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始民间生活史诗《郭丁香》
2013/12/10 17:05:11 点击数:
【字体:大 中 小】
民间生活史诗《郭丁香》(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系河南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重点项目之一、由信阳市及固始县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工作委员会搜集整理。《郭丁香》全诗长达4838行,是河南木匠“敲打”出的中原绝唱。《郭丁香》的出版打破了汉族无史诗的“定评 ”。
以反映郭丁香与灶王张万良婚姻爱情生活为主线的民间生活史诗《郭丁香》,由代代木工匠人集体创作,并以木匠“唱灶”的形式几百年来流传于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山东等数省交界地区,又以信阳固始最为集中和悠久。史诗从“拜灶”开始,到“封灶”为止,共分为31节,故事背景涵盖天堂、人间、地狱三界,人物涉及天上的玉皇、王母,人间的张家、郭家、范家、石家,地狱阎王等数十个角色。史诗歌颂了郭丁香勤劳、善良、贤惠、孝敬老人的诸多美德,鞭笞了懒惰、淫荡、粗暴、霸道的丑恶行径,也张扬了郭丁香敢于追求幸福的精神。诗句采用七言体,上下句押韵。
上个世纪80年代初,固始县曹家振等曾整理出1350句《郭丁香》,发表在1981年第10期的《民间文学》上。2004年,信阳市和固始县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工作委员会组织实施第二轮挖掘、整理工作,历经4个年头,数十人参与,行程万里,足迹踏遍豫、皖、鄂、陕数省。本次整理出版的《郭丁香》是迄今为止收编诗句最多、最具代表性的一个版本,是第一次以全貌展示的长诗。
著名作家、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为该书题写书名。民俗专家对《郭丁香》的抢救挖掘和整理出版都给予了高度评价,有专家称它是一部可与《孔雀东南飞》相媲美的民间“爱情长诗”。
“二十三,糖瓜粘。”自周朝开始,灶神之祀深入每家每户。在这一天,不仅家家户户都要供奉灶神,给灶神做糖元宝、麻糖和糯米团子等又甜又黏的食品,有的地方还要用灶书、灶戏等曲艺、戏曲讨好灶神,防止他向玉皇大帝乱打“小报告”,请灶神保佑子孙兴旺。图为潍坊年画中的灶神形象。
在华夏文明中,供奉灶神相当普遍,但很多人不知道灶神姓甚名谁。而在固始,3岁的孩子都知道灶王爷大名叫张万良。这缘于《郭丁香》在当地的广泛流传。善良的郭丁香感化了浪子前夫张万良,张万良良心发现,羞愧地投进灶膛自杀,被玉帝封为灶神。郭丁香至善至美,理所当然地成为灶王奶奶,与张死后同享人间美味佳肴。
记者采访之时,离农历腊月二十三“祭灶”的日子还有一个多月,但12月25日的圣诞节却日益逼近。东南大学的民俗学博士陶思炎教授考证过,灶神节与圣诞节一脉相承,圣诞老人和灶王爷都是通过烟囱给人们带来好运。而如今,在城市,圣诞节这个洋节越过越热闹,大有盖过灶神节之势。
“有灶才有家,有家才有国,在信阳,固始县的张万良灶王文化,是对汉民族灶王文化的充实和丰富。”信阳市文联主席廖永亮说。
灶神又叫灶君、灶王、灶王爷,是道教中管饮食的神。灶神是家神,与火神其实两位一体。我国最早的火神是祝融,很早就兼任灶神之职。
随着时间的流逝,灶神代有更替。祝融之后的灶神,曾由女性担任,“灶神名隗,状如美女”。女灶神当家作主,直到唐代。唐代变成男灶神,姓张名单,字子郭,他的夫人字卿忌。
接唐灶神张单班的,是明代灶神张奎。
到了明末,固始人大胆“革命”,让本土文化孕育的张万良,接了张奎的班。
灶王起初只管厨房,到了晋代,又执行了司命的职权,演变为司察世人罪过之神,成为天帝直接安插在每个家庭中的耳目。由于灶神与司命神的融合,使民间的“祭灶”习俗中出现请灶神保佑子孙兴旺的说法。清代,他逐渐变成能掌握人们福祸生死的大神。
民间认为,灶神“祭灶”日升天去汇报,玉皇大帝听了汇报,决定这一家人新年应得的祸福,交到灶神手中,大年三十晚上,灶神便与其他诸神一起来到人间。别的神过完年再度升天,只有灶神留守下来。
所以说,灶神是不能得罪的,这一点“地球人都知道”。
说“灶书”唱“灶戏”拜“灶神”十分虔诚
我国的春节一般都是从“祭灶”拉开序幕的。“祭灶”要念诵有关经书,准备丰盛的供品。自周朝开始,灶神之祀深入每家每户。家家户户的灶壁上都供奉灶神,神位两边贴着“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回”的对联。民谣中有“二十三,糖瓜粘”,给灶神吃的多是糖元宝、炒米糖、花生糖、芝麻糖和糯米团子之类又甜又黏的食品,是用来堵他的嘴,让他别乱打“小报告”。祭完了,将灶神旧纸马从灶上揭下,连同纸锭一起焚化,以示灶神上天。
宋代诗人范成大在《祭灶词》里有生动描绘:“古代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米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勺长勺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供品是非常丰盛的。
固始关于灶神崇拜的基本内容和形式,和中国大部分地区差不多。但和淮河以北相对憨厚的中原人比,精明老练的固始人更会讨好灶神。
他们用热热闹闹的庙会来讨好灶神。明清固始有四个火神庙会(火神和灶神两位一体),除土生土长的嗨子戏、灶书、灶戏外,还有梨簧戏、京剧、皮影戏、庐剧、豫剧、曲剧、黄梅戏等,热闹极了。
他们用灶书和灶戏来讨好灶神。这片土壤既有灶王文化的深厚基础,又有戏曲表现形式的丰富多彩,这就诞生了灶书《郭丁香》和灶戏《郭丁香》。借曲艺和戏曲来娱神娱己,农耕时代的固始,非常自然。
他们用隆重的“祭灶”来讨好灶神。廖永亮说,固始县腊月二十三“祭灶”,中间贴着灶王爷的像,左边是郭丁香,右边是王妙香(灶王爷张万良后娶的老婆)。炸丸子、蒸白馍,烧香点烛,做供品敬灶。敬灶时祈祷说:“灶王爷你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原谅我们的过错。”
固始对灶神的崇拜,还表现在一些生活细节上。比如保持厨房的整洁,也是一种尊重的表示。固始的家庭主妇很能干,每顿饭后都要把稻草收好,把锅碗收拾干净。讲究人到别人家会一头钻到厨房里,看干净不干净。曾有个主妇睡到半夜忽然要起床,儿子问她为什么,她说晚上把刷碗的丝瓜瓤扔在锅里了,没收拾干净。这个要强的主妇到底又把厨房收拾了一遍。
嘲“灶神”戏“灶神”责“灶神”颇为不恭
灶书《郭丁香》和灶戏《郭丁香》,是“既娱神又娱人”的民间艺术,娱的神是灶王,按理说应该把灶王夸得像朵花似的,这样才能达到娱神的目的。但细看《郭丁香》,完全不是那回事。
长诗中写到的灶王爷张万良,“张郎原是浪荡汉,插田种地功夫瓤。也没南堂把书念,不通诗书和文章……”人既浪荡又草包,后来张万良烧瞎了双眼,讨饭到郭丁香家中,郭把他让到灶房吃饭(是看不起他),给他做了一碗龙头细面汤,“一碗只盛九根面,九龙盘珠碗沿上。粗的好比三股线,细的好像头毛样,长的长有一丈二,短的短有八尺长,粗细长短不上算,根根里头包砂糖。”
张万良吃面知道是郭丁香,羞愧难当,“想上天河洗羞耻,身上没有长翅膀;想下地狱赎罪孽,阴司迢迢路茫茫;前走三步无处躲,后退三步无处藏。无处躲来无处藏,抱头就要撞南墙。谁知南墙没撞上,一头冲进锅灶膛。丁香上前急拉扯,哪能扯出张万良?扯片衣裳巴掌大,后人拿它擦灶墙;扯条大腿像火棍,后人拿它填灶膛……”这些描述对灶王绝对不是夸奖,这又是为什么呢? (原标题:固始民间生活史诗《郭丁香》)
责任编辑:C005文章来源:来源:固始县人民政府 时间:2009年7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