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风情 >> 浏览相关信息

“宫灯村”VS“口罩村”—两个“产业村”的繁华与落寞

2013/12/10 14:40:16 点击数: 【字体:

 
    “产业村”曾是支撑中国乡镇经济繁荣的基础,而今天它们都不得不面临转型升级的困惑。两个村,不同的命运,相似的思考。
 
 新一轮农村城镇化建设,离开了工业化基础,无疑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20世纪80年代,蓬勃生长的乡镇企业曾经支撑了中国经济的半壁江山。而支撑起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是一个个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产业村”。如今,这些曾经大放异彩的“产业村”却都面临着转型的阵痛。
 
 两个“产业村”,不同的命运
 
 因为宫灯挂上了天安门城楼,夏邑县火店乡名声大噪,成为闻名全国的“宫灯之乡”,2007年入选河南省首届特色文化产业村镇,在最辉煌的时候,浙江义乌小商品城内,火店乡的排须和旗穗的销量占到了70%还多。过去,在农家小院,在大街小巷,在房前屋后,在坑边路沿,你都会看到三三两两的妇女和留守老人围在一起给加工好的工艺品上排须和旗穗。然而,如今当记者再次去探访那里的宫灯产业时却发现:火店乡繁华已逝。
 
 在火店乡街头询问当地最大的宫灯企业所在何处时,人们纷纷摇头说这里的企业都已经搬走了。我们拨通了负责经济的赵副乡长的电话,却被告知最后的一家宫灯企业刚刚搬到了县城。
 
 赵副乡长向我们回顾了火店乡宫灯产业的发展历史。火店乡宫灯生产也就二十几年的时间,农忙时从事农业生产,农闲时才干点家庭手工。热火朝天的宫灯生产,也确实富裕了一批人,但富裕的终归是一小部分,大部分还是半家庭手工业。
 
 几年前,宫灯企业开始撤离,乡里面发展比较好的企业,开始陆续到靠近市场的地方建厂生产,生产出来就可以直接投放市场,也有一些企业搬到了30公里之外的县城。
 
 远在千里之外的胶州大店村,被人们称为“口罩村”,与火店乡抓住了相似的机遇,但是命运却大相径庭。
 
 2012年,山东省胶州市胶东街道大店村,口罩年产量达9亿个,实现产值11.1亿元,占据全国民用口罩80%以上的市场,2012年12月被评为全国唯一的国家级口罩生产基地。
 
 我们找到了引领大店人走上生产口罩致富路的姜义锡。1988年,身在风沙肆虐的兰州的姜义锡看到了“商机”,开始把山东的口罩批发贩卖到兰州,后来他发现口罩的制作工艺简单,就开始回大店村办起了口罩加工厂。
 
 村民看到姜义锡致富之后,纷纷放下锄头做起了口罩生意,大店村的口罩产业开始慢慢壮大,同时带动周边15个邻村农民实现致富增收的梦想。目前,大店村712户人家,有300多户从事口罩生产及配套产业,形成了一条完备的产业链。销售区域也由最初的西北、东北,辐射至华北、华南,走向了全国。
 
 产业是产业村的基石
 
 李店村在火店乡的宫灯产业中曾经占据重要地位,如今的李店村不再有当年的风采,村里的“能人”都到外面去开厂生产,年轻人则纷纷选择去外面打工,走在村子里已经很难想象到当年的红火景象。
 
 李店村村主任告诉我们,如今村里已经没什么人做宫灯了,只有少数人家还在生产排须,“能人都到外地去开厂,各方面条件都比在家里面强,在外面可以赚得更多,在家里面则没法做大,并且赚得有限。”
 
 宫灯产业的衰弱,造成劳动力的剩余。年轻人便开始纷纷去外地打工,原本脆弱的宫灯产业更加雪上加霜。产业基础的动摇使火店乡宫灯产业的发展再次回归到家庭手工业的地位,“产业村”名存实亡。
 
 胶州的大店村与火店乡形成鲜明对比,在大店村我们看到的是,口罩产业成为大店村之根基,村民的命运与产业命运息息相关。
 
 大店村的300多户从事口罩产业的村民,没有离开大店村,大店村在他们的努力之下,仍然名声在外。农业已经成为大店村的副业,口罩成为主业,这是大店村经济形态的转变,也是村民生存方式的转变。
 
 为周边村庄劳动力提高就业率,在繁荣本村经济的同时,也带动周边村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未来大店村面临拆迁,但是当地政府不想把口罩产业也一同拆迁掉,将兴建产业集聚区,由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的转变,到时大店村的产业基础便会更加牢固。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无论是火店乡李店村,还是胶州大店村,在前行的道路上都面临不同的困境,为未来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
 
 李店村村主任2001年设厂制造宫灯,2011年就不干了,本来是想在宫灯产业上赚钱,后来还在这上面赔了不少钱,他发誓以后再也不碰这一行了。
 
 火店乡政府也想把宫灯产业做大,还特地规划了一片产业集聚区,但招不来企业,后来这个产业集聚区还是闲置了下来。李店村村主任说,做宫灯产业前期资金量需求大,作为一位农民求贷无门,但又没有合适的筹钱方法,找政府帮忙,政府口头上说要扶植鼓励可拿不出什么钱。
 
 李店村做的是宫灯组装的生意,大部分的原料都是从南方运过来。同时宫灯又是外销产品,还要运到全国各地,这中间的运输成本,对于利润微薄的企业来说,无疑是一项很大的开支。
 
 前期在火店乡发展比较好的企业,在完成自己的积累后,就开始向外地发展,在靠近原料和市场的地方设厂,尽量减少运输成本对企业的影响。如今,火店乡宫灯业的“火种”已经撒满了大江南北。
 
 而困扰胶州大店村的问题却是产品需求的下降和对未来发展道路的迷茫。
 
 10年前“非典”爆发时,胶州大店村里面的订单多得接不完。而此时,禽流感到来时,口罩村却出奇的冷清,订单稀少。在大店村口罩遭遇“寒潮”时,一种名为N95的医用口罩成为防流感的“神器”,在大街上,越来越多的人也改用医用口罩作为防护。非典10年后,公众们更讲究该用什么口罩来保护自己。
 
 同“口罩村”歇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距胶州市不足一个半小时车程的青岛市红岛工业园里,一家世界知名消毒防护产品巨头投资的医用口罩厂却在满负荷生产。面对突如其来禽流感,接到国内不少订单,造成产能短缺,这家企业的负责人正在四处招工。
 
 记者在胶州大店村遇到了两位从义乌过来寻找口罩代加工厂的客商。在考察了几家作坊式工厂之后,他们感到大失所望。原来大名鼎鼎的“口罩村”并不名副其实。一些早被江浙一带淘汰了的花色和款式,大店村依旧在开工生产。对于过滤粉尘,挡住细菌和病毒,大店村村民都不在行。对于口罩村的村民而言,口罩的安全系数、防护能力等指标还都是一些相对陌生的概念。
 
 大店村在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后,对于接下来自己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还要仔细地审视,找准自己的市场定位,才能在未来发展过程中不迷失。
 
    “产业村”的突围之路
 
 王书勤曾经是火店乡宫灯产业的带头人,搬到县城已经有六七年时间,“我是火店乡最早一批开始宫灯生产的,却是从乡里面搬出来最晚的一批,之前在家做得比较好的家庭作坊早就都出去了。不是不想在乡里面干,关键是县城里各方面都比乡里面方便。”
 
 王书勤道出了火店乡宫灯产业衰弱的症结——产业发展过程中企业对硬件与软件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使得许多宫灯厂在本地完成资本原始积累之后,面临着“再上一层楼”的发展瓶颈,不得不 “出走”以寻求突围。
 
 有多少钱办多大事,资金已经成为制约火店乡发展的重要因素,火店乡应为本地产业的发展建立融资渠道,引导本地产业的发展。
 
 有完备的基础设施和充足的资金供应,才能为火店乡的手工业企业提供一个全新的外部环境,才能留住本地劳动力,实现本地产业与经济发展。
 
 在外部环境良好的基础上,如何定位自己在市场中的地位,成为大店村的重中之重。
 
 目前,胶东国际机场的地点已经定下来,大店村在建设范围之内,机场建成之后,政府准备在附近建设一个产业村,大店村的口罩延伸范围会更大,基础设施功能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口罩村在今年的禽流感疫情中没能大放光彩,对大店村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大店村此时应思考自己未来发展的道路,应坚持自己现在的市场定位,走抵御风沙、防寒、增加美观度的口罩之路。相比医用口罩市场,这是他们的强项。而只有专注才能在未来的口罩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原标题:“宫灯村”VS“口罩村”—两个“产业村”的繁华与落寞)
 
 
 
责任编辑:C005文章来源:和讯网 时间:2013年6月17日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