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茶贵如金。信阳毛尖香高、味浓、汤色绿,而其中清明节前的“明前茶”入口为甘、入喉为凉,口有留香。茶叶从碧绿茶山到饮茶者杯中要经历怎样的打磨过程?它又以怎样的魅力竟可以“洗尽古今”?采茶女的采茶生活怎样?信阳茶产业又以怎样的态势发展?……请与小编一起,来到三月的茶城信阳,领略明前茶制成全过程,共赴一场香茗的盛宴。
茶叶:天生丽质难自弃
在三四月份的信阳小城,被谈论最多的话题一定是茶叶。作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信阳茶因其条索细秀圆直有峰尖、白毫满披而得名“信阳毛尖”,以“香高、味浓、汤色绿”的独特风格而饮誉中外,且具有生津解渴、清心明目、提神醒脑、去腻消食等多种功能。
茶乡人把在清明节前采制的茶叶称之为“明前茶”,在清明节之后、谷雨之前采制的茶叶叫“雨前茶”。 “明前茶”的产量有限,很多爱茶之人都把这样的茶视为“茶中之茶”,为茶之珍品,由于产量少而显得珍贵。
3月28日至29日,小编来到信阳浉河港白庙村的一个茶厂,见证最新一批“明前茶”的成品过程。白天,采茶女要从茶园里把茶树上的鲜叶采摘回来,也就是当地人口中的“清凋”。“清凋”采回来后,摊开晾放半天时间,当天晚上就要加工了。清凋成为成品茶叶,需要经历筛选、杀青、糅锅、生锅、熟锅和拉风几个步骤。如今手工艺炒制茶叶越来越少了,大部分发展为机械炒茶,只有最后一道熟锅炒制时需要人工。炒茶是一门大学问,火候把握得当,炒制时间恰好,才能制出好茶。连炭火和柴火的比例、翻炒茶叶的力度和角度等这些微妙的地方也都有一定标准。碧绿色的茶叶,在蒸煮、翻炒中成型、成条,打磨出明前茶浓厚的清香。明前茶比其他时候的茶叶味道更浓,可以泡到五六遍,入口为甘、入喉为凉,口有留香。
饮茶:洗尽古今人不倦
身在茶乡,饮茶自然也成为信阳人的普遍生活习惯。艺术家们将饮茶行为抽象为艺术表演,将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豫茶文化融入其中。郑州女孩杨雪瑾来到信阳高校上学,见信阳毛尖茶道表演,心神往之,遂作解说词:
开场
各位来宾聚一堂,赏茗鉴艺共相商。茶呈雅韵点点翠,品茶悟道倾心尝。
今日敬君茗一盏,愿君普善盏盏汤。茶汤明绿人心醉,共度明静好时光。
初识仙姿
茶叶渊远发中国,天女散花织绮罗。撒下九九香茶籽,九九茶苗势而播。
凡此九九吉祥意,信阳名茶久久系。据史记载商代始,天赐贡品唐传奇。
三千种饮史无涯,茶道辉煌堪明霞。东坡居士曾赞誉,淮南第一信阳茶。
诸君品鉴干茶禅,条索紧实芽叶展。传统手工工艺制,品高净绿遂天然。
鉴茶赏霖
真水甘为茶之体,清茶当为水之神。真茶方窥水明澈,真水乃显茶韵深。
品茶之水贵在质,清爽甘冽谁人识?龙潭泉水毛尖饮,名茶名水伴佳日。
清泉出沸
佳茗冲泡需择水,八成水温更滋味。高温叶底无颜色,低温茶汁无浸兑。
静心备具
名优清茶兹于水,澄明泉水集于器。何物冲泡绿茗好?玻璃器皿晶莹具。
剔透之杯集色感,澈净之器俱味香。茶芽上下翩飞舞,仙姿袅袅意悠长。
流云浮月
佳茗灵水备宜具,冲泡堪讲精技艺。温杯冰心去凡埃,减小温差茶香溢。
杯器冰清明亦纯,流云浮月涤飞尘。净水划杯转乾坤,温杯技艺明若琛。
茗入晶宫
信阳毛尖香醇酽,粗细匀品意理玄。从左到右一一入,圣洁物性传福缘。
芙蓉出水
茶乃冰清圣洁物,其性明翠不可污。好茶独得精华处,信阳毛尖名非沽。
相传茶仙瑶池赴,敬奉香茗至王母。手捧金壶并玉杯,悬壶高冲点玉露。
入水三成转杯体,浸润茶芽残汁拟。涤尽凡间尘埃土,王母心悦玉液匹。
芙蓉出水清清水,头茶茗沉点点尘。洗尽古今人不倦,碗转曲尘茶异神。
鉴香别韵
茶芽湿润心莲朗,花果香芬散清芳。板栗香并鸦雀嘴,明明翠翠绿豆汤。
有凤来仪
中华泱泱礼仪邦,传统点茶注满汤。凤凰回眸三点头,寓意礼敬情昭朗。
提壶高冲清泉出,凤舞九天鸾交互。芽叶水中高低舞,曼妙仙姿冰清处。
敬奉香茗
坐酌泠泠清净水,相煎瑟瑟禅悦尘。谨敬清寂柔和德,至交相接泰平纯。
无由将持茗一盏,敬奉至君情谊深。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在现实生活中,百姓饮茶并没有那么“讲究”:闲来无事,取一撮毛尖放入茶杯,用热水稍微预热冲洗一下,即可冲饮,独坐品茗,或是三五好友端茶畅谈,把生活的滋味和着鲜浓茶汤咽下,何等美事!
采茶:最是殷勤采茶女
3月26号,张大姐从驻马店正阳县和十二个认识的打茶姐妹一起来到浉河港白庙村一家叫缘茗阁的茶场,开始了二十多天的采茶生活。
29日早晨五点多,天蒙蒙亮,她们背着茶筐上山。在桃花映衬下,青青茶园分外迷人。采茶女可顾不上欣赏此番美景,指尖在茶山间欢快飞舞。有诗云:朝夕采茶露沾衣,采得嫩叶沾何惜。最是殷勤茶乡女,长年带月背篓归。青青茶园春常绿,参差曲陌上云梯。若问茗茶何处来,蒙顶茶山尽芳菲。
正午回到山脚下的炒茶基地称茶、吃饭,等不及休息,赶忙回到山间。夜幕降临,参差云梯间已难以看到茶叶,采茶女们才陆续回到茶厂。白天采茶时间紧张,工作结束后精神得到舒缓,她们大声聊天,不时爆发出笑声。只有在茶厂老伴给茶叶称重时,才安静下来关切地看秤杆子。一斤茶叶30多块,半天最多也就能采两三斤。笔者粗略一算,一次20天的采茶之旅也就得到两千元左右。
张大姐一边抱怨着老板检查的太严太细,谈论着谁今天采了五斤茶叶,一边洗手准备吃饭。茶油极其难洗,一定要用洗洁精使劲搓。张大姐因为在家剥花生手掌已经干裂,黑色的茶油顺着裂缝进去,像嵌在里面一样。
采茶女中并不是古诗词中清秀腼腆的农家小妹,她们大都是三十多岁的小媳妇或者四五十岁的大妈,趁着新茶下市,组团来挣点生活费。她们也有女性的爱美之心,采茶忘记带帽子会跑回去拿:“晒黑了更像老妈子了。”面对我们的镜头,她们也会在笑着躲避时用手理一下头发。
晚饭是一大盆面条,一盆千张青菜,一盆西红柿鸡蛋。把菜倒进面条里,她们吃的很香。
劳累的一天即将过去,灶膛里的柴火被烧得噼啪作响,忽明忽暗的火苗虽然微弱,但只要不熄灭,总会照亮黑暗。
售茶:浓妆淡抹总相宜
从茶山到品茶人手中,种茶、采茶、制茶、售茶是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因为炒茶是个技术活,而且需要一定成本,个体茶农一般都只是种茶、采茶,然后卖给茶厂的收茶人。
茶农沈亦明的家在市区。每年的三月份,他和妻子一起回到老家浉河港夏家冲,着手采摘雨前茶。28号早晨八点,沈亦明的妻子余淑娟就上山采茶,两个小时功夫,能摘一斤多的茶芽子。下午是沈亦明去茶山,余淑娟在家看着三岁的儿子。到四点钟的时候,沈亦明回到家中,骑摩托车载娘俩去浉河港的集市上售卖茶叶,俗称“卖青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