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狂正月迷狂城”——浚县正月古庙会系列之三 “人往一块儿扎钱往一块儿花”(2)
2013/8/6 8:31:40 点击数:
【字体:大 中 小】
“庙”趣横生之民艺
浚县正月庙会上,拙朴的民间艺术品也为庙会增色添彩。浚县民间有段顺口溜:“前毛村的刀枪剑戟(木玩具),杨 屯的咕咕叽叽(泥咕咕),东张庄的笸箩簸箕(条编),城镇的老虎当门立。”
这其实讲了当地的四种民间工艺品,即泥咕咕、木制刀枪玩具、家用柳编笆斗篮子和布老虎。除此之外,浚县还有铜响器、送老衣、面塑等民艺。
泥咕咕大名鼎鼎,《厚重河南》曾有专章讲述,不再赘述。柳编是专门种植的柳条丛子,割下后去掉外皮,露出白色木质条子,柔软洁白,编成的家用物件,很受欢迎。柳木制的刀枪玩具越来越少,但擀面杖和棒槌仍有市场,近几年在庙会上偶尔还有卖纺棉花的木锭、织布梭等,过去,这可都是家常物件。
庙会上,你还能看到浚县王庄乡李新寨村的铜响器,主要是铜锣大钹大铙,这是农村响器班的主要打击乐器,音质粗犷高亢,纯正浑圆。
浚县庙会上,自浮丘山到碧霞宫的路边,往往会见到一种特殊的服装,俗称“送老衣”。“在豫北地区其他庙会上也有这种习俗,但无论形式还是数量,都没这里多。”民俗学家高有鹏先生讲。
寿衣分男女两种,一般女儿为母亲买裙子,为父亲买袍。袍即一般的长衫,制作上比较简易,裙子的花色比较多,两者在做工上差不多,都是用绸缎做成,在各种底色上用五彩丝线织成图案,主要突出喜庆和福寿之意,最常见的图案是《喜鹊登枝》、《日出东海》等,与传统年画相似。买回去后有些上年纪的人偶尔穿出展示展示。
无论什么人买,统统不能问“咋卖的?啥价钱?”要说“请”,任人留钱。当然卖主售价公道,不会乱抬价。“这里面包含着一种古老的生命信仰,尽管有点封建迷信色彩,但它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尊重老人的美德的弘扬。”高有鹏认为。
“庙”趣横生之民俗
浚县庙会上,还有很多奇特的庙会习俗。在大?山和浮丘山,人们随时都能看到,路边桥头寺庙内的树枝上,系着无数红头绳,还有小孩跟着游人卖红头绳。
上山的游人,都会买几尺红头绳,扯断一截拴在自己上衣的纽扣上,另一截系在路边树上或庙内栅栏上,意为结缘免灾,福跟人行。系得多了,便成了庙会的一道风景。
浚县庙会上的拴娃娃,比起淮阳太昊陵庙会,仪式简单随便了很多。这儿的娃娃通常为陶瓷的药葫芦,一寸多高,上系一条约一米长的红丝线。来求子的妇女要捐一些钱,多为5元左右。求子主持者多为年轻男子,神情格外不严肃,他们一手接钱,一手将娃娃给求子者,并高喊着随口给娃娃起的名,如山保山根铁锁之类,叫他们跟人回家,还念叨着要听话。得到娃娃的妇女则小心翼翼,将红丝线缠在前襟扣子上,一直往前走,不回头。传说要是回头娃娃就会记住路溜回来。
浚县庙会结束时一般会有几台大戏对唱,唱的多为浚县人熟悉的“瓦岗戏”。与此相呼应的是夜晚由老太太组织的唱神歌,被称为“给老奶奶暖会”,这是一种民间娱神和自娱的活动。细听起来,会发现两个奇怪现象,第一,老太太们声称是给“老奶奶”(碧霞元君,道教神)祝寿,可有些神歌是唱佛;第二,有些神歌还夹杂着上世纪浚县一带流传的革命歌曲。浚县庙会多年来一直沿袭着这种习俗。“这也正是庙会特征所在,即综合相生的文化现象。”高有鹏认为。
唱神歌的仪式非常庄重,时间集中在夜深人静时,三五成群的中老年妇女相约,自带红纱灯,一起在山坡上焚香烧纸,放一挂鞭炮后,由最年长的妇女主持,祷告一番,然后边歌边舞,到天亮前人才散去。因为唱神歌多集中在夜间,满山灯火如繁星闪烁,十分壮观。唱神歌一般要坚持三天。
神歌以小调为主,内容主要是敬神劝善。浚县流传的神歌有上百首,一般都比较长,音调也比较平缓,大多是豫北流传的民间小调,地域性很强。此处只录一段“短篇神歌”:“秋风起啊立了冬,观音老母绣纱灯。一绣鸳鸯会戏水,二绣蝴蝶莲花飞,三绣燕子来喝水,四绣喜鹊满天飞,五绣鸭子嘎嘎叫,六绣蜻蜓满天飞,七绣鹦鹉会说话,八绣莲花往上升。谁要学会绣纱灯,念经不念都有功。南绣云来北绣风,如若忘记枉费功。”
中老年妇女的娱神除了唱神歌,还有担经挑。她们穿上类似跳秧歌的服装,自带缠有黄绸的竹竿,两头挂着花篮和铜铃。表演时一人领唱,其他人绕场边跳边舞,走的是乱花步,唱的是自编的民间小调,边上有人敲打木鱼和铜铃伴奏,一唱就是几个时辰。 (全文完)(记者 盛夏 图文)(原标题:“迷狂正月迷狂城”——浚县正月古庙会系列之三 “人往一块儿扎钱往一块儿花”)
责任编辑:C005文章来源:大河报(2009-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