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风情 >> 浏览相关信息

古老的民俗奇葩——竹马

2013/8/26 10:51:54 点击数: 【字体:


 

     竹马在中国源远流长,唐、宋时最盛。李白《长干行》诗中“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就描写了儿童骑竹马、弄青梅,两小无猜,游玩嬉戏的情景,后演化成成语“青梅竹马”,脍炙人口。

    竹马作为中国古老的民俗之一,在商丘也曾盛极一时。

    为防止竹马表演这一艺术形式流失,马西魁正在绘制《艺苑奇葩———竹马》一书。

  竹马,以竹篾为骨架,用铁丝或绳子捆扎成马的样子。马腹处留出空位供演员站立,马尾和马身用染色的麻绳装点成马毛,用彩色的布做成马头,马脖子上一般挂有鸡蛋大的铜铃。

  表演竹马称为跑竹马。最简单的跑竹马是小孩子把一根细竹竿塞在胯下,一手执定前端,一手挥柳枝为鞭,拖曳而行,疾驰跳跃;而最传统的跑竹马是仿照古时的战争场面,组成“铁甲骑兵”,骑上竹马,挥枪弄剑,“驰骋厮杀”。

  竹马于1942年传入商丘,曾对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活跃人们的业余生活、促进企业发展有过重大贡献。1991年,因各种原因,竹马表演消失。

  近日,记者采访了商丘竹马传人马西魁,了解到了这一民俗在商丘发展、兴盛和衰落的历史。

  马西魁说,他盼望着竹马能再次在商丘“跑”起来。

  民俗竹马源远流长

  在唐代,儿童盛行竹马之嬉,许多著名诗人的诗中都有描写竹马的情节,而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李白那首演化出成语“青梅竹马”的《长干行》。

  竹马究竟起源于何时?大多数人对起源于东汉一说比较认可。

  据马西魁介绍,在元朝,竹马这种民俗逐渐被统治者演变成一种庆祝战争胜利的活动。竹马因得到统治者的青睐,在民间迅速流传,并在演化过程中,由民间艺人模仿战争场面研究出了跑竹马的各种阵法。

  1942年,山东曹县著名的竹马艺人、马西魁的父亲马爱保,领着徒弟来到当时的朱集表演竹马,并迁居于此。竹马从此传入商丘。

  马爱保献身竹马艺术

  马爱保定居商丘后,带领竹马表演队活跃在商丘乡村,尤其在当时的朱集街头,经常引来里三层外三层的围观者。商丘解放后,马爱保的竹马表演队成了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宣传队。大概在1951年或1952年,马爱保的竹马表演队被当时的商丘畜产品外贸公司聘用,到乡村表演,让农民把一些牲畜的皮毛出售给外贸公司。

  1953年,马爱保怀着对新中国的无比热爱和对《婚姻法》的拥护,满怀激情地带着他的竹马表演队四处表演、宣传。后来,在一次表演当中,疲劳过度的马爱保带着身上的竹马一头栽倒在地,再也没有醒来。当时,马爱保才28岁。

    马西魁继承父志

  马爱保去世后,商丘的竹马表演几乎绝迹。马西魁自小就跟着父亲学习竹马表演,父亲的死对他打击很大。马西魁说,好多年,他一听见街头上的锣鼓声,就会想起父亲,头就晕,心里就痛。

  父亲去世10多年后,彻底平静下来的马西魁想,父亲一生钟爱竹马表演,并为此付出了生命,他应该继承父亲的志向,把竹马表演传承下来,让父亲挚爱的艺术重新焕发生机。于是,马西魁开始研究竹马。靠着父亲遗留下来的一些画在黄表纸上的阵法及一些老竹马艺人的回忆,从竹马的做法、竹马外形的装饰,到演员的穿着、跑的路线,马西魁都刻苦钻研,并在吸收古代一些战法的基础上,对竹马进行了创新。1976年,马西魁被提拔为当时的商丘县八八区冶炼厂的副厂长。为庆祝粉碎“四人帮”,他第一次组织了竹马表演队。尽管那次表演还相当简单,但他们的表演还是受到了领导和群众的喜爱。从那以后,马西魁的竹马表演队就成了商丘地区一个重要的文艺表演队,每逢“五一”、中秋节、“十一”、春节等喜庆节日,表演队都会受邀四处巡演。

  竹马表演气势恢弘

  1985年,商丘地区举行第一届民间艺术汇演,马西魁的竹马表演队第一个出场。当时,竹马表演队是最兴盛的时候,队员有270多人。

  一声战鼓响起,大锣、铜镲等打击乐器随之齐鸣,按古时战法分成的左旗、右旗、先锋旗等8个方队的队员,身披红、蓝、绿、黄等各种氅篷,骑着竹马冲入阵中。作为“元

  帅”的马西魁头戴金冠,身披帅氅,手擎“帅”字旗。随着“帅”字旗的挥动,“士兵”们排列成不同的阵形,手舞斧、钺、钩、刀、枪、剑等十八般兵器与穿插在“马队”中的另一方“大军”展开“厮杀”。

  竹马原流传下来的只有四五个简单的阵法,马西魁在研究竹马的过程中,根据古时的阵法,又创造了10多种阵法,从而形成了竹马表演的18种阵法:铁索连环阵、双枪旗门阵、三才剪刀阵、四门断魂阵、五毒穿心阵、六仪悬灯阵、七星北斗阵、八卦太极阵、九宫鼓乐阵、十面埋伏阵等。18种阵法能表演近两个小时,气势恢弘、场面壮阔,大有古沙场千万雄兵气吞山河之势。

  竹马“挽救”了几个企业

  上世纪80年代,马西魁分别被委任到商丘的石棉厂、第四毛纺厂和电石厂任厂长。在他到任前,那几个厂子都濒临停产。马西魁到任后,立即组织竹马表演队,到街头表演,同时宣传企业。马西魁去第四毛纺厂时,厂里生产的呢子衣服大量积压在仓库里。在竹马表演队表演时,马西魁让队员全部穿呢子大衣出场,效果不错,结果竹马表演队引导了商丘服装消费的潮流,很多人开始喜欢上了呢子大衣。一时间,第四毛纺厂的呢子衣服供不应求。

  马西魁戏言:他是第一个实践“文企”联姻的,并取得了成功。

  后来,随着电视、电影等的普及,竹马表演与戏剧一样开始逐渐衰落。1991年,随着马西魁不再担任企业负责人,竹马表演在商丘彻底销声匿迹。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马西魁说,现在正进行文化体制改革,全国都在抢救文化遗产,他希望竹马也能够得到重视,从而让这一民俗奇葩再现昔日光彩。(文/晚报首席记者 蒋友胜 图/晚报首席记者 傅青)(原标题:古老的民俗奇葩——竹马)

 

责任编辑:C005文章来源:京九晚报(2006-02-16)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民间绝活系列 霸王鞭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河南农家乐网 中国旅游网 吴氏网 秦氏网 中华舒氏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福客民俗网 文化遗产网 秦腔戏曲网 中国晋剧艺术网 扬州扬剧网 梨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