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彦英:中原是一个地理概念,这个概念里包含着许多政治的、经济的、历史的意义,一说到中原,人们就会自然而然地想到“得中原者得天下”,就会想到中华的几千年文明,就会想到黄河、中岳、太行、王屋,这些概念不是河南的省界内能够承载的,在这样的水土风物里,埋藏着丰富的矿藏、生长着丰茂的庄稼,能养人,能蓄物、能屯兵,居全国之中,进退自如。在这样的土地上成长起一批批作家,是很正常的,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个大地理概念取代省的地理概念,应该更准确些。当然,这也有历史的机遇,虽然过去我们也知道中原以河南为主,但我们不敢贸然用中原,去年,党中央、国务院发文成立中原经济区,将中原的概念准确地以大地理的形式划定,并给予“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任务,在这个任务中,中原作家群肩负着重任。中原作家群这个概念,也就顺理成章。
新华网:写作在您生活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
郑彦英:我从少年时期开始写作,因为我的小学老师爱写小说,他将写好的小说念给我的父亲听,我觉得很有意思,原来身边的人和事,也可以写成小说。到了初中,我看到陕西日报发表了我们公社一个青年的小说,很生动,但也不外乎写我们乡村的人事,于是我就给自己更高的要求,将文章写到在省级报纸发表的水平。就在这样的追求下,我念到高中毕业。那时候人才奇缺,我们公社因为我的写作水平,调我到公社担任半脱产干部。半年后,我又参了军,在部队自然又不能停止写作。虽然每天有很多事情,但是再忙,我也要写几笔。今天写了东西,睡觉很踏实,如果没写,半天睡不着。这时候,我才发现,写作已经成了我生活和生命的一部分,与我形影相伴。现在我五十多岁了,每天还必须写几笔,当然不像过去。现在也常用手机写微博,这是很好的一个载体,可以让自己手不生。
新华网:您的作品有着一般作者所少见的通达从容与冷静笃定,对人性世情有意味深长的宽容姿态。这样的写作风格如何形成?
郑彦英:我走过了五十多年的路,路上遇到的坎坷太多,吃过的苦也太多,但回头望去,也正因为这些坎坷才使我学会了怎样在艰难的环境中生存并成长,并珍惜好的环境、好的人群。基于此,我感激那些给我磨难让我成熟的人,感激儿时的苦难让我知足。由于这些感激是发自内心的,所以悄然地进入了我的作品,使我对生存环境多了很多冷静、爱和宽容、欣赏。
新华网:从现实风格的《石瀑布》、魔幻色彩的《洗心鸟》到悬疑趣味的《拂尘》,您作品中乡里村夫、新兴富豪阶层、文人商贾官员政客各色人等都有涉及,这些文学形象和新时期中国现实的社会生态相呼应。一个好的作家如何捕捉洞悉社会的动态变化?
郑彦英:正因为儿时挨饿受苦,所以我对社会的每一点进步都非常重视,对生活和环境的每一点好转都心怀感激,于是,我满怀真情地观察、体验生活,并将这些生活表现在作品里,比如描写新型资本家的《石瀑布》和《拂尘》。但我对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人们的灵魂状态又产生了深深的担忧,于是写了《从呼吸到呻吟》,以期唤醒人们对灵魂的关注。
新华网:您曾表示喜欢完整地记录、表现生命感觉的原生态,而我们通常认为文学是经过加工再升华的生活,这是否与原生态记录相矛盾?
郑彦英:原生态是生活,而生活是靠文字表现之后才成为文学作品,表现二字很重要,表现是要有一定叙述功力的,表现不是复原,而是采撷组合,我们做了一锅面条,连汤带水地吃了,很过瘾,但是并不是要连锅也吃了。
新华网:您的创作领域广泛,既包括了小说、散文,还有电影、电视剧的剧本,甚至绘画。不同的创作方式带来哪些不同的创作体验?
郑彦英:我在走进任何一个艺术门类之前,都怀着敬畏之情,先是认真研究,然后找出与自己所熟悉门类的异同,将异的地方抽出来,认真练习,然后才开始创作。比如我写电影,电视剧,就先研究剧与小说的不同,然后阅读学习世界上最好的剧本,了解他们的长处,并让这些长处走进自己的心灵,然后才创作。比如绘画,我是临摹了中国历代最好的山水、花鸟、人物作品之后,才开始自己的绘画练习,然后形成自己的风格。
新华网:他们的共通之处是什么?
郑彦英:文学是一切艺术之母,对文学的感悟达到一定水平,其它艺术形式都会融会贯通。历史上的很多文学大家都是才华横溢,通达多个艺术门类的,比如郑板桥,比如林语堂。但是,并不是有了功底,其它的艺术门类都迎刃而解。
新华网:随着网络的普及和信息的爆炸式呈现,人们越来越倾向于浅阅读和快阅读。在这样的环境下,文学的价值也发生了某种微妙的变化,似乎纯文学有逐渐衰弱的趋势。您对这样的现象怎么看?纯文学阅读在现时社会环境下的意义是什么?发展方向在哪?
郑彦英:网络的迅速普及给人们提供了一个非常便捷的阅读平台,也给很多写手提供了门栏很低的发表平台。于是,网络文学应运而生。大量的读者到网上去读书,因为它方便。由此,带来了纸质书籍的发行量下降,传统报刊的发行量下降,这是正常的。如果全社会的人都热衷于读高品位文学作品,这个社会的人群肯定精神贫瘠。但是,纯文学受众的减少,毕竟对自己的写作是有影响的。作品的影响范围缩水了,作品的版税就少了。但是,毕竟还是有许多人在期待着我们的好作品,这些期待,给了我们动力和责任,再加上写作本来已经瘾,有了这些期待,我的瘾会更大。另外,从全世界的范围看,越是高品位的文学,越是印刷量小,受众较少,这也是规律,如金字塔,塔顶很高,面积却很小。但就是那很小的地方,很多作家关注着,很多读者也关注着。更重要的是,网络写手,也关注着。终究,他们会走向那里,起码是走向通往那里的路。【原标题:“中原作家群”访谈之郑彦英:文学不是复原生活而是采撷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