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姓始祖
段姓以名字为氏,始祖是郑国国君郑武公之子共叔段。唐代林宝《元和姓纂》说:“(段氏)郑武公子共叔段之后,以王父字为氏。”北宋陈彭年、邱雍等《广韵》说:“段,姓,出武威。本自郑共叔段之后,以王父字为氏。”欧阳修《新唐书•宰相世系》说:“郑武公少子共叔段,其孙以王父字为氏。”1981年版《辞源》说:“段姓,春秋郑共叔段,其后人以段为姓。”民国臧励和《姓氏考略》说:“《唐宰相世系表》:‘段氏,姬姓,郑武公少子共叔段,其后以王父字为氏。’望出威武。”上述,皆说段姓出自郑武公之子共叔段的孙子,以祖父字段为姓。关于共叔段,春秋《左传•隐公元年》记载,春秋初期,郑国国君郑武公的夫人姜氏生二子,长子名叫寤生,出生时是难产,他的母亲姜氏很不喜欢他;二儿子名叫叔段,特别讨母亲的溺爱。寤生和叔段长大后,按照祖上的规制,应该立寤生为太子,但是姜氏讨厌寤生,三番五次地请求武公立小儿子叔段为太子,遭到了郑武公的拒绝。姜氏不甘心。后来,郑武公去世,寤生成为郑国国君,史称郑庄公。郑庄公是一位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姜氏就以母亲的身份向庄公施压,先是要求庄公将郑国的一个重要城邑制(今河南荥阳),封给叔段。庄公没有答应。姜氏又要求将郑国的第二个大城市京城(今河南荥阳东南)封给叔段。庄公无奈只好答应母亲的要求。叔段到京城之后,并不安分,在母亲的暗中唆使下,又是修城,又是招兵,准备攻打郑国国都(今河南新郑)。后来,叔段发动叛乱。郑庄公派兵攻打京城,京城的百姓都反对叔段。叔段逃到共国(今河南辉县),史称共叔段。后来,他的子孙为纪念他,有以他的名字段为姓。
按:后汉应劭《风俗通义》说:“段氏,段干木之后。”“段干”是复姓,出自老子之子宗,因封于段干而得姓,后省干为单姓段。段干木亦黄帝裔孙。
得姓地望
段姓得姓地望在郑国都城,即今河南新郑市。关于郑国的建都地,春秋《国语•郑语》韦昭注说:“后桓公之子武公,竞取十邑之地而居之,今河南新郑是也。” 后汉班固《汉书•地理志》说:“郑国,今河南之新郑……后三年,幽王败,桓公死,其子武公与平王东迁,平定虢、郐之地,左洛右济,食溱洧焉。”唐代《元和郡县志》说:“新郑县,本有熊之墟,又为祝融之墟,于周为郑武公之国都,韩哀侯灭郑,自平阳徙都之。”明代《大明一统志》说:“新郑县,在州城(禹州)东北九十里,周封黄帝后于此为桧国,春秋时为郑武公之国,曰新郑。”1979年版《辞海》说:“新郑,县名,在今河南省中部。东周初郑武公迁都于此,战国韩哀侯灭郑亦都此。”中共河南省委统战部、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编《中华姓氏河南寻根》说:“共叔段死后,其支庶子孙也分散各地。郑庄公的儿子郑厉公继位,将出奔在卫国的共叔段的孙子定叔及其家人迎回郑国。定叔回郑以后,共叔段的子孙开始以王父的字为氏,称段氏,是谓河南段氏。叔段也因此成为段姓的得姓始祖。” 上述,郑国都城在今河南新郑。郑庄公平定共叔段叛乱之后,共叔段逃到共国(今河南辉县),史称共叔段。郑庄公去世后,他的儿子郑厉公继位,将共叔段的孙子定叔及其家人接回到郑国都城。定叔为纪念自己的祖父,就以祖父的字段为氏。由此可知,段姓起源于今河南新郑。
世系宗属 段姓出自姬姓,始祖共叔段是黄帝31世孙。依汉代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史记•周本纪》、《史记•郑世家》和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新郑县志•郑世系图》等,段姓始祖共叔段的世系宗属为:少典→黄帝→玄嚣→蟜极→帝喾→后稷→不窋→鞠→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隃→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类→古公亶父→季历→文王昌→武王发→成王诵→康王钊→昭王瑕→穆王满→共王繄父→懿王艰→夷王燮→厉王胡→郑桓公友→郑武公掘突→共叔段。
人口与分布 段姓,春秋早期起源于今河南新郑,历2000多年繁衍迁徙,已遍布全国各地。当今段姓主要分布于山西、四川、陕西、河北、云南、安徽、湖北等地。其中以山西、四川、河北、云南较为密集,这四省段姓人口约占全国汉族段姓人口的58%。在海外,段姓主要分布于东南亚及欧美一些国家。段姓以汉民族为主体,其他少数民族,诸如满、蒙、回、苗、白、彝、京、土家等族亦有。当今段姓人口约299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3%,在中华姓氏中排列第87位。【原标题:出自新郑的大姓—段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