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风情 >> 浏览相关信息

镇平玉雕简史

2013/12/9 15:51:34 点击数: 【字体:

镇平玉雕简史
 
 
    玉雕(即玉器)又称玉刻。自古以来,玉雕工艺品以其质地优良,设计新颖,工艺精湛,做工细腻,造型逼真,栩栩如生而驰名中外,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最美、最珍贵的瑰宝。毫不夸张的说,玉雕工艺品的出现,不仅体现了人们对“美的极致”的永恒追求,更重要的是象征着落后的原始社会向高级社会进步的不断演化;人们从粗犷而又愚昧的社会风化环境里,向精深文明、物质文明、社会文明的奋力跨越。
 
    那么,数千年来,镇平的玉雕产业为什么能同日月争辉?玉雕工艺品常年稳居欧亚,畅销不衰?镇平不产玉,有奇迹般成为“中国玉雕之乡”的奥秘在哪里?细分析,必有其故。追溯镇平语调产业的发展历史,大体分为初露、雏形、沉寂、复兴、衰微、发展、鼎盛七个时期。
 
    一、初露
 
    镇平地处中原,南阳腹地,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据夏代名都——古吕国城文化遗址出土文物考证,远在旧石器时代(约60—1万年前),这里便有人类繁衍生息的足迹。先人们以石头制作出石斧、石凿、石镰、石铲的生产、生活工具和石刀、石箭头防卫武器。这些石器的出现,为后来的石雕制品奠下了先导基础。故《吕氏春秋·求人》名著中有:“故功绩铭乎金石”之说。
 
    迄至新石器的早中期,随着先人们的智商、智慧的不断进化,石器制品由低级到高级,由粗犷向精细方面演化,出现了以“石雕”为特征的新技术、新工艺,又选用特色的石料磨制成较前相对进步的石雕制品,石雕制品初露萌芽。以位于遮山镇张湾村中心岗汉代古墓群的“残碑”石制品为例,足以证明镇平的先人们已熟练的掌握了石雕制品工艺和技术,对后来的玉雕业的发展,起到了“抛砖引玉”作用。
 
    二、雏形
 
 《辞海》中释:“新石器时代晚期,即有玉雕工具,玉器是从玉工具发展起来的。至殷商时代,已有大量制作的礼仪用具的各种配饰。”东汉大科学家、文学家张衡的《南都赋》中赞其:“其宝利珍怪,则金彩玉璞,随珠夜光,珍羞琅珩,充溢园方,琢雕狎猎,金银琳琅”的名作中已记载着那个时代的玉器雕刻的盛况。从前文中不难看出,自新石器时代,递至汉代,玉雕加工业和玉器制品象空中的种子,已撒播各地,开花结果。 
 
 镇平玉雕业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1975年3月河南省政府公布的全省第一批文物重点保护单位——镇平县安国城遗址“龙山文化”层出土的2枚“圭形带穿玉铲”出土文物考证,鉴证了镇平的先人们远在四千年前,就已采用质地优良的玉石制作出即科学友较为先进的生产、生活工具,从中也揭示了镇平的玉雕业在这个时代已具雏形。
 
 秦朝宰相李斯手著的《谏逐客书》书中的“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治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记载着把宛地产的水珠嵌在簪上,作为宫女们的装饰物。换言之,从历史学的观点上看,秦汉时代,镇平隶属南阳郡领地,李斯文中的“宛”是南阳的简称。其中的“宛珠之簪”表现了李斯对宛属领地的玉雕精品的尊崇和美好赞颂。
 
    三、沉寂
 
    三国(公元20)至南宋(公元112)年间,镇平受“战乱”和“灾疫”的双重袭击,镇平人口锐减,百业萧条。尤其是两晋、南北朝的长期战乱,中原地区乃至镇平一度出现了“名都空而不居,百里绝而不生”的一片凄凉景象。加之隋、唐两个时代,镇平受患于涅水的多次暴涨,镇平疆土完全埋藏于涅水之滨,造成“千里无鸡鸣,白骨蔽平原”的凄惨局面。递至元代,各业虽有所复苏,但又受经济、文化中心南移的影响,镇平百业元气大伤,各行各业再次一蹶不振,玉雕业也趋沉寂。正如唐代诗人贾岛路过镇平(时称涅阳馆)时的诗作所云:“客愁何并起,暮送故人回。废馆秋萤出,空城寒雨来。夕阳飘白露,树影扫青苔。独坐离客惨,孤灯照不开。” 
责任编辑:C005文章来源:大河南阳网 时间:2008年3月18日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