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黄农民画:笔墨凝趣 自成一家
2013/12/6 16:01:13 点击数:
【字体:大 中 小】
近日,内黄农民画被外交部作为建国六十周年馈赠外国政要、友人的礼品,走出国门,迈入了国际政要、国际友人家中。内黄农民画再次成为一个热门话题,8月12日,记者与中央省市记者一道到内黄进行了专门采访。
步入位于内黄县枣乡大道上的文化馆里,各式各样作品一一呈现在记者的眼前。如70年代的《五保户》、《剪羊毛》,80年代的《上门女婿》、《专业户》,90年代的《老少乐》、《回娘家》等等。从70年代至今,随着时代的变迁,作品大多以各个时期民风和农村新貌为题材,从不同角度反映乡情民风和党在农村政策落实方面取得的新变化、新成就。
县文化局张宪军局长告诉记者:农民画是农民自己的艺术创作,农民大多追求“圆满”,这在内黄农民画上得到了充分体现。农民画家们在创作时尽量使画面丰满,在有限的画面同尽可能地展示出更多的内容,就像他们种庄稼一样,有效地利用土地,耕种到地边地沿。农民画将所要表现的内容全部收拢在画面框架之内,一般不把要表达的意图切割于画面之外,没有文人画的那种“深山藏古寺”的感觉。为了达到“圆满”的效果,体现出民俗的“圆满”意识,农民画家们多采用俯视构图的手法,将所画景物平面摊开,互不掩盖遮挡。为追求圆满,画家们有时会在一幅画内采用平视、俯视、仰视、环视、透视多视点手法,以表现肉眼看不见的物象。不合物理,但合心理;不求形似,只求神似。这是内黄农民画民俗美感的又一特点。内黄农民画色彩鲜艳明快,求美讲装饰,画面布局对称求稳。总之,这些出自农民之手的绘画艺术作品,帧帧画幅无不渗透着中原人豪放、粗犷、质朴、热情的品格,表达着人们追求幸福美满生活的意愿,同时,内黄农民画又代表了中国农民惯有的无拘无束的审美意趣。
在文化馆内,记者见到了正在作画的农民画师,任宪军来自内黄县井庄镇西梨园村的普普通通农民,由于从小就对灯笼画有着深厚的兴趣,经过30年不断努力研究,创作出灯笼画作品100多幅。1995年九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其《舞狮》《养鸡姑娘》等多幅作品在中国美术馆、新加坡、日本等国内外展出。谈到内黄农民画,绚丽的色彩灵动的神韵,他说,颜色以红、绿、黄、蓝、黑单色为主,部分原料还来源于内黄县特有的动植物及矿物质,具有特殊的使用效果,对比强烈,明快大方。手法以勾线填色为主,线条挺拔流畅,造型夸张变形。具有剪纸之明快,刺绣之细腻,雕塑之神韵的特点,拙中藏媚,俗中寓雅,粗犷而不呆板,夸张而不失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内黄农民画 与 陕西户县、上海金山、江苏邳县农民画一样,成为我国绘画史上的一株奇葩,但各具特色,自成一家。虽是农民画,为何会出现这种差异?
翻开内黄历史,可以看到这里有2000年的历史,人文始祖颛顼、帝喾就在这里建业兴陵。由于地处古黄河岸边,得出“内黄”之名,自然环境与地理环境使得人物形象特征解放,性格粗旷,这就形成了内黄画“质朴方刚”的人物原形,“笨掘 、粗黑”的艺术形式。
内黄农民画根植于黄河故里,悠久的中原文化,历数了数百年的漫长演变过程。由木版年画、灯笼画、剪纸、炕图画、壁画、陶艺等民间演变而成,兼暗具木版年画喜庆、剪纸明快、刺绣细腻、雕塑凝重、壁画流畅等特点。构图简洁、色彩艳丽、天真烂漫、情趣盎然,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内黄农民画在我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中国书画家联谊会会长廖静文先生称内黄农民画为“笔墨凝趣”。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先生为内黄农民画院题词。《传奇文学选刊》主编、民俗专家程健君认为“内黄农民画描绘出了特定地区特定历史时期的活生生的民俗风情,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民俗文化链,为今人和后人对社会文化史的研究保留了珍贵的资料。”郑州大学美术系教授董旭、河南省群众艺术馆研究员倪宝诚等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对内黄农民画给予很高的评价。
在谈到下一步发展计划时,张宪军说:目前来看内黄农民画产业化的规模还不够大,还没有完全走上市场产业化道路,而且内黄农民画作者青黄不接,后继乏人。下一步准备以县文化馆为中心,以农民画专业村和骨干农民画为依托,打造完善一个集创作、展示、销售与一体的农民画产业基地,逐步实现农民画产业群体由小群体到大规模转变,农民画由绘画作品向旅游商品转变,由创作基地向旅游景点转变,从而提升内黄农民画的产业化规模。并继续加强与艺术院校的理论研究合作,逐步建立内黄农民画理论体系。要进一步完善农民画家培养、培训机制,形成集中培训与分散辅导相结合,普及培训与有偿培训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画家“师带徒”培养机制相结合的多种培训培养形式,从而加快农民画后备创作人才的培养。(作者:黄龙飞)(原标题:内黄农民画:笔墨凝趣 自成一家)
责任编辑:C005文章来源:安阳新闻网 2009年8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