证实,早在北魏时期,我国北方军队中就已经开始大规模流行迓鼓,由于迓鼓表演热烈、粗犷、豪放,无论是在音乐性还是在舞蹈性上都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因此深受老百姓的喜欢。北宋时期,迓鼓开始流向民间。
北宋时期,汴京成为世界上最为繁华的都城之一,发达的工商业、蓬勃的民间活动,让迓鼓开始在开封地区落地生根,造就了今日的开封盘鼓。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但在京师时,有传学教坊十三部”,其中就有专门研究传承盘鼓的“大鼓部”。
除了官方的扶持,盘鼓在民间更是深受老百姓的喜爱。迎神、送神、求雨等及节日庆典活动中,盘鼓总是最为引人注目。
“为什么盘鼓必不可少呢?拿古代求雨来说,按照民间的说法,鼓打得响了,步子跨得大了,上才能惊动雷公爷爷、闪电婆婆,下才能惊动龙王爷、土地爷,这样才能求到雨。”刘震如是说。
北宋时期,开封盘鼓得到了极大发展,迈入了“黄金时期”。根据《东京梦华录》的记载:“两旁对列杖鼓二百面,皆长脚盘头,紫绣抹额,背系紫宽衫,黄窄袖、结带黄义柬……鼓二百面,角称之。其角皆以彩帛如小旗脚装结其上,兵士皆小帽,黄乡抹额,黄绣宽衫,青窄衬衫,日哺时,三更时,各奏严也。每奏先鸣者,角罢,一军校执一长软藤条,上系朱指子,擂鼓者观指子,随其高低,以鼓声应起高下也。”
这形象而生动的描述,证明了北宋时期首都开封因繁华的庆典、祭祀等需要,鼓的发展已具有相当规模,并在服装、道具及表演调度上有统一、规范的要求。
鼓队排山倒海势如雷
几个小时的排练下来,刘震看到队员们很累,宣布排练结束,让大家早点回去休息。队员们换完衣服后,刘震改变了主意,又把大家召集起来:“还得再排练几下,就不用换服装了,把队形排好,有几点需要再熟悉一下。”
脱下了表演服,这些队员和在场地边旁观的农民几乎没什么区别,刘震把队员排好,高声提示:“等这个节拍打完,你、你,走到这个位置,你不要动。好,好,就这样,大家再走一遍。”
看着队员们走着队形,刘震像和我交谈,又像自言自语地说:“一个细节都不能马虎,到了世博会没走好,丢的就不是我的人,而是咱河南人的脸面了。”
据了解,一支开封盘鼓队的乐器主要有鼓和镲,鼓手和镲手搭配,没有固定规模,小的鼓队有十几个人,大的鼓队有几十人甚至几百人。“鼓手和镲手比例一般按‘鼓二镲一’搭配,但考虑到队形和演出特点,也可以不按这个标准。我的这个盘鼓队有30个鼓手和16个镲手,算是比较合理的,另外还有旗手一名。”刘震说。
在鼓队中,鼓手和镲手人员数量不等,但都会有一名旗手,旗手所持令旗样式不一,有长有短,但都必须醒目。在表演时,旗手要通过手中的令旗指挥鼓队的起、止、强弱、速度等,同时还要指示鼓谱的节奏,以保证鼓队鼓点清晰、整齐。由于旗手非常醒目,在表演时,旗手除了肢体语言要到位,面部也得根据节奏呈现出不同表情,因此一通鼓敲下来,旗手有时比背着大鼓的鼓手还要累。
开封盘鼓有“原地演奏”与“行进演奏”两种表演方式。原地演奏时,鼓队常围成一个圆圈,旗手位于圆心或最前排,鼓手们围绕旗手运动,呈线形、圆形、半圆形队列。行进演奏时,鼓队分成两列或四列,旗手一般在队伍最前排或一、二排之间。鼓手和镲手分列旗手两侧,一般镲手在鼓手外侧,整个队伍跟随旗手击鼓前进。
“开封盘鼓的鼓谱属套曲结构,各鼓队所奏的全部鼓点称为套,每套鼓谱均由若干个鼓点按固定的顺序连接而成。目前保留下来的老鼓谱有《老得胜》、《头道花》、《架三棒》、《抽梁换柱》等,刚才你听到的就是我根据这些老谱编排的一套鼓谱。”刘震说,由于开封盘鼓的节奏并不是规整的进行曲节奏,鼓手们无法用“齐步走”的统一步法前进。因此,在鼓队长距离的行进演奏中,只要求鼓点整齐,不要求步法一致。
开封盘鼓所用的鼓属低音鼓,所用的镲也多为大镲。当几十面鼓、几十副镲在一起敲响时,气势十分宏大,远听像惊雷,近听如万炮轰鸣,颇有排山倒海之势,惊天动地之威。加之鼓点复杂多变、节奏强烈,表演热烈、粗犷豪放,具有一种近于原始、粗放、拙朴的艺术风格。同时,变幻莫测的鼓点和整齐而清晰的演奏,又使之带有一种细腻的、成熟的韵味。
开封盘鼓这种融粗放与细腻、器乐演奏与舞蹈表演为一体的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得它无论是在听觉上还是在视觉上都给人以极强烈的、震撼人心的感染力。这正是开封盘鼓艺术魅力之所在,也是它深深地扎根在开封民间、久盛不衰的原因。□记者 朱金中 文图【原标题:开封盘鼓激荡民族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