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城大铙,又名“落子”、“荷叶吊板”,因伴奏乐器为大铙镲而得名,属徒歌形说唱曲种。清朝光绪年间,大铙在鲁西南一带初具雏形,后流入永城,才得以发展而定型。永城大铙第五代传人王玉玺,十五岁时拜著名大铙艺人卞明坤的二弟子练超为师,对大铙有较深的艺术功底,得到过卞老的亲传,他能编能演,其表演粗犷豪放、声情并茂、底气十足、字正腔圆,后因多种原因弃艺从商。
从商10年,尽管王玉玺很少参加商业演出,但政府组织的公益性活动他必热心参与并全身心地投入。2005年,他表演的《马前泼水》获得河南省第二届民间艺术节金奖;2006年春节期间,他在河南省宝丰县宝丰马街书会上获“宝丰杯”河南省鼓曲唱曲大赛一等奖;今年11月25日,王玉玺被任命名为河南省首批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
艺海无涯苦作舟
上个世纪70年代的豫东大地听书之风尤盛,在街头巷尾民间艺人弹唱的大铙、大鼓、柳琴戏等,使少年时的王玉玺对民俗戏曲由喜爱、神往到痴迷不返。由于年少时家贫,学艺可以养家糊口等客观现实,1980年,高中未毕业的王玉玺便拜大铙艺人卞明坤的二弟子练超为师,成为永城大铙的第五代传人。
等到王玉玺学会了几个完整的段子后,按照行规,他便被师傅“撵”出“家门”。从此,王玉玺就背起口袋走乡串户开始了他的艺术生涯。每到一户,他就给人家唱上一段,对方就会给一个馍或者一碗红薯干,让他借以糊口。
这样过了一年多,王玉玺的大铙也练得差不多了,师傅开始教他传统段子。《马前泼水》、《罗成算卦》、《刘邦斩蛇》等上百个段子他是背得滚瓜烂熟。王玉玺说,他现在想忘也忘不了。后来他又找到评书艺人王良杰学说《三侠剑》、《童林传》等大部书,极大地丰富了大铙说唱的内容。
当时,只要永城周边逢集赶会,王玉玺就会在一块空地上支起架子,左手拿起大铙,右手打起简板说唱起来。这时戏迷们就会围上里三层外三层。由于大铙唱腔特点粗犷豪放、生活气息浓厚,大都用农民群众的口头语言说唱,听起来亲切感人,每唱完一段,戏迷都会撂下几个零钱。王玉玺说,当时挣来的钱勉强能对付艰难的岁月。
王玉玺说,当时在农村演出,一晚上风寒霜冻才挣3元钱,后来慢慢涨到5元、10元,但戏迷们的热情又让他不停地说唱下去。他记得每到吃派饭的时间,那家的门口就会围上很多人等着他,并不断地催促他“快点吃”,他爱人就是他忠实的戏迷。
王玉玺的爱人是安徽萧县某小学的教师,他在她村上说了一个多月的书,她一场不落地听得如痴如醉。从喜欢听大铙到喜欢上大铙艺人,王玉玺说,是大铙成就了他美满的婚姻。
经商难忘大铙情
上个世纪90年代,随着人们文化娱乐方式的多层次化和多样化,群众对喜爱的民间文艺不再像过去那样痴迷,民间艺人的需求市场不断缩小,由此摆在王玉玺面前的是一家人的生计问题。
当时我们无法想象,商业大舞台和戏曲小舞台是怎样纠缠、影响了王玉玺的一生。在这两个舞台上,演绎着两种人生,或者说在王玉玺的面前展现了两条人生道路:为着生存,为着物质层面的需要,为着不辜负父辈和乡人的期望,走那条体面、富足、光宗耀祖的商路;但是,为着精神层面的需求,为着与生俱来的对艺术的痴迷,他应该走师傅们所走的艺人之路。
最后,他选择了淡出舞台下海经商。“除了会说唱,其他什么都不会”的他,能在波涛汹涌的商海取得成功吗?“不管你是从艺还是经商,首先是要做人,而做人最重要的就是讲诚信。”年轻时的王玉玺曾经走南闯北,并在自己平凡脱俗的艺术生涯中学会了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从艺经商,艰苦的磨砺,练就了他刚毅、顽强、锐意进取的品格。
白手起家,王玉玺靠诚信开起了超市。几经风雨十余载,从经营小超市到现在的规模批发,从昔日的“大铙一杆枪”到现在的“王老板”,王玉玺在商海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说是弃艺从商,其实王玉玺只是不再靠技艺谋生,身为永城市曲协副主席的他说,只要社会需要,他会尽量抽时间参加公益演出。他创作演出的《和谐大民调》、《猪八戒适合当官》等10多篇富有乡土气息的大铙演唱段子,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很受群众欢迎。这是他多年积聚的艺术情结。
传承艺术为己任
两年前,王玉玺个人出资到开封购买了16个大铙,并亲手做了40多副简板,就是为了能教学生,让大铙这一民间艺术传承下去。但两年过去了,除了送人的几个,其余的大铙和简板还在家里放着。说起原因,王玉玺分析说,现在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挣钱了,没有人愿意学这个,一来学大铙要花费很多时间才能学出个样来,二来学成以后又不能用于维持生计,谁还愿意学?
为让大铙艺术发扬光大,他琢磨着有两条路可走:一是让戏校的学生来学,他可以亲自教授。但摆在眼前的现实是,他没有足够的时间来专业指导,再者学生们学习所需的工具和专业老师的费用从哪儿出?二是他免费收徒,食宿全管,外发工资,或许可以收到几个徒弟。这听着像是在说不现实的笑话,但话中的辛酸让我们真的笑不出来。
王玉玺说,永城大铙作为河南省的稀有剧种,如果在他手里失传,他会很内疚,但呈现在他面前的现实又让他很无奈。
从河南省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命名大会上归来后,王玉玺又看到了民间文化灿烂光辉的前景。他说他一定想办法让永城大铙传承下去,决不让这一民间艺术在他手里失传。
采访结束后,我们感到王玉玺有一颗抢救发掘和振兴民间艺术的雄心。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闪烁着的“大铙之光”会褶褶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