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风情 >> 浏览相关信息

张秀芳:大别山区“百灵鸟”

2013/9/9 17:44:31 点击数: 【字体:

张秀芳:大别山区“百灵鸟”

  1953年,光山花鼓戏《夫妻观灯》参加中南大区汇演并被评为优秀剧目,在中南海怀仁堂的汇报演出,受到了中央领导的称赞和表扬;

  1967年,光山花鼓戏多次赴北京人民大会堂演出,受到首都人民的喜爱;

  1989年,河南省文化厅在光山举办花鼓戏大型研讨会,省内外60多家专家参会;

  2006年,花鼓戏发源地光山县文殊乡被命名为“河南民间艺术之乡”;

  2009年,文殊乡又获文化部“民间艺术之乡”殊荣……

  这些荣誉的获得,离不开一代又一代活跃在基层、扎根于民间的艺术家的代代传承,得益于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艺术的追求,对传承的献身。

  如今,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光山花鼓戏已有5个培训基地,200多名专职演员,他们常年在农村演出,给山区的群众送去精神食粮,丰富了农村的文化生活,给农民带来了欢声笑语,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

  张秀芳,就是他们其中一员。

  “童星”闪耀

  童年的张秀芳,生活在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殷棚乡的小山村。那时的农村虽说生活不太富裕,但秀丽的山村,美丽的风光滋润着她幼小的心灵,天上的白云,飞翔的小鸟,潺潺的流水,游动的小鱼,旺盛的小草,盛开的野花,伴随她度过了 快乐的童年。山间的树林里,夕阳的草地上,洒下她银铃般的歌声,稚嫩的童音赢得了“百灵鸟”的美誉。

  步入校门的张秀芳,从小就喜欢文艺,一直担任班级文艺委员。班级、学校的演唱会上,哪一次也少不了她的表演。靓丽的扮相,婉转的歌喉,使学生们对这位“童星”羡慕不已。

  高中时期的张秀芳,昔日的“黄毛丫头”成长为亭亭玉立的美女。县里几次文艺比赛,使张秀芳的名字在光山县的广大农村更加响亮了。张秀芳也暗自发誓,要做一名歌唱家,用音乐丰富自己的人生。

  拜师学艺

  1985年,张秀芳以3分之差高考落榜,回到了家乡。父母安慰她不要灰心,明年复习再考。为了排遣她高考失利的压力。父母让她到亲戚家玩几天。正巧花鼓戏班在当地演出,张秀芳一场不拉地观看。戏班在周围村庄演出了一个月,她跟随戏班看了三十天,回到亲戚家里一边唱还一边表演,弄得亲戚一家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以为她得了什么病。

  1985年秋,光山县著名花鼓戏演员翁行凡来到庙湾村。张秀芳的父亲是村里的干部,就邀请翁老师到家中做客。在吃饭时,张秀芳提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话题:拜翁老师学艺,唱花鼓戏。久闻张秀芳芳名的翁行凡打心眼里喜欢张秀芳,立即答应了她的要求。因为有客人在场,父亲也不好意思回绝。

  当天晚上,一家人对张秀芳“围攻”,劝她返校学习,明年再考大学。生性倔强的张秀芳怎么也不肯动摇,气得从未动过手的父亲狠狠地打了她一顿。

  师傅翁行凡知道了这件事,也帮秀芳做父亲的工作,还请来秀芳父亲的好友——原《信阳日报》社主编张世发和他爱人一同来开导父亲。张世发的爱人就是一名演员,她自己的亲身经历劝说张秀芳的父亲,改变观念,讲述青年人只要有决心,干哪一行都可以成才。女儿的乞求,亲人的开导,朋友的劝说,终于使父亲改变了态度,支持女儿学唱花鼓戏。

  勤学苦练

  父亲的支持,无疑为张秀芳从艺花鼓戏注入了动力。她坚信自己的选择,并为之努力、奋斗。她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选择和理想。

  花鼓戏艺人传徒,沿用的还是原始的教学方法:师傅以口传亲授,边演边教,学生在师傅的指导下,边唱边学。台词要手工抄写,然后熟读背诵,张秀芳每天坚持天不亮就起床练功、吊嗓子、走台步,晚上在灯下抄写背诵台词,无论严寒盛夏,始终如一,不敢有丝毫的马虎和懈怠。

  一次,张秀芳患了感冒,头疼欲裂,发高烧,还不停的咳嗽。但她还是坚持起床去练功,不能吊嗓子就练台步和招式身法。同学们见她脸色通红还不住的咳嗽,问她是不是病了,她一个劲的摇头。一个同学摸摸她的头烫人,就把她送进了医院。在医院输液时,她还在背诵台词,练习对白,弄得医院的护士都以为她神经有问题。

  一专多能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拜师学艺半年的时间,张秀芳就熟悉了花鼓戏的重要行当、脸谱和角色。她先后主演“花旦”、“ 闺门旦”、“青衣”、“生”、“丑”等角色,能熟练背诵数十部戏剧台词,达到了花鼓戏演员“一人多角、一专多能”的要求。张秀芳唱腔圆润,动听感人,表演认真细腻,做工端庄大方,并善于挖掘戏剧人物的内心世界。尤其她塑造的生、旦角色,扮相优美、刻画逼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还充分利用自己民歌、民舞的特长,有机地与花鼓戏表演相结合,融音乐、舞蹈、戏剧于一体,形成了自己的演唱风格,深受观众喜爱。翁老师在辞世前多次夸奖:“张秀芳是我的关门第子,是我的得意学生,更是花鼓戏不可多得的继承者。”

  喜结良缘

  张秀芳和她的“小剧团”常年走村串巷,为乡亲们送去丰富的精神食粮,张秀芳的名字在光山县农村家喻户晓。她那俊美的扮相,甜美的唱腔,在广大农村引起了强烈反响,深受乡亲们的喜爱。南向庄乡一位小伙子叫方应亮,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戏迷”,张秀芳到哪里演出,他就赶到哪里观看,辗转四乡,如影随形,对张秀芳更是情有独钟,并帮助演员们收拾道具,为演员端茶送水。演出之余同张秀芳交谈,谈人生,谈理想,谈生活的感悟,谈戏剧艺术。对艺术的共同追求使他们有了更多的共同语言,两颗年轻的心越贴越近,终于碰撞出爱情的火花,1995年这对有情人终于喜结良缘。张秀芳对花鼓戏艺术的不懈追求,深深感动和激励着丈夫。方应亮在妻子外出演出时,把家里的一切收拾的井井有条,不让妻子分心。1996年,他们有了爱的结晶,张秀芳就带着孩子外出演出。下农村演出的条件异常艰苦,遇到刮风下雨,困难更是无法想象。方应亮为了支持妻子的事业,更好的照顾孩子,他毅然入班学戏,台上夫妻二人共同演出,台下夫妻共同探讨研究,使张秀芳的演技有了进一步提高。

  志在传承

  花鼓戏艺术流行于大别山一带,它不仅吸收了当地的民间小调,而且结合当地的戈阳腔和梆子戏的音乐和表现方法,拥有丰富的音乐语汇,道白使用地方方言、俚语、加上演唱时的梆腔,生活气息浓郁,生动活泼,很受当地民众的欢迎。为了使这朵民间文艺奇葩茁壮成长,2000年张秀芳投入资金一万多元,购置戏装道具等,成立了自己的专业演出队,并先后收杨荣、方应亮、李金霞、李德友、李霞、张智琴为徒,悉心传授艺术,壮大了演出队伍,还吸收了三名音乐爱好者加入演出队,丰富了伴奏音乐。张秀芳和他们同台演出,一招一式,一字一句耐心示范,认真指导,使他们的演技提高很快。

  山区农村文化生活单调,为了满足群众需求,2004年张秀芳又投资万元,购置了刻录机,办理了相关手续,请来摄像师和演员,把自己家做舞台,将《送香茶》、《打补丁》、《何氏嫂劝姑》、《夫妻观灯》等40余部农民喜闻乐见的曲目刻制成光碟,送给乡亲们观赏,丰富了农民的业余生活,也为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承优秀文化遗产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演出队每年外出演出八个月左右,在河南光山、新县、商城、罗山,湖北省的麻城、红安、孝感,安徽省六安、金寨,江西省的德安、九江等地,都留下了光山花鼓戏的影踪。

  硕果累累

  张秀芳对花鼓戏艺术的不懈追求,赢得了群众的喜爱和欢迎,也获得了很多荣誉,为文殊乡荣获“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立下了汗马功劳。2006年,张秀芳荣获花鼓戏表演一等奖、民舞表演一等奖;2007年被评为优秀演员,她带领的花鼓班获得“先进单位”;2008年获花鼓戏表演一等奖;2010年3月,参加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获纪念奖。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张秀芳对在花鼓戏艺术的追求和献身,得到了人们的赞许。她正在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花鼓戏剧目和音乐唱腔的收集整理,为光山县花鼓戏这一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而积极努力。(作者:胡庆仙)(原标题:张秀芳:大别山区“百灵鸟”)

 
责任编辑:C005文章来源:信阳人物网(2013-07-18)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河南农家乐网 中国旅游网 吴氏网 秦氏网 中华舒氏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福客民俗网 文化遗产网 秦腔戏曲网 中国晋剧艺术网 扬州扬剧网 梨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