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姓咋这么厉害?这个大家族是怎样壮大起来的?
这,还得从商朝说起,从河南说起,从洛阳说起。
嵩县河边伊侯墟 大李树下改姓李
李氏家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往远处说,源出嬴姓,是颛顼帝高阳氏的后裔,距今已经4000多年了。其部落属于东夷族,活动区域是河南东部,后来北迁到帝丘,即我省的濮阳市西南部。
到了唐尧时期,颛顼部落已分为8个氏族,其中一族的首领皋陶,是尧帝的大理官,拿现在的话说,就是最高法院的法官,负责掌管刑事诉讼和推断之事。那时时兴以官名为姓,谁做什么官,就姓什么姓,于是皋陶就姓“理”。皋陶担任法官,执法严明,办事公正,他创制了5种刑罚,用来规范社会人心。相传他有一头独角兽,常常伴随左右帮他办案。说来也奇,独角兽能辨是非,明真伪,分善恶。每当一干人等被带到皋陶面前,独角兽就径直走向有罪之人,用兽角去冲撞对方。如果有人说谎了,它就两眼逼视,发出怒吼。皋陶有了此兽,如长了一双慧眼,处理案件高效准确,罪犯闻风丧胆,百姓交口称赞,皋陶声名远扬。
如今看来,这是由于皋陶断案准、声誉好,后人才编出故事颂扬他。由于祖上英明,皋陶的子孙得以世袭大理职务,自然也都以“理”为姓,就这样一代传一代,走过了夏代,走进了商代,最后走到了商纣王统治时期。
商纣王是个暴君,而这时的理氏家长理征,却是一位不懂阿谀逢迎的耿直之人。他办案不畏权贵,深得百姓爱戴,结果触怒了商纣王,被判了死刑,整个理氏家族受到株连。
理征的妻子不甘坐以待毙,带上幼子利贞,匆匆逃出家门,来到洛阳西南的嵩县伊侯墟。伊侯墟就是伊侯曾经居住的地方,紧邻伊河。母子俩又饥又渴,四顾却无人烟,没有找到可以充饥的食物。正绝望之时,他们发现路旁有几棵果树,上面结满了成熟的果子,娘儿俩就摘下一堆果子充饥。
此果甜中带酸,很好吃。他们问了一个过路人,得知此树为李树,此果叫“李子”。于是娘俩就靠“李子”充饥解渴,熬过了最艰辛的日子。后来娘俩逃至苦县(今河南鹿邑县)长住下来,为铭记“李子”的救命之恩,遂改“理”姓为“李”姓——从此世代姓李,繁衍至今。
一江春水支流多 发展壮大渊源深
关于李姓起源还有一种说法,更具神话色彩。《史记·正义》引《玄妙内篇》说“李母怀胎八十一载,逍遥李树下,乃割左腋而生”。迄今我省鹿邑县仍有民间传说:老子的母亲在李树下生下老子,他诞生时已经白发苍苍。其母亲惊呼道:“我的老儿子!”他因此而得名“老子”。他一落地,便用手指着李树,认“李”为己姓。
以上传说,生动有趣,却不免让史家生疑。史家认为这些传说必然起于唐代,是李唐宗室为了抬高门第和出身,故意搞的宣传广告。因为理征、利贞等人的事迹,从未见于先秦典籍。而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李姓名人已经很多:李耳、李悝、李冰、李斯等,名字享誉海内,踪迹遍及列国,其实李唐宗室大可不必做广告宣传。
可是,拥有1亿之众的李姓氏族,并非都出自3000年前的“李氏家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李姓融进了许多新成员。这一江春水里边,支流繁多,河沼密布,十分复杂。文献记载,从商末到东周二百年间,李氏一直居住在河南东部。到了西汉,李氏有一支迁往今山东境内。自东汉始,又有李氏族人徙居西南,分布于川、滇一带,
为李姓首次输进新鲜血液的是北魏王朝,“输血”地点在洛阳。孝文帝尽管是鲜卑血统,但他为了推行汉化,迁都洛阳城,下了死命令,命令迁入洛阳的羌人、鲜卑人、匈奴人,统统放弃祖宗姓氏,改姓汉姓。这些少数民族中的很多人,当时就改姓李了。
到了唐朝,李姓对外姓又进行了一次大收编。
唐朝开国者李渊在举事之前,隋炀帝杨广做了一个梦,梦见十八个小孩儿在搬他的腿。醒后他问大臣此梦何意,有大臣说:这“十八子”合起来是一个“李”字,搬你的腿就是要颠覆陛下,看来必须提防姓李的人夺权造反。果然,数年之后,唐国公李渊起兵造反,率领十万将士推翻了隋朝,建立了唐朝,自己当了皇帝。跟着他作战立功的许多将士,都以姓李而感到荣幸。
这对于李渊来说倒也方便,他索性把自己的姓氏当作奖品,赐给那些立功之人,让他们与皇族同姓。譬如唐末沙陀部首领朱邪赤心,战功卓著,被赐李姓,改名“国昌”,他的后代从此就姓李了。到了五代时期,他的后代李存勖建立后唐,国都就建在洛阳。
在唐朝被赐李姓的,汉族有徐、邴、安、杜、胡、弘、郭、麻、张、董、罗等姓,少数民族有鲜于、阿布、阿跌、舍利、朱邪氏等姓。史载李渊登基三年,即封李耳(老子)为始祖,并在老子的出生地鹿邑县,按帝王宫殿规格,为老子建庙宇。其后的高宗李治、玄宗李隆基,都到鹿邑拜谒先祖李耳。据说李白也为自己姓李而感到自豪,写诗道:“我李百万叶,柯条遍中州。”可见在唐朝的时候,李姓已经分布很广了。
到宋代,李姓发展到560多万人,约占当时全国人口的7.2%,为宋朝的第二大姓。元朝战乱,李姓损减了一些人口。到了明朝,李姓还有510万人,为明朝第三大姓,主要集中于江西、山西、山东三省。当代李姓有1亿人口,集中分布于河南、四川、山东三省。
诗书传家名人众 海外伸枝花果繁
据一些李姓老人回忆,旧时李姓家族祠堂前常挂这样两幅楹联:一联是“陇西世族,柱下名家”,一联是“经传道德,名重谪仙”。
两幅楹联的内容均涉及西汉飞将军李广、道家始祖李耳、建立唐朝的李氏宗族,还有诗仙李白。 其中还提到了“陇西”两个字。陇西,指的是今甘肃省东南部以陇西县为中心的地域,唐朝的李姓皇帝,认为李姓源于陇西,因此陇西被认为是李姓家族的郡望,故李姓的门额上,往往刻上“陇西世第”4个字。
李姓有过多次向外地迁徙的经历,在唐代有两次:第一次是河南李氏,于唐高宗时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并在此定居;第二次是“安史之乱”时,北方李氏大量迁往南方。到了五代,天下大乱,中原李氏又大量南迁,定居福建莆田、晋江等地。
李姓还有移居海外的。唐太宗之子曹王李明的后裔李公蕴,曾建立安南国(今越南)李朝,首都为河内,历8主共216年。另由辽东迁至高丽的李氏后裔李成桂,于明洪武25年(公元1392年)建立李氏朝鲜,历27代共500余年。明、清以来,尤其是鸦片战争之后,福建、广东、海南等沿海地区的部分李姓,移居东南亚诸国谋生计甚众。更有许多李姓之人远涉重洋,到欧美各国发展——李姓后裔已遍布世界五大洲。
由于李姓人口众多,所以郡望也很多:陇西、赵郡、顿丘、渤海、中山、襄城、江夏、范阳、南阳等,都是李姓的郡望,其中以陇西郡最有名,因为李渊祖籍陇西成纪,隋末天下大乱时,他留守太原,统率十万关陇军,南下洛阳荡平天下,推翻隋朝建立了唐朝。
提起“郡望”,还需交代几句:“郡望”一词,是“郡”与“望”的合称。“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连用,表示居于某地域的名门望族。郡望之外,还有堂号,旧时各姓祠堂大门上有匾额,上写 “××堂”。如周姓是“爱莲堂”,杨姓是“四知堂”,王姓是“三槐堂”等,各有来历典故,是家族的重要标志。
俗话说“树大分杈”,随着氏族的繁衍,家族会不断壮大,家族成员会形成分支,分支会陆续迁移而另开基业,因此形成新的宗族,建立新的祠堂,供奉最亲近的祖先,于是就产生许多新的堂号。
郡望和堂号不同,其区别在于:一姓的郡望只有几个,最多也就数十个,而堂号往往成百上千个。也就是说“郡望”是一棵果树的主干,只有那么几根;而“堂号”却是这棵树上结的果实,可有成百上千个。李姓的堂号,主要有陇西堂、赵郡堂、平棘堂等。
中国历史上李姓称帝称王者多达60余人,先后建立有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大顺12个政权。另有宰相39人,状元45人。历史名人有:春秋时期道家始祖李耳;战国时期水利专家李冰、赵国大将李牧、秦国政治家李斯;秦汉之际著名谋士李左车;西汉名将李广;东汉名将李膺;隋末瓦冈军首领李密;唐太宗李世民,名将李靖,大诗人李白、李贺、李商隐,书法家李邕;南唐后主兼词人李煜;北宋名相李纲;南宋史学家李焘,女词人李清照;明代医药家李时珍,思想家李贽,诗人李东阳,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明清之际的哲学家李颙;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数学家李锐,洋务派领袖李鸿章,太平天国名将李秀成。近代、现代及当代著名学者李叔同,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李大钊,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老一辈革命家李富春和李先念,爱国人士李嘉诚等。
综述李姓,我有诗赞曰:经传道德是老子,名重天下称李白;一自陇西出山后,将相王侯联袂来。
李姓家族群星灿烂 (资料图片)【原标题:李姓:李花开处馨香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