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名人名家 >> 浏览相关信息
精彩推荐
专题推荐
    没有记录!

平民中走出"小皇后"

2013/6/28 14:33:51 点击数: 【字体:


    一个完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首个省级民营剧团;一个巡回于豫、晋、冀、鲁、皖、苏等地,坚持每年为广大农村和基层工矿群众演出400余场的平民剧团;一个从1993年建团至今,共获得省级以上奖项多达52项的专业剧团……河南小皇后豫剧团在全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大潮中,顺应市场经济发展,依靠体制创新,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发展之路。

  2003年,“小皇后”被中宣部、文化部授予“全国服务基层、服务农村先进集体”。该剧团创作的向建党80周年献礼剧目《铡刀下的红梅》,被中宣部评为“五个一工程”优秀剧目奖,并连续两年入围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初选剧目……在不懈努力中,一个响亮的“小皇后”品牌正在全国戏剧界和观众心中越叫越响。

  ●打破“铁饭碗”,平民剧团为平民

  1993年,被誉为“豫剧小皇后”的王红丽等豫剧名流敢为天下先,离开国有院团创办了河南小皇后豫剧团。从原有体制中跳出来,断了“奶”、丢了“铁饭碗”的“小皇后”,不得不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学经营、学管理,锻炼自己的生存能力……

  收入低,不能参与国家艺术职称评定,且常年在农村巡演,面对艰苦的环境,“小皇后”在用人上引入竞争机制,打破界限,根据剧目要求定演员、聘演员,杜绝了主要演员互不配戏等不良现象。同时,通过计算工作量和演出场次,拉开分配档次,极大地调动了演员的积极性。

  “小剧团不比国有剧团,为了控制成本,我们每排一个新戏,都要全团上下分工合作,一人当做几人用。无论是舞台场景制作,还是服装道具的裁缝雕塑,几乎都出自我团演职员工之手。”团长王红丽说。

  剧团要生存,必须闯市场。面对城市市场戏价较高,但僧多粥少,难以维持生存的现状,“小皇后”将目光投向了市场广阔的农村。广泛联系经纪人,以“服务农民,服务基层,走平民化道路”为宗旨,像肩扛百货箱手摇拨浪鼓的货郎,把平民文化送到平民人家的门口,剧团把每年90%以上的演出都放在了农村。据统计,14年来,他们共在农村演出5000余场,有2000万人(次)的观众观看了演出。

  ●面对“悬崖百丈冰”,犹有“红梅”笑

  每年腊月三十,是阖家团圆的日子,也是剧团春季巡演出发的日子。背上行李卷,带上行军床,扛上锅灶,“小皇后”每天都要演出两三场,每三四天还要换个台口。他们辗转奔波于各个乡村工矿,一待就是4个多月。

  在农村简陋的舞台上,演员们经常是刮风吃沙,迎雪吞冰;回到城市,租住在城乡接合部简陋的民房里,没有自己的排练厅,靠东挪西借才能凑够排新戏的钱,即使如此,“小皇后”始终没有停止打造精品。王红丽说:“树立精品意识才是剧团的生存之道,没有精品,剧团就会夭折。”

  1994年初,从省内外聘请著名导演、演员,剧团集中利用22天封闭式排练,一鼓作气推出了两台崭新的建团剧目--大型清装故事剧《风雨行宫》和清装荒诞神话剧《美女涅 记》。当年8月,剧团沿新乡、安阳等地的农村北上,经邯郸、邢台,一路演到北京,凭借两剧表演,王红丽一举夺得中国戏剧梅花奖。2001年,《铡刀下的红梅》再获成功,王红丽再次捧回了梅花奖桂冠。

  建团14年间,剧团先后创作和改编了《三更生死缘》、《五凤岭》、《花喜鹊》、《泪血姑苏》等十多部新戏,都受到了戏迷的好评。一批剧团培养的学员也在此过程中成长起来,成为省、市剧团的文艺骨干。

  ●期待产业发展,“小皇后”越唱越响亮

  “8月23日,《铡刀下的红梅》就要接受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专家组的验收,作为民营剧团冲击精品工程在全国我们还是第一家。”王红丽笑着说。

  等精品验收过后,王红丽计划明年将因排演新戏而迟迟没有建起的排练厅建成。她说,近年来,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剧团的外部环境有了很大改善,据说省里今后要把对剧团的投资,改为对项目的投资,她也要拿出好戏去争一争。

  谈到“小皇后”今后的目标,王红丽说,要将“小皇后”打造成为品牌,通过戏剧的发展,带动一系列文化产业,将来她要开办自己的戏剧学校、幼儿园、老年公寓等,让“小皇后”叫得更响。□本报记者陈小平实习生王丹【原标题:平民中走出"小皇后"】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2007年06月18日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