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氏族曾产生过励精图治的政治家、叱咤风云的军事家、学识渊博的思想家,更有才华横溢的文学家,他们在中国历史进程中产生过积极的影响,在特殊环境下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值得后人尊敬。
始祖在周宣王时官拜司马
司马是古代官职的名称。西周始置,与司徒、司工并称为“三有司”。掌管军政和军赋,是朝廷中的大臣,经常统率六师或八师出征。
司马氏则渊源于官职姓氏。据史籍《通志·氏族略·以官为氏》所记载:“重黎之后,唐虞夏商,代掌天地。周宣王时裔孙程伯休父为司马,克平徐方,锡以官族,为司马氏。其后世或在卫,或在赵,或在秦。”
上古时期的重黎是一位名人,是风姓的后裔,为帝喾高辛氏属下的火正。他在世做官忠心耿耿,公正严明,有史书称“其忧国忘私,乘马三年,不别牝牡,继高阳、重蔾、五举、子文之统”,并称“中国重黎司火,于火教本有因缘,郊之为祭,大报天而主日,此明以火为最上之神。”
唐尧是帝喾的次子,初封于陶,又封于唐,故有天下之号为陶唐氏。他非常尊重重黎,曾抚育重黎的后代。
到了西周宣王姬静执政时期(公元前827到784年),有个重黎的后裔子孙名叫休父,他受赐承袭古程国(今河南洛阳东)之君,伯爵,成为商、周时期一直传承的一个诸侯,史称程伯休父,后官至司马,负责执掌周王室的国家军队。
周宣王三十九年(公元前789年),程伯休父受命率军克平了位于淮河流域的上古四岳之一伯夷之后裔徐戎,是姜戎分布在黄淮平原的一支,史称“周攻姜戎”,姜戎的酋长驹支就曾明确说:“我诸戎四岳之裔胄也。”实际上就是古东夷民族的一支。
程伯休父克平许方姜戎,为周王朝势力向“中原之南”拓展立下大功,周宣王大喜之下特赐其以官职为姓,称司马氏。之后,在程伯休父的后裔子孙中,一部分“以官为氏”称为司马氏,一部分“以国为氏”称为程氏。
程伯休父娶安定胡开国之女,生有二子:长子仲庚、次子仲辛。仲庚后来继任其父大司马之职,其后裔子孙以官职称谓为司马氏,为司马氏始祖;仲辛则承袭安定侯,其族人移居太原,仍称为程氏。所以,司马氏与程氏是同宗同源,已有两千七百多年的历史了。这支风姓司马氏族人皆尊奉程伯休父为得姓始祖。
司马姓氏的渊源中还有源自生姓的,出自晋朝晋元帝司马睿,后因故而改姓司马,世代相传至今。再有源自于改姓,出自姬姓的许氏和郝氏,也属因故改姓为氏。
发源和郡望均在河南
先秦时期,司马氏族人已分布于郑(河南新郑)、晋(山西)、卫(河南濮阳)、程(陕西咸阳)等地。据《姓氏考略》所载,司氏最早繁衍发展中心是古代顿丘,就是现在河南清丰、浚县之间一带,该地名曾出现于《诗经》中的《卫风·氓》中,是一个与中华民族有深厚渊源的地方。根据文献考证,这个地方在春秋时代是属于卫国的一个邑,到了战国时代又改隶魏国。
两汉时期,司马氏主要分布在河南、陕西、四川等地,其中河内郡一直是司马氏的重要聚集地。古代以来,以黄河以北为河内,以南、以西为河外。
春秋末期楚、汉之际,约在公元前三世纪末置郡,治所在怀县(河南武涉),当时其辖地在现今河南的黄河以北、京汉铁路以西一带地区,包括汲县。
三国曹魏时期,河内温地(今河南温县)出了一位知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司马懿。他出身士族家庭,是三国时期魏国的大臣。司马懿一生最显著的功绩是多次亲率大军成功对抗诸葛亮的北伐,以其功著,封舞阳侯;其子司马昭称王后,追他为晋王;其孙司马炎称帝后,追他为高祖宣皇帝,故称晋高祖、晋宣帝。从此,河内郡成为司马氏家族历史上最著名的郡望。
司马氏在中国历史上建立了西晋和东晋政权,共历十五帝,一百五十六年,进一步扩大了司马世家的影响。东晋王朝灭亡以后,司马氏步入平稳发展时期。如今,司马氏主要分布在河南、陕西、山西、安徽、湖南、北京、上海、天津、河北、内蒙古及香港、台湾等地。
司马迁证实万姓同宗
司马氏在中国历史上虽然一直是小姓,人数不多,但是却人才济济。
春秋时,宋国有司马牛,为孔子弟子,曾被封为楚丘候。秦末有名将司马欣。西汉时有知名的史学家司马谈、司马迁父子。而辞赋家司马相如的千古绝唱,也流传至今。三国时期有魏国大将军司马懿。宋代时有知名史学家司马光。而最为让后人传颂的当属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
司马迁,字子长,太史令司马谈之子,陕西韩城人。他的父亲是知名汉朝大臣、史学家、文学家司马炎,汉建元至元丰年间,被封为太史令,掌管天文地理,不治政事。
汉元丰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首赴泰山举行封禅典礼,司马谈因病留守周南,未能与武帝同行,为此,他感叹自己时乖运蹇,就对刚从巴蜀返回的司马迁说:“我们祖先大多为太史,自上世起曾显露功名。虞夏之时,即掌管天官之事。后世中断,难道到你为至吗?你若再为太史,我们祖业便可接续下去……自孔子著《春秋》至今,四百余年间,诸侯互相兼并,记事著史之业,无人问津。今日汉朝兴旺,天下一统,既有明主贤君,又有忠臣义士。我为太史,而没有完成历史论著,使天下文字废弃,深感遗憾。这一点你能理解吗?”
司马迁从内心深深体会到父亲的临终遗恨,满含眼泪对父亲说:“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司马迁深感自己幸逢大一统的西汉,作为史官的他如果“废天下之史文”,不仅有负于时代,也对不起父亲的临终嘱托。
司马迁继父任太史令后,尽阅史官所藏旧史,遍游名都大邑。自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开始编撰史书。后因替李陵败降匈奴事辩解,触怒汉武帝而下狱,受到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仍发愤著书。历十二年之后,在汉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撰成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时称《太史公书》。三国后期开始通称为现在的名称——《史记》。
仅从中华民族姓氏史来讲,司马迁是第一个从种姓、族类上说明中国与四夷“万姓同宗”的人,从血缘上证明了“四海之内皆兄弟”的道理。
也正是因为司马迁第一次论证了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所以今天,所有的中国人,包括台湾同胞、海外侨胞都认同自己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
祭司马迁全球华人参与
近年来,随着国际文化交流和世界范围掀起的中国文化热,越来越多的海外人士开始关注中国文化,海外研究《史记》和司马迁的友好人士也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在司马迁祠墓前祭拜史圣。
陕西韩城是司马迁的故里。这里有“汉太史司马迁祠”和“汉太史遗祠”两座司马迁祠。两祠相隔三公里,均坐落在韩城芝川镇附近。
相传,司马迁“太史官”被汉武帝削职后而入狱。消息传出后,司马迁族人怕株连九族,连夜由族长司马厚召集主事人共同商议,决定改姓和迁居。长门在“马”字旁加两点,改姓“冯”;次门在“司”字旁加一竖,改姓“同”,逃往荒无人烟的巍山老牛坡下,定村名为“续村”,表示“高门之续”。以后又担心被官家识破,取同音字为“徐村”。为祭祀祖宗司马迁,徐村合族兴建了“汉太史遗祠”。
汉太史司马迁祠,始建于西晋永嘉四年(公元310年)。在宋、元、明、清各朝均有修缮。祠中山门、寝殿、塑像均为北宋时的韩城县令伊阳倡导修建。相传农历二月初八是司马迁生日,但历代帝王多不许祭祀司马迁。清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韩城知县翟世琪仰慕太史公道德文章。他重修太史祠后,与司马迁后裔乡贤商定:立太史祠庙会,会期为每年二月初八、初九两天。
“汉太史遗祠”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汉太史司马迁祠墓”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每年都有众多国内外学者、游客前来瞻仰、观光。
2012年3月,壬辰年民祭史圣司马迁大典隆重举行。知名学者熊召政、卢泰天(韩国)、金英洙(韩国)、前川哲郎(日本)、吉冈和夫(日本)、李决(意大利)等参加了民祭活动。与此同时,由韩城举办的“司马迁祠楹联及民祭司马迁祭文全球征集”活动也顺利结束。期间,共收到来自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巴西、韩国、加拿大、荷兰、日本等国及国内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楹联、祭文作品共1500余幅。(记者 陈晓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