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舞为村名 文化作村魂
2013/12/10 11:21:31 点击数:
【字体:大 中 小】
民舞为村名 文化作村魂
我市入选河南省传统村落的一共有14个村庄,其中有一个的名称极富特色,仅通过该村的名称就可以一目了然地明白该村的文化特色。这个村庄,就是柘城县长江新城管委会路庄民舞村。在本次传统村落的评选标准中,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一项。路庄民舞村的民间舞蹈,有着四百多年的传承。
走进路庄民舞村,走进这些幸福的村民中,走进欢快的民舞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个村庄从无到有的历史变迁,可以了解到四百多年来村民善良、淳朴的民风和乐观、向上的心态。也正是因为有着这些原因,充满魅力的民族舞蹈才得以在路庄民舞村传承四百多年,并谱出新篇章。
四百年前建村
在村民路统州家中所保存的路氏家谱中,可以看到其家族迁移而来的时间和经过。作为路庄第一的姓氏,也是路庄名称来源的路氏迁移而来的时间,也正是路庄民舞村诞生的时候。
据路氏家谱记载,路氏原本居住于山西省洪洞县,在六百多年前,其始祖洪来公举家迁至宁陵张弓,此后因为躲避战乱从宁陵逃至鹿邑。在鹿邑县居住一段时间后,待世道稳定后,又返回到宁陵张弓的老家居住。
在路庄民舞村,路姓村民都能道出居于柘城之前老家位于宁陵张弓的故事。
“路庄的路姓族人是从张弓迁移到柘城西关的,一开始并没有来到如今的路庄村,而是在西关居住。”今年83岁的路其军说,根据老辈传下来的说法,四百多年前,当从张弓迁移到柘城西关后,在现在路庄村的位置上修建起了路天齐庙。虽不知道该庙是不是由路姓族人所修,但该庙修建起来之后,西关的路姓族人就悉数迁移到寺庙附近居住。而路庄民舞村,也因此而慢慢建立起来。
民舞因庙而兴
路庄民舞村的许多老人,还清楚地保留着路天齐庙的记忆。“路天齐庙规模宏大,有三间大殿和三间东屋,庙里供奉的是商代末年反纣扶周名将黄飞虎。”路其军说,该庙大门前面有处广场,每到正月十五的时候这里就格外热闹,村民们欢聚在这里,表演竹马、旱船、推小车、背老姜、舞龙、舞狮、高跷等民间舞蹈。
因为这座庙,路氏族人迁移到了这里;因为这座庙,路庄民舞村逐渐形成;因为这座庙,民间舞蹈很快兴起。
据村民介绍,路天齐庙为道教寺庙,在建国前曾经住有王道人及其家人。王道人之前家住大仵乡李三让村,在他去世之后,其子女至今仍然居住在路庄民舞村内。
民国年间,当时的国民政府就利用路天齐庙的房屋,设置了学校,并派驻了老师前来教书育人。那个年代豫东乡村里的公办学校还非常少见,路庄民舞村的这所学校不但给该村的孩子上学提供了便利,就连周边村庄也有人前来就读。
“这所学校培养出了不少人才,其中有两人都在建国前去了台湾,一人一直经商,另一人曾经是国民党军官。”路统州说,曾成为国民党军官的学生名叫刘跃旗,已经90多岁,今年还特意从台湾回来探亲。
村民们说,1950年的时候,还是为了修建学校,将路天齐庙拆除,将砖瓦等材料运走,修建起了梁庄学校。
虽然庙宇拆掉了,但并没有影响春节时庙会的举行。在那个时候,村里有多处的晒麦场。这些地方,就成为村民欢聚、表演民舞的广场了。
异姓同辈佳话
除了路姓以外,路庄民舞村人数最多的就是谢姓了。根据73岁的谢统业的介绍,谢姓是于三百多年前从太康县坡谢村迁移而来。谢姓迁移到路庄民舞村的时候,这里已经建成了村落。所以根据此说法及路氏家谱的记载,路庄民舞村建成的时间应该是在四百多年前。
谢氏家境贫寒,来到路庄民舞村之后只能务农。多数谢姓族人,都是租路姓人家的田地耕种。而两姓人家也因此关系,出现了异姓同辈的佳话。
“我们家以前就是跟着路姓种地的,因为这样的关系,我爷爷很小的时候就常常去路传章家中。那个时候,如果人家地主不愿意将田地租给我们耕种,那就没有了活路。”谢统业说,因为自小就常去路传章家中,加之为了表达对路家的感激之情,其爷爷谢传德的名字中间就用上路家的传字辈分,并且一直延续至今。“我们这一门的谢姓人,自我爷爷起就和路家人使用了一样的辈分。到现在,虽然两家姓氏不同,但辈分却始终未乱。”
责任编辑:C005文章来源:商丘网—京九晚报 时间:2013年10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