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9日下午,在商都文化广场元宵节大型灯谜会上,来自柘城县梁庄乡路庄村的路庄民间艺术团向观众表演了一批让人赞叹不已的民间文化艺术,其中的推小车、背老姜都是濒临失传的民间传统艺术。
路庄民间艺术团全部由该村村民组成,表演内容绝大多数为民间舞蹈,是我市新农村建设中涌现出来的民间艺术奇葩。柘城县文化局调研人员认为:路庄民间艺术团表演的民间舞蹈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形式新颖、内容紧跟时代步伐,具有十分珍贵的艺术价值。
路庄民舞已传承400年
路庄村属于柘城县梁庄乡,紧邻县城,现有人口1000多人。今年春节期间,很多群众在市场上购买的包装好的炒花生,就是这个村庄的村民炒的。近年来,路庄村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炒花生专业村。
路庄村民在几位退休老干部倡导下,村民自发把在该村已经传承400多年的传统民舞加以改造,组成了一支由70多人参加的路庄民间艺术团。路庄民间艺术团组成后,到柘城县很多乡村演出,逐渐发展成为了一个文化产业。梁庄乡也因路庄民间艺术团而赢得了“文化先进乡”的光荣称号。
路庄民间艺术团副团长杨继宣介绍,路庄是一个有几百年历史的古老村庄,大概是由明初从山西洪洞县迁来的移民聚居而成。路庄的“民舞”,可能是从山西洪洞县迁居时带来的“传家宝”,传承人已无法考证。据柘城县的一些地方史料记载,该村在400年前的明万历时期,民舞就非常兴盛,那时年满15岁的人都会表演,且有严格的套路规则。逢年过节,该村村民都要兴致勃勃地在本村和邻村表演。
新中国成立后,每年县里组织大型庆典,路庄村总是第一个被邀请的对象。而且在历次大型民间艺术庆典表演中,路庄村总能获得多个奖项,尤其是竹马表演,在历次表演中,全部获得第一名。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生活窘迫,路庄村的民间舞蹈活动曾一度中断。即使在这个时期,柘城县文化馆在开办民间艺术培训班时,也要邀请路庄一些民间舞师当辅导教师。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文化精神需求也日益增长。2003年,路庄村民在传统民舞的基础上,经过发展创新,组建了一支由70多人参加的路庄民间艺术团。
旧民舞赋新章不断创新
2003年年初,居住在路庄村的退休干部杨继宣、路统洲、谢传华、谢统业等人,出于拯救濒临失传的传统文化遗产的考虑,开始动员村民成立民 间艺术团。最初,几位老人向村民们讲挽救“文化家产”的重要性,村民们的兴致被迅速调动了起来。村民们自发地拿出家里的积蓄,交到村支书杨崇星和主管会计 谢金法的手中。第一次筹款就筹到了1.3万多元。用这些资金,路庄村民购置了服装、道具、乐器等各种演出用品,然后把村里的民间艺人组合在一起,初步形成 了一个由70多人参加的表演团体。
路庄民间艺术团以老人为核心,以中、青年妇女为主力。为了使演出能持久不断,他们建立了组织,明确了各自的分工。杨继宣负责全面工作,路统 洲负责编导工作,谢传华负责狮舞、旱船、腰鼓等传统民舞,谢统业负责服装、道具,路传志、谢传敏负责乐器伴奏。这个团体,白天各家炒各家的花生,晚上就集中在一起,在路灯下演练。春夏秋冬,从不间断。
路庄民间艺术是在传统民舞的基础上,大胆创新,结合流传在豫东的快板、琴书、豫剧等艺术形式,形成了以民舞为主体,兼具各种民间艺术的独具特色的综合民间艺术表演团体。
路庄民间艺术团保留了多种传统的民间舞蹈,包括竹马、狮舞、旱船、推小车、背老姜、腰鼓等。在这些传统民间舞蹈的基础上,他们还通过整合,形成了一些新形式舞蹈,如把推小车与背老姜结合在一起,再加以说唱,形成一个幽默小品。再如竹马舞,传统的竹马舞仅6匹马,而他们的竹马舞则是红、白、 黄、黑、花五色相间的10匹马,采用了内外拐、大小拐、马撒欢、摇摆尾等10多种跑法,令人眼花缭乱,大有万马奔腾之势。路庄民间艺术团还大胆创新,在传统的秧歌舞中采用华尔兹舞步,让人看着眼前一亮。路庄民间艺术团的舞蹈,既是对传统舞种的组合和改造,也是对现代舞蹈的“复古改造”。
路庄村民拥有活跃的艺术细胞,能随机进行快板、相声、数来宝等表演,极富农家风味。结合这个特点,路庄民间艺术团在传统民舞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加上了说唱和伴奏,成为舞蹈、说唱、伴奏“三合一”的艺术表演形式。
在这次举办的元宵节大型灯谜会上,路庄民间艺术团不但表演了旱船、竹马、盘鼓等传统舞蹈,还把推小车、背老姜结合在一起,并加上说唱,表演 了一个推小车、背老姜混合节目。很多老年观众表示,推小车(小木车上推一个人,看着腿在车上,其实腿在车下走)、背老姜(又称背老伴,是一个假人背一个真 人,在真人的配合下,假人呈现昂首、弄眉、抽烟、吐烟雾等滑稽的动作)这些节目,几十年没有看见过了。
路庄民间艺术与时代同步
路庄民间艺术还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紧扣时代的脉搏,与时代同步。民国时期,路庄村民曾自编自演了歌舞《老百姓光喝汤不吃馍》,以此揭露地方政府欺诈百姓、百姓生活困难的情景。解放战争时期,路庄村民自编自演了《做军鞋》,表现群众踊跃参军的场面。新中国成立后,路庄村成立了毛泽东思想文 艺宣传队,表演了剧目《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
2003年路庄民间艺术团成立以来,在路统洲的带领下,创作了很多反映新时代农村新气象的歌舞、数来宝、豫剧、琴书及快板书。2006年, 结合新农村建设,路庄民间艺术团编唱了《欢迎新农村建设帮扶队》等歌曲;十七大召开后,路统洲立即创作了《如今农民真快活》、《党的政策好又多》等歌词,用以反映党的惠民政策给村民带来的喜悦心情;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路庄民间艺术团专门排演了《为北京奥运加油》秧歌舞;为感谢党委、政府为村里修路,他们表演了天津快板《感谢为咱修路的好党员》。路庄村民在推出新节目、新唱词时,总是群策群力,充分发挥了集体的艺术创作潜力,推出了一批形式新颖的新节目。
柘城县文化局认为:
路庄民间艺术团需走商业化道路
在发展过程中,路庄村民不自满,不骄傲,不断请专家讲课,积蓄知识。2008年11月,路庄民间艺术团聘请市火神艺术团团长张芸霞,向她学 习军鼓、盘鼓、荷花龙、珍珠龙、剑舞、太极拳的舞法及技法。路庄村民间艺术具有吸纳其他艺术品类的传统优点,这也是他们技艺不断进步的原动力。
据柘城县文化局专业人员调查:路庄村民间艺术符合大众化的欣赏口味,具有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作用。目前,路庄村从 事民间艺术的人员约有100人,具有厚实的群众基础。另外,路庄村民在表演时,尚没有完全做到声情并茂,台词在韵脚和平仄上仍有欠缺,台词的内容还需要加工。总之,路庄民间艺术团缺乏更加专业的人才指导。
柘城县文化局经调查认为,因政府需要,路庄村耕地全被征用,在路庄村发掘传统民间文化资源,实施文化经济战略,已成为路庄村民实现突围的必由之路。在文化发展过程中,路庄民间艺术需要政府支持,向商业性演出的方面发展,走一条以演养团的产业化发展之路。(原标题:路庄民舞:400年传承出新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