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风情 >> 浏览相关信息

霸王鞭:舞出王者风范

2013/8/26 10:31:38 点击数: 【字体:

霸王鞭:舞出王者风范

渊源流长的民间艺术文化

    记者在睢县城郊乡汤庙村采访时,一提到霸王鞭舞的来源,村民们个个口若悬河,讲到兴头时,大伙边说边舞。在汤庙村,不论是舞台上的文艺演出,还是街头的健身活动,霸王鞭舞都是最主要的内容。尽管多少年来,外来文化在不断冲击、改变着村民们的文化娱乐和生活方式,但他们对霸王鞭舞却情有独钟。

    据史料记载,霸王鞭舞又名打花棍舞,是古代和近代民间广大城乡常见的歌舞表演形式。据传秦末楚汉相争时期,项羽与刘邦相约“先入咸阳者王之”,后项羽一路所向披靡,每攻下一城池,便站在马上,挥舞马鞭,高歌竞舞,舞至酣时,命令士卒折木为鞭再舞,共同欢庆胜利。其恢弘之状,激昂之庆,吸引和感染了当地百姓,百姓因此纷纷效仿,于是这种即兴舞蹈形式由军营传播到民间,演变成为一种传统舞蹈节目。因项羽自称西楚霸王,霸王鞭由此得名。

    但汤庙村村民讲起霸王鞭舞的渊源,却众口一词,如数家珍。传说楚汉相争时,项羽兵败垓下,带领身边的28位将士,逃至乌江时“无颜见江东父老”而自刎。但有位姜姓将军在护送项羽亡灵回归江东故土时,为怀念项羽,他独创了一种舞蹈,由跟随项羽身边的28位将士组成,队前一人手捧军帽代表项羽,边挥鞭、边吟唱,内容是项羽兵败自刎时的慷慨悲歌。后来,这位姜姓将军逃至睢县汤庙村,带领家人靠为富人家举行祭祀活动时表演打花棍生活。

    陪同采访的汤庙村党支部书记王锋说,这个舞蹈最早是在祭祀活动中表演的。表演时,不时会有看客焚香燃烛对英雄顶礼膜拜。现场气氛庄严肃穆、凄婉动人,但后来,舞蹈中的道具逐步将鞭改为棍,挥动变为敲击,庄严换为欢乐,演变成了打花棍舞,而汤庙村人仍称它霸王鞭舞。

    采访时,记者在汤庙村街头遇见了73岁的姜启云老人。姜启云老人告诉记者,他6岁开始学霸王鞭舞,直到今天,他已舞了67年。老人说,他也拿不准自己是不是那位姜姓将军的传人,但从他懂事起,就知道爷爷带着一帮弟子表演霸王鞭舞。新中国成立前,他家还珍藏着一幅姜姓将军的画像,逢年过节,全家人都要膜拜这位将军。爷爷说,就是这位将军创造了霸王鞭舞。可惜,这位将军的画像在“文革”时被红卫兵烧掉了。现在,他仍担任着村里的霸王鞭舞蹈表演队队长。每逢节日,他便带领60多人的表演队从村里舞到县城。谈到兴头时,姜启云老人感慨地说:“如今过上了好日子,俺们乡下人把霸王鞭舞出了王者风范!”

    一道特色鲜明的娱乐套餐

    睢县文化馆馆长张祖营对记者说,霸王鞭舞起源于汤庙村,现在是睢县的瑰宝。从县城到乡村,每逢节日,霸王鞭舞是一道必不可少的文化娱乐套餐。

    睢县霸王鞭舞体现了以节奏明快、粗犷豪放、喜庆欢乐为主调的艺术风格。整个舞蹈快慢结合、轻重有致、高低错落、刚柔兼备、富于变化,表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

  汤庙村村民王小凤对记者说,她因为喜爱霸王鞭舞,所以嫁到了汤庙村。如今,她和丈夫姜辉多次到大城市表演霸王鞭舞。

    霸王鞭作为一种乐器和舞具,表演时,手执霸王鞭的中央,上下左右舞动,并用鞭端轮回磕打身体的肩、胸、膝、背、四肢等关节,发出清脆悦耳、有节奏的响声。并由此引发上身的拧摆及腿部动作的变化和跳跃,形成各种舞姿和动作。其动作既有体操柔软、干净、利落、整齐等特点,又有田径弹跳、旋转、奔跑、跳跃等特点。表演者边舞边歌,曲调多为民歌小调,节奏欢快,风格鲜明。内容大部分反映的是劳动和爱情,并穿插多样的舞步和队形。当表演进入高潮时,节奏加快,动作幅度增大,穿插自如,气氛活泼,是一项手、脚、腰、身、头同时参与运动的传统的歌舞活动。

    霸王鞭舞的道具分为单鞭和双鞭。单鞭一般用竹或木制成,长约80厘米,分5节眼,每节挂三五枚铜钱或铁环。双鞭一般用竹或木制成,长约50厘米,分2节眼,每节挂三五枚铜钱或铁环。把竹竿包装成美丽的花棒,两头做成像鞭子一样的装饰。

    表演时的服装有两种,一种是传统服装。女子头发盘起,上身穿红色或黄色大襟,下身穿蓝长裤,脚穿黑色绣花鞋。男子头扎黄头巾,上身穿白色或黄色大襟,下身穿蓝长裤或黄长裤,脚穿黑色鞋。另一种是现代运动装,服装随着曲调更换。

    据睢县文化馆馆长张祖营介绍,霸王鞭舞起初仅为单鞭,动作以用鞭端磕打四肢为主。最初的打法为“八点法”,即:一点磕左手,二点磕右肩,三点磕左肩,四点磕大腿(平抬),五点磕左小臂,六点磕右大腿(平抬),七点磕右腿(平抬),八点磕左脚掌(由身后跳起)。后来,经过县文化馆工作人员的钻研改进发展为“四十点法”,即在原“八点法”的基础上,又加了三个“八点”,两个“四点”。磕打的位置不再只局限于四肢,还可磕打手腕、腰、腿外侧、后肩等部位,还有双鞭互磕、触打地面等动作,而所舞动的鞭也由单鞭变成双鞭,以后又由一长一短的双鞭变成了两根一样长的双鞭。

    表演霸王鞭舞的特点是,它具有明显的群众体育性质。当一对对男女表演霸王鞭舞时,全身各个肢体部位都在运动,自然而然地起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作用。霸王鞭舞的另一个特点是,它可以锻炼和增进表演者的搏击能力。正如传说的那样,过去从事武术的人很喜欢舞弄鞭杆。如今,霸王鞭舞的许多动作就是从武术鞭技中演变而来的。

    由于睢县霸王鞭舞具有以上的特点和功效,千百年来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据介绍,新中国成立前,睢县的霸王鞭舞活动就已普及,全县70%以上的村子有此项活动,尤其是城郊乡的汤庙村,在全县首屈一指。

    让艺术奇葩大放异彩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民间艺术的挖掘、整理工作,早在上世纪70年代,睢县汤庙村霸王鞭舞蹈表演队曾多次参加省、市、县级比赛,并多次获得奖项,睢县霸王鞭舞在中原大地名声大震。

    睢县霸王鞭舞作为一个独具特色的民间文艺节目,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其品牌效应得到了提高。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睢县霸王鞭舞参加各类赛事、活动获得诸多荣誉,由此可以看出其社会价值的潜力不可低估。因此,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霸王鞭舞在表演的内容和形式上都赋予了它新的内涵和活力。它已由最初的娱神向娱人的功能转变,从依附于各种民族的生产劳动、岁时节令、婚丧嫁娶、信仰崇拜活动中,逐渐演变为一种具有一定仪式性的文化娱乐活动。并以其生动活泼的形式、丰富多彩的内容和浓郁的地方特色成为人们强健体魄、自娱自乐、沟通情感、美化生活、增强团体凝聚力的重要方式,构成了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

    但有关人员通过调查发现,近年来,由于受商品经济的冲击,睢县精通整套霸王鞭舞蹈艺术的老艺人越来越稀少,霸王鞭舞面临着尴尬的境地。研究民间文化虽然是件光荣的历史任务,但是由于研究民间文化是件投入大、回报少的工作,年轻人从事此工作的很少,呈现断代现状。

    为抢救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该县文化局积极向县委、县政府领导汇报,成立了由县领导牵头的霸王鞭舞抢救领导小组,加强了对抢救霸王鞭舞的领导。该县文化局先后筹措资金,购买了大量乐器、服装、道具,并请省内民间艺术家开办学习班,培训霸王鞭舞民间艺术人才。2008年,睢县霸王鞭舞被批准列入商丘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目前,睢县在挖掘、保护、传承霸王鞭舞方面正在积极做好三项工作,一是组织编写睢县霸王鞭舞文字教材,拍摄配套的音像教材,力争使霸王鞭舞早日列入全县中小学乡土教学内容,使之更好地得到全力传承普及和发扬光大;二是对霸王鞭舞的音乐、服装、道具、动作等相关内容进行一次推陈出新,再创精品;三是转变思路,理顺机制,积极扶持和培育霸王鞭舞蹈艺术团体的组建,使睢县民间传统文化得以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传播。

    记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霸王鞭舞会走出中原大地,真正成为睢县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记者 李海军)(原标题:霸王鞭:舞出王者风范)

 

责任编辑:C005文章来源:京九晚报(2008-11-24)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河南农家乐网 中国旅游网 吴氏网 秦氏网 中华舒氏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福客民俗网 文化遗产网 秦腔戏曲网 中国晋剧艺术网 扬州扬剧网 梨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