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大鼓”名称的由来
2014/8/14 16:50:09 点击数:
【字体:大 中 小】
河洛大鼓在没有正式命名以前,因形成渠道和流派的不同,有各种各样的叫法。如“鼓碰弦”、“大鼓京腔”(也称“大鼓金腔”、“大鼓锦腔”)、“洛阳大鼓”、“钢板书”、“说书”等。随着各个流派的兼容,规范这一曲种的名称就成为发展的必然。
“河洛大鼓”这个名称蕴含有两层意思:一层是直接从字面上理解,“河洛”二字包含的范围从大的方面讲,应该从古都西安到古都开封这一带的沿黄地区;从小的方面讲,则专指河南洛阳一带。“河洛大鼓”可直接理解成河南洛阳一带的大鼓书。这层意思直接明了,在“大鼓”前边放上定语“河洛”表明了这个鼓书体曲种的发源地和流和区域,使人一目了然。
河洛大鼓包含的另一层意思就比较厚重、深遂了。
洛阳是古河洛文化的中心,河洛文化的精髓就是河图、洛书、易经八卦以及半坡文化、仰韶文化、二里头文化等。在“大鼓”的前边冠以“河洛”二字,使这一民间艺术形式名正言顺地归入河洛文化这个博大精深的大家庭中。由此可见,河洛大鼓命名者的颇具匠心。
“河洛大鼓”这个名称究竟由谁最先提起,和河洛大鼓的形成一样,也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不妨罗列出来,以供参考。
第一种说法是:1950年,周恩来总理率团到朝鲜慰问自愿军。偃师第二代名家张天培也有幸随团演出。周总理观看演出后,就问张天培:“你演的叫什么曲种?”张天培想了想才回答:“这是俺河南洛阳的大鼓书。”周总理当时就说:“啊,那就叫河洛大鼓吧。”张天培回来后,在1951年洛阳地区召开的第一次曲艺工作会议上将周总理的这一提议说民了出来,于是在这次会议上正式定名为“河洛大鼓”
第二种说法是:上世纪五十年代,这种“说书”艺术红透洛阳,风靡豫西,有极大的影响力,却没有一个规范、统一的名称。1950年,洛阳市文联李冷文、李振山等与当时的“说书”名家张天培商讨后,初次拟定为“河洛大鼓”,1951年,洛阳举办培训班时,将这一名称正式确定下来。1952年,张天培参加中南戏曲曲艺会演时,“河洛大鼓的名称也得到了中国曲协的认可。
第三种说法是:1952年,河南先派张天培参加在武汉举行的中南戏曲会演,当时的著名诗人、《说说唱唱》的主编王亚平看了张天培的演出后,十分赞赏。问:“这是什么曲艺?”张回答:“鼓碰弦。”又问:“你是哪个地方的?”“河南洛阳。”王亚平说:“那就叫‘河洛大鼓’多好啊。张天培回来后,率先用起了这个名称,以后逐渐用开了。
以上是河洛大鼓名称由来的三种说法,仔细分析一下,除了时间顺序有些差别外,事实上并没有什么矛盾。三种说法互相取长补短,可以并存。这也说明了河洛大鼓的形成是复杂的,其命名也是复杂的。不可能某一个人就能确定一个曲种的名称,必然经过多方建议,反复推敲,才得以有“河洛大鼓”这一个既能体现洛阳地方色彩,又能蕴含河洛文化内涵的名字来。
作者:吕武成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河洛大鼓网(2011-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