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名人名家 >> 浏览相关信息
精彩推荐
专题推荐
    没有记录!

书法名家张海龙 天生我才书简帛

2013/6/18 14:31:17 点击数: 【字体:


    张海龙,1942年生于丰润。1960年毕业于解放军外国语学院。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简牍帛书书法研究院副院长,河南省书法家协会顾问,中国少林书画研究院常务理事。其书法四体皆擅,草书追张旭、怀素神韵。隶书取《礼器》风貌、马王堆帛书体势、汉简和钟鼎文雄浑朴拙的笔触。作品入选“国际书法大展”,“全国第三届书法篆刻展览”,“全国第二届楹联书法大展”等。曾获“第二届中原书法大赛”一等奖,“全军书法篆刻展”一等奖,“解放军总参书展”金奖。参与编写《古今书论汇编》、《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书法艺术》(中学教材)等。在报刊发表书法方面的文章40余万字。张海龙传略载入《中国文学艺术界名人录》、《中国美术年鉴》等辞书。

  2006年4月,著名书法家张海龙在丰润管桦纪念馆举办回乡展,将自己艺术生涯向家乡父老作一次汇报。提起家乡和启蒙老师陈继增,他动情地说:“我的家在黄粟坨村。陈老师是七树庄人,毕业后分配到黄栗坨小学教图画、写字。他写得一首好字,竹子也画得不错。因为离家远,住在学校。每天晚上和他作伴,学写柳体字,当时叫‘写仿’。有时也翻翻他订的美术杂志,所以当时就知道有齐白石、徐悲鸿、潘天寿这些大家。”

  1957年,张海龙考上唐山十中,参加课外美术组活动。1960年,部队到学校选兵,被选到张家口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习,后来,直接分配到总参某部图书馆工作。在北京,张海龙当起了“刊头书法家”。“文革”期间,书法被称作“四旧”。唯有《北京日报》例外,一位名叫丁维俊的编辑有股子拗劲,他说“我的版面就是要用手写体!”丁维俊找到张海龙,嘱他为报纸写刊头、题头。虽然没有稿酬,只奖励些钢笔、笔记本什么的。但张海龙乐巅了,因为他的爱好有了用武之地。他写的第一幅题头

  “在为人民服务的光荣岗位上”,文章是表彰北京百货大楼优秀售货员张秉贵的。第二幅是“前进吧,京沪列车”,内容报道了从北京开往上海的客运列车。张海龙说:“题写刊头、题头,看起来是件小事,其实也不容易。有时一个晚上要写十几幅,才能选出满意的。”当时,《北京日报》聘了4个人写刊头,除了启功、赵朴初、刘炳森,再一个就是张海龙。此后,他为《北京日报》、《光明日报》、《工人日报》、《解放日报》,以及除西藏、新疆外的各省省报等50多家报纸题写过刊头、题头。后来整理一下,足足两大本。

  北京人文荟萃,书坛高手如林。张海龙在每日临池的同时,走出去问道求师,广结名家。曾多次拜访舒同、启功、刘炳森、肖劳、肖淑芳、范曾、陈叔亮、李长路、欧阳中石、李铎、夏湘平、徐之谦、黄胄、周思聪、卢沉、张贵桐等。他说:“‘文革’中炳森老师住在故宫角楼,我经常带几本书去看他,他很高兴,当场给我写了两首毛主席诗词,还教我练习《多宝塔》,并经常在我的习作上批改。直到现在,这些资料我还珍藏着。”讲到启功先生,张海龙眼睛里闪烁着敬佩而感激的目光:“先生很亲切,评价我的作品质朴无华,取法高古,鼓励我要独辟蹊径,张扬个性。在为我题写‘简斋’斋号时,勉励我争取看到简帛书真迹,增加直观感。”

  上个世纪70年代初,长沙马王堆三座汉墓出土了十多万字的帛书。1974年,文物出版社出版《马王堆汉墓老子》甲乙线装大字本。当时这本书是作为考古文献发行的,张海龙却从书法的角度看到了它的艺术价值。他发现,马王堆帛书抄写的时代正值中国书法史最重要的隶变时期,其字体在构形上已比较规范,其字形呈正方或扁方形,笔画以方折为主,横画方入尖收或蚕头雁尾并用,左波右磔对比强烈,字距间规整有序,俨然一种谨严、成熟而定型的汉隶字体。——这不正是自己长期追求的艺术境界吗!他下定决心,要用毕生精力去开拓它、践行它。帛书字小如蝇,他便借助放大镜,每天晚上扒在灯下仔细辨识、学习,临摹它、领悟它。可以说,如此之早地把“帛书”视为书法艺术,张海龙堪称书界第一人。到目前,他搜集整理的有关居延、河西、额济纳、武威、敦煌、银雀山、睡虎地、云梦、龙岗、关沮、郭店、巴山、张家山、阜阳、长沙走马楼等地出土的帛书、秦简、竹简、木牍、战国楚竹书已成龙配套,一应俱全:“要想开拓、践行简帛书艺术,必须占有丰富的、全面的、完整的典籍和相关研究资料。否则,腹内空空,将一事无成。”

  1978年,张海龙奉调河南解放军信息工程学院。他协助著名书法家张海(现中国书协主席)筹组河南省书法家协会,组织中原书法大赛、国际书法大展等重要展事,出版中国首家书法专业刊物《书论》及书法理论刊物《书法家》。在《郑州晚报》开辟“翰墨古风”、“当代书法评析’、“名人手迹大观”、“名家硬笔”、“毛泽东书法博览”等栏目。“砚边随想”专栏在《书法导报》上连登载达6年之久。因为成绩突出,1984年张海龙出席了河南省文代会。他的作品先后在1980年河南省书法展、1983年黄河流域十省书法巡展、1984年首届中原书法大赛中亮相。1985年,他以简帛书笔意创作的丈二条轴,成为在郑州举办的国际书法大展上的亮点。评委书道:“书作古朴稚拙,不事雕饰,使群众领略到朴素美”。此后,他的作品多次入选全国、全军书法大展。如全国第三届书法篆刻展、全国第二届楹联书法大展、全军首届书法篆刻展览等。

  张海龙称他自己现正处在“沉静升华期”。他解释说:“2000年张海先生提出,书家不要再满足于轰轰烈烈,要沉下去,打造精品,创作代表作,形成自己的风格。近几年我很少参加展览,开始反思过去,找出不足。回头一看,我对以往的作品不是很满意,不满意就要变,这就意味着升华。”张海龙还透露,去年,他到敦煌、莫高窟、武威及河西等地,看到了不少汉简实物,眼界为之大开,心胸为之扩大。力争创作出一批时代感强、个性鲜明的佳作奉献社会,奉献百姓。作者:士裕 云帆【原标题: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新河南网 2010-1-9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