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据载,河南省叶县,春秋时代确实有位姓沈名诸梁字子高的名宦,做过楚国叶县县尹(或称县令),因此被称为叶公。楚国政权中没有郡之设,县即地方政权的最高机构,楚国国君称王,地方长官称公,这就是沈诸梁称叶公的来历。
真正的叶公沈诸梁,是一位勤政廉政,不居功骄傲,体恤民生,兴修水利的好官员。
史书记载,当时楚国遭到白公之乱,惠王被劫,在国难当头之时,叶公率师与国人攻打白公,他以龙旗为标志,充满了号召力和凝聚力,他统帅的军队,成了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经过生死搏斗,终于平定了叛乱,楚国国势才得以稳定。楚王赏封他为令尹兼司马,掌管军政大权。在他的辅佐下,楚国奠定了成为战国七雄之一的基础。这样的功劳,可谓功勋卓著,但他有功而不自居,竟荐贤让贤,自己甘愿回到条件比较艰苦、地理位置偏僻的北疆边陲叶县,只作了个封疆之吏,地方长官。
关于叶公的政绩,《战国策·楚策》有这样的记载:“叶公治理叶邑(今叶县)期间,兴修水利、灌溉农田,使地富一方、境强四域,受到了人们的尊重和敬仰。”叶邑位于现叶县城南15公里澧河与烧车河交汇处,地处黄淮平原西南边缘,属浅山丘陵区向平原过渡地带,是南北交通枢纽和南北文化交错的十字路口,当时也是楚国北方的屏障,乃兵家必争之地。作为叶邑的最高军事行政长官,叶公继承其父的“扶民”主张,提倡农桑,兴修水利。
历史为什么会给叶公沈诸梁头上扣上屎盆子呢?这与大圣人孔子有关。
当年,孔子周游列国时曾赴叶邑游说叶公沈诸梁求官,他与叶公谈论“近者悦、远者来”的为政之道。叶公说:“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说:“吾党直躬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寥寥数语,道出叶、孔二人治国理念上的根本分歧:叶公是尚法的,是提倡大义灭亲的;孔子注重亲情伦理,是反对大义灭亲的。上述根本分歧,注定孔子来叶“求官”的失败结局,他的行情不被看好,甚至叶邑农夫都讥讽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孔子活着的时候,他的学说不为统治者重视,包括春秋时期的叶公沈诸梁,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他开始走红被尊为圣人。然而,对于孔子游叶时不愉快的经历,他的徒子徒孙们一直耿耿于怀。在尊孔贬叶中,汉儒刘向就因此杜撰出《叶公好龙》的故事:“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拖尾于堂。叶公见之,奔而走之,失其魂魄,五色无主。于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从此,这则寓言形成,并广为流传。【原标题:“叶公好龙”的真相:汉儒刘向尊孔贬叶杜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