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风情 >> 浏览相关信息

民间曲艺文化的守望者

2013/8/21 9:14:53 点击数: 【字体:


民间曲艺文化的守望者

胡玉环夫妇剧照
 
民间曲艺文化的守望者

胡玉环在指导学生

  核心提示

  西华县西夏镇后朱行政村村民胡玉环、宋山城夫妇对民间曲艺有着不懈的追求。2004年,他们放弃煤矿豫剧团的优厚待遇,毅然回到家乡免费办起了一所艺术学校,为发展和壮大西夏民间曲艺文化培养出了众多的戏曲人才。

  坚毅的执著

  西夏镇位于西华县城西15公里处,南靠沙河,北倚颍河,境内有庄子墓、榆树王汉墓群等文化遗址,文化底蕴丰富。这里孕育了大批民间艺人,曾被授予“曲艺之乡”的美称,胡玉环、宋山城就是在民间曲艺文化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民间艺人。

  记者在采访中,亲身感受到了胡玉环、宋山城对民间曲艺的追求和执著。

  1月17日上午,记者来到西夏镇政府东边的一座冷库,还未进入院内,一阵阵悠扬的豫剧唱段已经传入耳中。遁着声音,记者来到了位于大院东边的房内,这里是胡玉环、宋山城教学员们学习戏曲的排练厅,排练厅内20多名儿童正在他们指导下练习唱段,几名中年妇女也在跟着演唱。 

  1963年,胡玉环出生在西夏镇胡寨行政村,宋山城出生在西夏镇,受老辈人的熏陶,二人自幼与戏曲结下了不解之缘。1978年,胡玉环初中毕业后,在家人的支持和鼓励下,凭借先天的聪慧考进了当时的西夏艺术学校,主攻戏曲表演,1981年进入西夏镇半职业豫剧团,当上了一名演员。时隔不久,15岁的宋山城也走进了该剧团。“那时西夏剧团很红火,每天都有演出,许昌、鄢陵等地也请剧团去演出,最远的到过安徽亳州等地。”提起当时的情形,现年47岁的胡玉环一脸的兴奋。共同的兴趣和爱好使胡玉环和宋山城走到了一起,他们在同台演出中,塑造了一个个活生生的小旦、花旦、小生、须生等舞台艺术形象,受到群众的好评。

  不懈的追求

  随着经济发展和群众的逐步富裕,以及电视机的普及,民间曲艺文化受到冲击,西夏镇许多民间艺人纷纷转行干起了别的营生。1992年,西夏剧团被迫解散,西夏民间曲艺文化陷入低谷。

  西夏剧团解散后,胡玉环、宋山城夫妇并没有放弃对艺术的追求,二人优秀的表演才能和对戏曲艺术的追求感动了西华县豫剧团的领导,他们被邀请来西华县豫剧团当专职演员。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制约,西华县豫剧团的收入也每况愈下。因为演出不多,收入微薄,胡玉环和宋山城夫妇为了供养孩子,在西华县豫剧团工作6年后,生活所迫离开剧团。“离开剧团的那些日子里感到心里很空虚。”宋山城回忆说,当时为了生计,他们想到了打工、做生意,但是一想到自己钟爱的艺术事业,二人又放弃了打工和做生意的打算。1996年,二人来到平顶山煤矿豫剧团,他们优秀的艺术才能被豫剧团领导看中,胡玉环夫妇被特聘成为那里的正式演员,每月有了固定收入。

  胡玉环说,煤矿剧团的主要任务就是对矿工们进行慰问演出,每个月演出三至四场,大部分时间都休息,工资待遇相当优厚。优越的生活条件对有的人来说是求之不得的,但胡玉环夫妇并不那样理解,他们认为自己还年轻,不能在舞台上发挥自己的才能有愧于喜爱的事业。“说实话,看着自己喜爱的事业不能很好地发挥,心里很不是滋味。”通过与丈夫商量,2004年,胡玉环夫妇毅然辞去工作放弃优厚的待遇回到家乡,决心“在家乡干出一点名堂”,为民间的曲艺文化尽些力。

  立志回乡办学

  回到家乡后,胡玉环夫妇了解到家乡群众平日没什么娱乐活动,于是就找来几名曲艺爱好者组建了一个小型艺术团,经常到街道上去义务演出。通过一段时间的义演,二人发现参加演出的大部分是老年人,年轻人会吹拉弹唱的很少,特别是会唱戏曲的更少。要想使民间曲艺文化发扬光大必须后继有人,胡玉环夫妇通过与村民们交流,了解到西夏镇流动演出人员由于缺少专业培训,演出质量不高。他们还了解到,每逢学校过周末和寒暑假,许多学生无所事事。“利用周末和寒暑假把学生们组织起来学习戏曲,不是一条很好的培养民间曲艺人才的途径吗?”胡玉环夫妇产生了免费创办一所艺术学校的想法。

  刚开始,许多学生家长持怀疑的态度,认为胡玉环夫妇免费教学生唱戏一定是另有所图,不愿意把孩子送到胡玉环的家中。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当他们明白了胡玉环夫妇的良苦用心后,纷纷把孩子送到胡玉环的家中接受戏曲培训。很快,胡玉环夫妇免费招收学员的消息传开了,许多爱好曲艺的学生纷纷前来,甚至邻近乡镇的一些学生家长知道消息后,周末也把孩子送到胡玉环家中接受戏曲学习。一些爱好戏曲的成年人也加入到学习队伍之中,学员很快由开始的几人发展到60多人,学员中年龄最小的3岁,年龄最大的50多岁。

  三易排练场地

  2004年, 胡玉环夫妇拿出多年的积蓄购置了服装道具,开始在自己家中教学生。由于学员队伍不断壮大,教学场地成了一大难题。正当胡玉环夫妇为教学场地发愁时,西夏镇党委、镇政府伸出了援助之手。通过协商,临时借用了一家企业的几间厂房当教室。因为胡玉环的家距离所借用的地方较远,来往教学不方便,一家四口索性搬到厂房内一间不大的房子里居住。不到一年,由于道路改造,他们所借用的房屋在拆迁范围内,胡玉环夫妇再次面临困境。

  当后朱行政村党支部书记陈守纪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特意将自己的一座冷库腾出来免费提供给胡玉环夫妇作为学习排练场所。记者了解到,仅冷藏一项,每年陈守纪一家就有数万元的损失。采访中,陈守纪激动地说:“胡玉环夫妇为发展民间戏曲文化牺牲了很多,我提供这个场所也是应该的。”69岁的西华县广电局退休干部孙振帮也主动来到到艺术学校,帮助胡玉环夫妇打理日常事务。

  戏曲花开有来人

  西夏行政村村民胡柳提起自己的女儿跟着胡玉环夫妇学习曲艺以来的变化,高兴得合不拢嘴。胡柳说,她的女儿今年7岁了,2009年暑假,她把女儿送到胡玉环身边学习唱戏,“现在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一有空闲就练唱腔,比以前也勤快多了。”短短几个月时间,胡柳的女儿就掌握了10多个唱段。

  “俺闺女是2008年跟着胡玉环老师学习唱戏的,现在已经获得3次擂主了。”来自叶埠口乡英沃行政村的张建华提起女儿在周口电视台举办的“情系梨园”比赛中获得擂主时高兴地说。据张建华说,2008年暑假期间,通过熟人介绍,每逢星期六、星期日早上一大早她把女儿送到胡玉环夫妇这里学戏,下午再接回家。由于家离西夏镇较远,特别是雨雪天气很不方便,后来,胡玉环特意把路途较远的学员留在自己家中吃住,“每顿饭只收取2元钱的费用,我们家长很感激”。

  采访就要结束时,一位小女孩匆匆来到排练现场,坐在一旁哭起来。经询问得知,女孩叫康佳佳,今年12岁,来自叶埠口乡依岗行政村,由于当天所乘坐的车辆路途中出现故障耽误了时间,错过了记者采访,所以就哭了起来。听到这些,记者打消了返回县城的念头,与众人一起重新回到排练厅内,康佳佳认真地演唱了《铡美案》中包公的唱段以及《抬花轿》等唱段,赢得了在场人员的喝彩。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5年多来,胡玉环夫妇为家乡培养出60多名文艺人才。李文丽、朱贺、胡锦阳等多人在周口电视台举办的“情系梨园”等比赛中登上了擂主宝座。

  守望者的期待

  2004年至今,每逢“五一”劳动节、国庆节、春节等大型节日,胡玉环夫妇积极组织学员义务演出。几年间,他们利用节假日到敬老院、学校、乡镇义务演出200余场,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家乡培养出更多的戏曲人才,让西夏的民间曲艺文化更加发扬光大。” 面对成绩,胡玉环夫妇没有满足现状,2008年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胡玉环夫妇成立了一支文艺演出队伍,在奉献社会的同时,采取以团代校的方式吸收更多的戏曲爱好者。(本报记者 巴富强 通讯员 高洪驰 文/图)(原标题:民间曲艺文化的守望者)

 

责任编辑:C005文章来源:河南日报农村版(2010-01-20)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西夏镇“曲艺之花”为啥这样红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河南农家乐网 中国旅游网 吴氏网 秦氏网 中华舒氏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福客民俗网 文化遗产网 秦腔戏曲网 中国晋剧艺术网 扬州扬剧网 梨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