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县文化特色产品简介之范县戏曲瑰宝“四平调”
2014/8/11 11:24:31 点击数:
【字体:大 中 小】
规模:05年 8月25日,成立四平调艺术学校,其中管理人员4人,专业技术人员35人,工勤人员6人,学生百余名。
特色:其唱词多为十字,或十字句式,常用调为A调或B调,唱腔旋律多为宫调式,结构规律为“四句一合”。旋律简练、易学,男女老幼都能听懂,并且很容易就能学会,最朴实最简洁的东西,往往最有生命力。
人数:现有演员34人
社会影响及地位:四平调是流行于河南、山东、安徽、江苏四省广大接壤地区的一个年轻地方戏曲剧种,五十年前,她由江苏的丰县、沛县、安徽的肖县、砀山(曾属江苏管辖)一带的苏北花鼓(称砀山花鼓)演变而成。我国的花鼓戏种类繁多,苏北的花鼓也是和全国其他各地的花鼓一样,原是一种民间歌舞。据有关资料记载,花鼓已有二百年左右的历史。至于苏北花鼓产生的具体年代,虽无史籍于考,但做为花鼓的支脉之一,当属此范围。
1956年河南省首届戏曲观摩汇演中商丘市四平调剧团邹爱琴同志主演的《陈三两爬堂》、1959年范县四平调剧团李秀英主演的《枫落池》、1965年河南省现代戏调演时“刘效会、王汉亭、董君瑞”主演的《扒瓜园》以她(他)纯净浑厚的音乐,质朴纯美和娓娓动听的唱腔、字真意切,顿挫分明的演唱技巧,博得了省内外戏曲工作者和观众的赞赏,扩大了这一新剧种在全国的影响。
四平调这一年轻剧种,在老文艺工作者和艺人们的共同努力下,使其唱腔音乐逐步丰富、完善、表演技艺和舞台美术等日趋提高。同时也自行加工整理了一批传统戏,如《梅香》、《三告李彦明》、《回龙传》、《绿牡丹》、《珍珠衫》、《小包公》等一百多个剧目,还创作了《扒瓜园》《体己钱》、《送货路上》、《谢媒人》、《生日泪》、《母亲》、《家庭风波》、等现代题材剧目。原来仅在豫鲁、苏皖边界地区的农村和小城镇演出的,现已发展到河南、山东、安徽、江苏、山西、陕西、河北等省的大、中城市演出,并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1959年前后范县四平调剧团所演的剧目《枫落地》、《梅香》、《盘夫索夫》、《站柜台》均被山东省视为优秀剧目,并被省电台录音播放。1965年范县四平调剧团在河南省现代戏调演中,自编剧目《扒瓜园》被评为优秀剧目,后参加中南局调演在全国引起轰动,该剧目唱红了大黄河两岸,唱红了中原大地。1983年元月,在河南青年演员会演中,范县四平调小戏曲《杨八姐盗刀》选场获集体奖。2001年,范县四平调剧团参加河南省农村题材戏曲大赛的小戏曲《生日泪》获创作二等奖,表演一等奖。2003年,范县四平调小戏《母亲》参加河南省第八届戏曲、曲艺、小品大赛获金奖。该剧目又被评为2004年河南省“群星奖”。在06年的比赛中,范县四平调小戏曲《母亲》获中国博兴小戏艺术节“推荐剧目奖”、小戏《杨三九还羊》获河南省第九届小戏大赛一等奖。2006年6月,范县四平调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范县网(2007-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