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商丘市四平调剧团演出传统节目《小包公》。
2月28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著名四平调表演艺术家拜金荣因病逝世。大师的仙逝,让人们再一次注意到了四平调这个全国稀有戏曲剧种。商丘市四平调剧团自上世纪50年代成立以来,创造了多次繁荣,赢得了很多荣誉,也唱响了豫鲁苏皖一带,并获得了“天下第一团”的美誉。但记者通过采访了解到,目前商丘市四平调剧团的处境很尴尬:演员奇缺,乐队无人,无法演出整场剧目;演员面临断档,传承乏人。当前,商丘正在强力打造文化名市,希望四平调剧团的处境能引起有关领导和部门的重视,为他们创造更加宽松的生存、发展环境。
起起落落夹缝谋生
四平调以善唱著称,又极富民间风味,其声腔圆润,悦耳动听,深受广大群众喜欢。它吸收了评、越、吕等剧种的部分唱腔,通过各类形式的丰富表演,形成了节奏朴实、曲调优美、抒情缠绵、四平八稳的独特风格。由于四平调唱腔独特,形式灵活,受到广大群众的好评,尤其在农村很受欢迎,因而它一出现便在豫鲁苏皖地区迅速走红唱响。
商丘市四平调剧团的前身是芒砀昆仑剧团、芒砀大众剧团,于1950年被政府收编,改名为商丘市人民剧团。1945年到1955年是四平调艰苦创业的时期。当时,剧团里30多人携家带口,一个地方一个地方地跑。剧团每到一处,先遭白眼,后才有掌声。直到1956年,邹爱琴主演的《陈三两爬堂》在河南省首届戏曲观摩会演中一举夺魁,使四平调的影响力迅速扩大,掀起了“女学邹爱琴,男学王汉臣”的热潮。四平调的第二代传人拜金荣是1950年加入四平调剧团的,因成功演出“小包公”而红遍大江南北,四平调剧种也为之声名大振、声名远播。继山东成武、金乡之后,河南范县、长垣,安徽砀山,江苏丰县、沛县,山东曹县等地纷纷成立四平调剧团。
但随着“文革”开始,人员调离下放,艺人横遭批斗,甚至被打入“牛棚”,演出被禁止。四平调和其他剧种一样陷入低谷。
到了上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文艺事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这时候,商丘市四平调剧团重建。在加快剧目建设的同时,加大音乐改革发展之力度。豫鲁苏皖四省八团代表,集中于商丘召开四平调音乐座谈会,统一规范了唱腔板式名称,制定了音乐发展主攻方向,成立了苏鲁豫皖四平调音乐学会,收集整理了大量音响资料和文字资料,将增强剧种音乐表现力、加速发展四平调的工作推向一个新高潮。以《小包公》为代表剧目的演出,轰动了大江以北广大区域,乃至京都。那时候的《小包公》就像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流行,大人小孩都能哼上两句,一时成为四平调剧团的“拳头产品”,唱响豫鲁苏皖。
“天下第一团”再放异彩
上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传媒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戏曲作为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渐渐被人们淡忘,观众群体越来越少,在这种形势下,四平调逐渐步入低谷,周边省县四平调剧团相继消亡。商丘市四平调剧团由于队伍因“十年动乱”而形成断层,演员结构迅速老化,人员得不到充实,除退休职工外,仅有10余名演职人员,而且设备破旧,无法更新,难以坚持正常演出,加之现代媒体的快速发展,文艺形式更趋多样化,以及经济大潮的冲击,使剧团经济日陷严重困境。
2000年春,四平调第二代传人拜金荣随河南梨园春剧团赴京演出,受到中宣部原部长丁关根的亲切接见,并获得了“天下第一团”的美誉。这既是一种荣誉,但也说明一种处境,一种面临消亡的处境。
商丘市四平调剧团也得到河南省文化厅、商丘市以及梁园区有关部门的重视。为了不让这一稀有剧种消失,2002年以来,在拜金荣和付梅等演员的努力下,四平调剧团逐渐恢复排练。2003年11月,剧团在人员不够、没有资金投入、舞美灯光设备十分简陋的条件下,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就把《哑女告状》搬上了舞台,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
2004年1月8日,四平调剧团在商丘宋城影剧院汇报演出了大型古装剧《哑女告状》,这是他们20年来第一场恢复演出。9日,四平调剧团举行了复出挂牌仪式。同年,《哑女告状》在全省首届稀有戏剧曲艺汇演中荣获“金鼎奖”演出金奖,付梅、李力、代玉婷3位演员荣获个人表演金奖。商丘市四平调剧团克服重重困难,坚持用自己独有的艺术形式为人民服务,赢得了社会各界的支持和赞誉,并作为稀有的戏曲剧种,被纳入首批河南省民间民族文化保护工程实施项目。以付梅为代表的第三代商丘四平调优秀青年演员在全国和全省的戏曲大赛中频频得奖。在一次河南省青年戏曲演员大赛中,付梅夺得银奖;在全国国花杯大赛中,夺得金奖;在河南省少数剧种会演中,一举夺了5个金奖、1个银奖。四平调以其独特的魅力在海峡内外重放异彩。但不久,由于多种原因,四平调再次陷入发展的低迷期。
处境尴尬的四平调
2006年6月,四平调被确定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邹爱琴、拜金荣被确定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
昨日,梁园区文化局分管四平调剧团的副局长乔迎雪告诉记者,目前,商丘市四平调剧团面临一个很好的政策发展环境,国家为抢救四平调的传统剧目拨给了一定的资金,基本上不再为排戏的经费发愁。2011年,国家再次拨给30万元,资助剧团重排四平调经典剧目,他们准备重排传统经典剧目《梅香》。
但剧团当前最重要的问题是缺演员、乐队。乔迎雪说,剧团是文化局下属的差供事业单位,只有22人的编制,在享受着财政70%的工资。而在这22个人中,有7名女演员,4名男演员,其中还只有一名男演员可以登台唱戏。而剧团基本没有乐队,一个高胡兼主弦至今没有编制,每月只有400多元的工资。而要演出一场大型的古装戏,至少需要40多人,人员奇缺。每次有大型的演出,他们就要把已经退休的老演员请回来,然后再从其他剧团请些唱过四平调的演员,然后再请乐队。否则,根本无法演出。
2月11日,剧团在梁园区刘口乡南会馆村演出5天,很受观众的欢迎。但群众不知道的是,为了节约开支,他们自带被褥,晚上打地铺,自带厨师做饭吃。剧团的人员大都是身兼数职,演员也是演出多个角色。刚才还演着宫女呢,下了台就要换妆上场站班。几个主要演员要客串多个相似的角色,有的还带病上场。拜金荣的亲传弟子拜小荣说,看到观众那么喜爱,他们演出也就更有劲了,累点、苦点也值了。
“缺少演员和乐队已经严重制约了四平调剧团的发展,甚至危及到了剧团的生存。”乔迎雪心情沉重地对记者说:“作为一个国家非物质遗产项目,而且是目前全国仅存的四平调剧团,如果在我们这一代失传了,我们将是罪人啊!”
乔迎雪告诉记者,为了求生存和发展,他们成立了四平调理论研究会,挖掘整理四平调的资料,并积极申报非物质遗产的传承人。同时,他们正在为剧团申请编制,希望能招来一批演员,并留住他们。“没有演员,也就没有剧团,四平调何谈传承和发展呢?”
剧团也在和商丘市戏校联系,希望能在学生中培养一批四平调小演员,既是为剧团引进新生力量,也是为传承四平调作好演员储备。
当前,商丘正在强力打造文化名市,而保护、传承好具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金字招牌的四平调将是打造文化名市的一个重要内容。记者也希望剧团的处境能引起有关部门领导的重视,为剧团的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使这个深受群众喜爱的剧种能青春永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