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义]
“樊”的本义是羁绊、停滞不行。许慎《说文解字》:“樊,鸷不行也”。
[遗迹]
河南漯河市舞阳县樊哙墓
南阳樊況(kuang)墓志
[樊姓源流]
根据1996年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的杜若甫 和袁义达先生编著的《中华姓氏大辞典》一书的姓氏排列顺序可知,樊姓名列第102位,占汉族总人口0.17%。
樊姓的起源主要有二:一是出自子姓,源于商王之后。周灭商后,统治者在商朝的旧都朝歌(今河南淇县)一带设置了卫国,封康叔为卫国国君,负责管理商族遗民中的七个部族。这七个部族分别是陶氏、施氏、樊氏、繁氏、锜氏、饥氏和终葵氏,史书上称之为“殷民七族”。其中樊氏一族的后人就以自己的族名为姓。二是出自姬姓,其始祖为周王的后人仲山甫,也有书上称他为仲山父。仲山甫是辅佐周宣王中兴的大臣,深受周王的器重。当时宣王的大臣尹吉甫曾作诗《烝民》来赞颂仲山甫的功绩,这首诗收录在《诗经》一书中。周宣王赐他封地于樊,所以他又被称为樊仲、樊穆仲。樊,也叫阳樊,在今河南省济源市西南,是樊姓的祖根所在。仲山甫的后裔遂以封地作为自己姓氏。
樊姓的迁徙繁衍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源于商王族的樊氏后裔史书上没有太多记载。唐朝人林宝在《元和姓纂》中推测,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樊迟,也叫樊须,为鲁国人,可能是这一支的后人。
周朝后期由于樊国被晋国所灭,仲山甫的后裔子孙也流落各地。现存于四川省芦山县的汉樊敏碑碑文中就记载了东汉巴郡太守樊敏的先祖在樊国被灭后,被迫率领樊氏一支远迁到“华南西疆”,最后定居在青衣县(今四川名山县北)生息繁衍这一珍贵的史料。
西汉时期,江苏沛县樊姓一支因西汉大将舞阳侯樊哙而闻名。自战国至西汉,樊姓有一支迁居到河南省南阳唐河县湖阳一带,迅速繁衍成为南阳地区的大姓。西汉末期,湖阳樊姓到樊重这一代,成为当地有名的豪族。樊重是后汉光武帝刘秀的外祖父。东汉建立后,刘秀先后封樊宏、樊丹、樊寻、樊忠、樊茂五人为侯,并追封樊重为寿张敬侯。樊宏的长子樊鯈精通儒学,授徒三千,时人称为“樊侯学”。到汉明帝永平年间,湖阳樊姓与外戚郭、阴、马姓掌握了东汉朝政大权,称为“四大姓”。这一时期河南南阳地区樊姓名人还有新野人樊仲华,少年时为刘秀同学,后来担任太守等职务。鲁阳人樊英、樊陵祖孙二人。樊英精通异术,兼通五经,著有《易章句》,研究星算占卜图谶等学问。世称“樊氏学”。
西晋永嘉年间湖阳樊姓宗族为避战乱南迁于淮南一带。到南朝梁时湖阳樊姓后人樊方兴曾任同州刺史,封为新蔡县侯。他的孙子樊毅和樊猛,为南朝陈的大将,以军功著称。湖阳樊姓樊宏的后人樊僧远,则举家迁于今江西庐江定居,为庐江樊姓的始迁祖。后来其子樊儒又到北方,在北齐朝廷内担任官职。此外还有南方的一支樊姓向北迁徙。后魏樊子鹄,先人原居于荆州(今鄂北豫南一带),为当地豪族,后归顺了后魏政权,举家迁至代郡平城(今山西大同)。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樊姓主要集中于山西一带,樊姓俊杰人物也多出于此。北周时期山西临猗人樊进精通天文历法,北齐有临猗人樊逊善做文章。
到了隋唐的时候,湖阳樊姓樊宏后人樊詠迁居到河中府河东县(今山西永济),他的孙子樊宗师,为唐代著名文学家。另有湖阳樊姓后人樊思贤迁居于湖北江陵,为江陵樊姓始迁祖。
宋代南方樊姓有很大发展。据《海虞樊氏宗谱》载,始迁祖樊爱仁,北宋初跟随其主吴越王钱俶归顺宋朝,不久就辞官举家迁往江苏虞山,他的后人主要居住于江苏常熟和海虞等地。北宋末期北方再次陷于战火中,北方樊姓子孙也多南迁到浙江、江苏、安徽等地居住。据《宣邑昭义莘潭樊氏宗谱》记载,南宋初年始迁祖百一公为躲避战乱,率领族人迁到安徽宣州昭义安家落户。至第六代,宣邑樊姓已经成为当地大户。其六世孙协商后正式分成两支,一支仍居住在昭义老宅,另一支则迁居到莘潭。南宋、金、元时期,由于战火不断,使百姓不得不背井离乡,流落四方。《暨阳樊氏宗谱》记载,先祖樊国祥在宋理宗时逃避战祸而迁居到浙江诸暨,后世子孙遂在此居住。上海崇明《樊氏宗谱》记载,先祖樊舜臣在元朝至正年间为躲避战乱迁居到上海崇明。此外还有一支樊姓子孙为避祸而远迁至广东台山地区。
到了明清两代,樊姓子孙或躲避战乱,或旅居异乡,或做官外任而散播到南北各地,成为我国分布比较广泛的姓氏。湖北广济《樊氏宗谱》记载,先祖秀六公,祖辈居住在修水(今江西修水)。其次子樊政德在明朝初年到湖北广济作官,遂携家眷迁居于广济,为湖北广济樊姓始迁祖。浙江《蛟川樊氏宗谱》也记载了明朝永乐年间始迁祖樊远由于到定海(今浙江镇海)作官,就在此安家落户。《兰溪樊氏宗谱》记载清朝初年先祖樊昆圃原来居住在山阴梅阳,后来到今浙江兰溪,客居此地。还有不少樊姓人迁居于我国台湾省,同当地人民一起为开发和建设台湾作出了贡献。今天在台湾嘉义成立樊氏宗亲会,修订家谱,认祖归宗。此外更有不少樊姓子孙远渡海外,足迹遍布世界各地。
[祖地今日]
[济源] 济源位于河南省西北隅,这里不仅是樊姓的发源地,也是苗、邵、苏、单等姓的起源地。古代樊国就在市城西曲阳或城东南裴城一带。最新考古资料证明,距今10000年前人类就已在此居住。济源市域面积1931平方公里,耕地35.12公顷,现辖4个街道办事处、8镇、4乡。1999年全市总人口近64.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0.38万人。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 5%。济源山清水秀,风光旖旎,境内有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地300处,是河南省历史文化名城。主要的旅游景点有融自然和人文景观为一体的王屋山国家级风景区,以寻幽探胜为主的九里沟风景区,以供奉千年济水北方古典园林建筑济渎庙。(原标题:樊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