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虽然登上君主高位,但前景并不容人乐观。襄公留下来的是一个烂摊子。我们可以说,此时的齐桓公是受命于危难之际。为了使齐国走出荆山棘海,齐桓公作出的第一个决定是任管仲为相。
任用管仲为相,在当时既非一件小事,亦非一件易事,因为横亘在桓公面前的有三大障碍:其一,管仲虽为姬姓,然而家道中落,早已丧失了贵族身份,是个普通商贾。在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时代,管仲低贱的出身框定了他的仕途。这是制度障碍。其二,齐桓公姜姓,管仲姬姓。在“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观念占统治地位的古代,任用异姓的管仲是不可思议的事情。这是传统心理障碍。其三,管仲作为纠的辅佐,是为齐桓公的政敌;又曾一箭射中齐桓公的带钩,差点要了他的命,是为齐桓公的仇敌。对身兼政敌加仇敌的管仲,非碎尸万段不足以解其恨,怎谈得上任为宰相呢?这是齐桓公恩仇上的障碍。
然而管仲也有许多有利条件。其一,管仲有才,而且是匡世大才。其二,齐桓公欲作中兴之主,称霸诸侯,非用管仲之才不可。其三,齐桓公其人,性急且有远虑。这种性格对改变管仲的命运非常有利。其四,鲍叔牙的力荐。鲍叔牙既是齐桓公的心腹重臣,又是管仲的知己好友,有这样一个特殊身份的人从中斡旋,事情往往会发生戏剧性变化。在这四点有利条件中,鲍叔牙的力荐所起的作用最为重要。
话说桓公继位后,准备任命鲍叔牙当宰相。岂知鲍叔牙却偏偏提出:“我虽然对您是忠心耿耿的,但只是一个庸臣,不会有大的作为。您要想把齐国治理好,就必须任用管仲来当宰相。 ”齐桓公问:“为什么一定要用他做宰相呢? ”鲍叔牙说:“以我与管仲相比,我有五点是不如他的:宽厚仁慈,能安抚百姓,这我不如他;治理国家,能抓住根本,我不如他;忠信可结于诸侯,我不如他;能给国家制定规范和礼仪,我不如他;能站在军门前指挥练武,使将士勇气倍增,我更不如他。管仲有了这五个强项,所以要是他当宰相的话,一定可以使齐国很快强盛起来。 ”齐桓公说:“可是他阻挡我回来当国君,在交战时又射中了我的带钩,几乎置我于死地。他是我的仇人,我怎么能用他做宰相呢? ”鲍叔牙说:“当时两军对峙,他忠于其主。他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射。换了我,也会为您去射公子纠的。 ”
在鲍叔牙的再三劝说下,终于不再计较一箭之仇。命人择定吉日良辰,用“郊迎”的大礼,亲自迎接管仲并同车进城。桓公与管仲一连谈论三日三夜,句句投机,即拜管仲为相国,且尊称为“仲父”,言听计从,专任不疑。从此,在鲍叔牙的协助下,管仲出谋划策,在齐国顺利实行了他的治国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