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天井窑院,让德国建筑大师赞叹不已的传统民居(2)
2013/7/30 12:05:37 点击数:
【字体:大 中 小】
“无怪乎伯纳德·鲁道夫斯基先生这么关注天井窑院,洛阳农民利用自然条件,用最丰富的想象力造出冬暖夏凉、适宜人居的建筑,这本身就是人类智慧的显现。”王铎说。
4 古建专家:明代已出现窑院,建筑格局反映尊老文化
“世界建筑界有个共识,建筑是城市、地域的‘显性史书’,通过建筑,可直观判断出一个地域的历史、文化、社会发展状况及阶级划分等情况。”王铎说。
20世纪70年代,日本建筑学者把分布于陕西、山西、河南一带的窑洞命名为“生土建筑”,并特别提到洛阳的天井窑院。而当时在原洛阳市古建园林设计研究院工作的王铎,也开始了对天井窑院的调查研究。
1978年至1985年,王铎曾多次到孟津朝阳、平乐一带考察天井窑院。提起这一独特的民居形式,王铎说,天井窑院为民间建筑,官方文献记述很少,他无法判断其准确的出现年代,但在他的实地考察中,最早的窑院开凿于明代,距今有数百年的历史。
一个个看似粗放的天井窑院,颇像“地下四合院”。王铎介绍,窑院的布局讲究礼仪,尊卑分明。坐北朝南的窑洞为“上房”,供父母或其他老人居住,东西两侧窑洞为“厦子”,供孩子们居住,南面背阴的窑洞,则一般用来当杂物房、牲口棚。
采光良好、空间宽敞的“上房”,是一个家庭中最神圣的地方。这里除了父母长辈居住,还供奉祖先、悬挂家谱。家谱前常年摆放猪肘、面点等供品,小孩在祖宗牌位前不可打闹、说脏话。每逢年节,全家要在“上房”团聚庆贺,秩序、礼仪十分讲究。
“通过天井窑院,可以直观判断出古代洛阳的气候、人文风貌及窑院里尊长敬老的家庭礼仪等。可以说,它是洛阳的一段‘显性史书’。”王铎说。
5 天井窑院成为我市旅游开发亮点
20世纪70年代末,农村经济条件开始改善,一部分农民选择搬出窑院,在地面上建更体面的瓦房或平房。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社会发展,农民开始大批迁出窑院,废弃的窑院则在风雨侵蚀中自然坍塌……
2011年,洛阳网友“一枝梅”为了记录这一渐渐被现代文明覆盖的“地下村落”,沿老城区烧沟一带开始寻找、拍摄天井窑院。然而其找寻结果并不如意,天井窑院在许多地方已难觅踪影。
记者走访时,仅在孟津县朝阳镇卫坡村发现几处保存相对完好的窑院,其余的大多已废弃。
“作为洛阳一段文明的见证,对有特点的窑院,是否能予以修缮,作为建筑文物进行保护?”网友“龙门佛音”发帖追问。
对此,王铎表示,天井窑院是洛阳文化旅游的亮点,保留这些原汁原味的窑院,比将来再去建造仿古建筑有价值得多。
孟津县有关部门人士介绍,今年4月,朝阳镇卫坡村已与洛阳魏紫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签署了合作协议,将保护性开发该村清朝老街区,其中就包括天井窑院。
卫坡村党支部书记卫世龙透露,该项目在全面修复现有古民居、窑院的基础上,将集中打造集古民居参观、中原文化交流展示、民间文物交易、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景区,届时,废弃的窑洞将有望被修缮开发,重现昔日的热闹景象。(记者 王妍 特约记者 郑战波 /文 记者 张晓理/图)(原标题:洛阳天井窑院,让德国建筑大师赞叹不已的传统民居)
责任编辑:C005文章来源:洛阳晚报(2012-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