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邵原:邵姓发祥地
2013/7/4 10:09:01 点击数:
【字体:大 中 小】
中华民族的姓氏之根 (主要指汉民族的姓氏)绝大部分在中原,这是没有异议的。随着对传统文化研究的深入,我国姓氏文化的研究也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
邵原位于济源西部山区,为豫晋交通要冲,古称 “召(shào)”,春秋以后“召”写成 “邵”, “邵原”一词出现在隋朝时期。氏族部落与部落联盟的建立,是地名 “召”产生的社会原因。邵原古地名 “召”的产生,与原始社会刀部族的原始信仰和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召”名一经产生,便承载着刀部族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历史。而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又给刀或召地人的发展创造了优厚的条件。
邵氏的姓源较为纯正,其得姓始祖为姬奭,即召公奭。邵姓一是来源于古刀氏族。其演变序列是:于是刀氏、刀氏图腾、刀氏族徽、刀姓,因 “刀”和“召”同音,可以通用,殷商以后多用“召”表示姓, “刀”作为姓字退出历史舞台。现今我国西南少数民族中尚有刀姓,其来源与华夏邵原之刀姓相类似。二是来源于召公(奭)采邑。据《通志·氏族略》载:周平王东迁洛邑后,召公的采邑也随之东移,徙封于畿内地于召亭 (河南省济源市邵原镇),位于王屋山西南麓,西距山西省垣曲县63公里,东距济源市区42公里。 《辞海》中也注有 “召公采邑在今山西垣曲东”。后来,召公奭长子封于燕,次子留召亭仍为召公,三子封在今河南南召。
春秋战国初,召氏流散于汝南等地,南召被楚所灭,留在陕西凤翔的召陈被秦所灭。公元前513年,召亭的召公简被卷入周王室的王位之争而被杀,召国灭亡,族人以国为姓,四散避难。后来,燕国被秦国所亡,召公的子孙以原封地 “召”为姓,称召氏。邵氏后裔因避祸,遂将自己的家族迁徙到全国各地。
故今山西垣曲东的邵原、河北易县北的古涞水城、山东惠民的邵城,都有召国后人的遗迹。随着奴隶制的解体,许多庶民要求有姓,因古姓 “刀”、 “召”来源的失记,遂以“召公”为姓;至战国时,因避祸而将姓氏字旁加偏旁 “耳”即 “邵”;随着文字的分化与专用,又以 “邵”字记之,为 “邵”姓。
据 《氏族博考》载:“召与邵,本属一姓,后分为二。汝南、安阳之族皆从邑。”召氏和邵氏其实同出一姓,只是写法不同而已。从有关资料可知,至汉乃有以召为姓的,此后召姓多改为邵姓。三国至唐,邵氏除在今天的河南继续发展外,又向北、南迁徙。宋、明时期,邵氏还分布于今天的浙江、江西、湖北、陕西、山西等地。从清代开始,有邵氏迁至台湾,后来又有一些移居海外,近代分布更为广泛。据有关资料证实,今天的邵姓主要分布于山西、山东、河北、河南、安徽、江西、江苏、浙江、湖北、湖南、福建、广东、广西、甘肃等地。
2008年,邵原镇在镇南泰山岭修建泰和苑,召方阁高耸岭上,古姿辉煌,流光溢彩;召公奭花岗岩巨石雕像矗立在游园广场,廉祖圣像,巍然生辉。尊崇 “三公”的邵州人,不久将会重现三公祠的昔日辉煌。【原标题:济源邵原:邵姓发祥地】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济源市委统战部 2012-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