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阳三皇之首太昊陵庙会古韵犹存
2014/1/10 14:44:40 点击数:
【字体:大 中 小】
淮阳,因在淮水之北而得名。现在,这里是河南省的东部的一个普通的中原县城,然而,如果我们沿着她的地名变迁的线索,去探询其悠远的历史,我们竟会 发现,在这块丰饶的土地上,埋藏着我们伟大民族生生不息的根脉,淮阳太昊陵庙会的遗风古韵,我们在远古洪荒的神话传说中听到过,在《诗经》中听到过,年年 岁岁,岁岁年年,一切都在变,而这远古的遗韵,这关于春天的古老故事,仍在悠悠传扬……
淮阳古称陈州,西周时,周武王分封诸侯,把舜帝的后裔妫满封在这里,建立了陈国。再往上溯,在上古时期,这里称为“宛丘”。既名为丘,必有一块 高地。古文明遗址,多在高丘之上,统览四野,可问天地。“天下有名丘五,其三在河南。”这座宛丘在中国上古史上更是赫赫有名:它是中华民族的始祖——号称 “三皇之首”、“百王之先”的太昊伏羲氏的旧都。《左传·昭公十七年》载:“陈,太昊之虚也。”在今天的淮阳县城东南,我们还可以登上宛丘踏幽寻古,不过 现今它的名字是“平粮台”。考古发掘证实,这里是一处龙山文化时期的古城遗址。这座古城距今已有4600年历史,是我国发掘出的最古老的城堡之一。宛丘是 第一位帝王建立的第一个国都。
在伏羲时代,宛丘是一座高四五十米的土丘,在茫茫无垠的大平原上,凸立着这样一座高地,确是稀少的地形,太昊伏羲在这里带领他的子民繁衍生息、渔猎稼穑、驱车作战。
宛丘是先民们繁衍生息的地方,也是他们歌舞祭祀、游乐欢会的场所。翻开《诗经》中的《陈风》,有一首至今让我们读来仍觉心旌摇荡的诗,诗的名字就叫《宛丘》:
子之汤兮,宛丘之上兮。洵有情兮,而无望兮。
坎其击鼓,宛丘之下。无冬无夏,值其鹭羽。
坎其击缶,宛丘之道。无冬无夏,值其鹭翿。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有点狂热的歌舞场面。歌舞,本源于祭祀。《宛丘》诗中的这种场面主要是祭祀神灵,祈祷幸福,但也包含了娱乐、情感交流的内容。 每到祭日,陈地的少男少女们相约而来,相会在宛丘之上,他们击鼓敲盆,舞蹈歌唱,互表衷肠,在男欢女娱中选择称心如意的伴侣,这时的宛丘,成了他们欢会的 人间乐园。这种民风渊源更早、流绪更长,我们可以在先民们对“人祖”伏羲、女娲的崇拜中找到它的源头,在今天淮阳太昊陵庙会中找到它的遗绪。
太昊陵位于淮阳县城北1.5公里,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是第一个帝王、“三皇之首”太昊伏羲氏的陵庙,故称“天下第一陵”。
太昊伏羲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创世大神,在中华民族先祖的世系中,太昊伏羲为“三皇”之首,是位列炎帝和黄帝之前的民族先祖。历代典籍对伏羲的文 化贡献所载甚多,归结起来主要有:画八卦,开启文化之源;正姓氏,制嫁娶;确立了天文历法;发明网罟,教民渔猎;养六畜以充庖厨;造琴瑟,作音乐;以龙纪 官,分理海内,统一了中华各族。
在淮阳一带,伏羲被尊为“人祖爷”,在神话传说中,他和女娲,是人类的第一对夫妻,中国的亚当和夏娃。伏羲是我国婚姻制度的肇始,他“正姓 氏”,“制嫁娶之礼”,原来在本氏族内部近亲婚配被禁止,男女要找配偶,必须到外氏族去找,并规定每年的仲春为男女集体选择配偶的日子,这样青年男女就有 了大型的聚会。“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鼓励男女奔到聚会地谈情说爱,唱歌跳舞。这就是太昊陵古庙会的起源。
淮阳太昊陵庙会俗称“二月会”,也叫“人祖古会”,其渊源之久、声势之大、会期之长,堪为“天下第一”。每年自农历二月二日始,至三月三日止, 会期一个月。会期间,河南、河北、安徽、山东、湖北等数省的善男信女们南船北马,云集淮阳,人山人海,潮水般地涌进太昊陵朝祖进香,高峰时,每天可达数十 万人。
这是一个古老的约定,这是一次春天的约会。今天,我们或许可以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看到青年男女山歌对唱,欢会求偶的故事。而在北方,在数千年礼教浸染的中原腹地,竟也保留着这样淳朴的古风遗韵。
我们还是从歌舞说起。
“二月会”上,我们可以看到一群群身穿黑衣,肩担花篮,手敲竹板,边舞边唱的妇女,她们时而慷慨激昂,时而低吟诵唱。这舞蹈叫“担经挑”,舞者 多是年长的妇女,她们高举黄绫青龙旗,浩浩荡荡从四面八方来到太昊陵,先祭拜“人祖爷”,然后在伏羲墓前表演担经挑。这种原始巫舞,是对伏羲女娲兄妹为婚 繁衍人类的追念和祭祀。担经挑传女不传男,据说这是远古流传下来的规矩。担经挑史诗一样地在淮阳流行了几千年。我们可以从中想见《诗经·陈风·宛丘》的乐 舞遗韵。
传说伏羲时代,伏羲用“会”的形式,把各个部落的青年男女召集到一起,在会场中央放一块带有“窑孔”的大石头,人们称它是“神媒石”。神媒石有 两个作用,一是求偶,二是求子。男女之间如果互相有意,就用手摸一摸“窑”,说明二人情投意合。夫妻无子,可用手指在窑中左转三圈,即可求得子息。这块石 头现今犹存。太昊伏羲陵显仁殿东侧基石的青石板上,有一石窑,就是这块“神媒石”,不过现在叫“子孙窑”。摸子孙窑之遗俗是显然女性生殖器的崇拜之风的延 续。神奇的“子孙窑”已被那些希望成人之父母,成人之祖辈的虔诚者摸穿了不知多少块。现在的这块是1990年换上的,十几年过去了,青石上的“子孙窑”又 成了幽深的黑洞。子孙窑生殖崇拜的习俗,承载着先祖的信息,是古老文化活的遗存,如今的人们仍然将它作为祈子,祈福,保平安的圣物,寄托自己对美好生活的 向往。
太昊陵庙会的文化现象中带有许多原始文化的色彩,有许多待解的谜。最值得民俗学者、神话学者、人类学者和艺术家们探究的,还是庙会上盛卖的泥玩具——泥泥狗。
淮阳泥泥狗为泥质,黑底,上绘红、黄、绿、粉、白五色点线图案,有孔,能吹出“呜呜”声。造型古朴、简约、怪诞,有奇形怪状的动物造型200多 种。这些稀奇古怪,神秘虚幻的动物,有着神奇的名称:人面猴、人面鱼、猴头燕、草帽老虎、多头怪、四不像、独角兽、猫拉猴、九头鸟、双头鸟……好像一部活 生生的《山海经》展现在面前。这200多种造型,并不是出于淮阳民间艺人的审美趣味,而是一种崇神、祭祀的需要。在民间艺人的心灵中,这是老祖辈传下来 的,这种画法也是不能更改的。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许多神兽都是原始社会部落的图腾,形形色色的泥泥狗与《山海经》中描绘的奇禽神兽都反映了史前人类的图 腾意识。所以学者们称淮阳泥泥狗为保存至今的“真图腾”、“活化石”。
看着这些古拙奇异的泥泥狗,我们很自然会想到伏羲、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伏羲,女娲兄妹成婚后,天下人烟稀少,他们嫌自己生育太慢,就用泥 捏制泥人,待这些泥人晒干后,就变成了能走动,会说话的人。遇到风雨来不及一个个往屋里收,就用扫帚扫。千百年来,泥泥狗的制作方式和这个古老的传说,在 淮阳民间代代相传。一把泥土抟出了你和我,我们生于泥土,长于泥土,又归于泥土。这泥土里留下了先民们生活与劳作的密码,也承载着子孙万代对祖先的尊崇与 追念。
淮阳太昊陵庙会的遗风古韵,我们在远古洪荒的神话传说中听到过,在《诗经》中听到过,年年岁岁,岁岁年年,一切都在变,而这远古的遗韵,这关于春天的古老故事,仍在悠悠传扬……(原标题:淮阳三皇之首太昊陵庙会古韵犹存)
责任编辑:C005文章来源:大河报 原文时间:201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