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传统文艺 >> 浏览相关信息

南阳老人花15年复制成“蛤蟆嗡” 却找不到演奏高手

2014/7/31 11:24:50 点击数: 【字体:

    今报南阳讯 你知道“蛤蟆嗡”这种乐器吗?如果你知道并见过它,会演奏吗?南阳61岁的退休工人葛三仲凭着儿时的印象,花费15年时间,复制出了失传已久的乐器蛤蟆嗡,想在民间寻找会演奏这种乐器的人。
 
    50年前,集市多见蛤蟆嗡
 
    葛三仲住在南阳市中心市场一个小区内,老人退休后加入了南阳古乐团,成为低音部乐手。古乐团除在南阳府衙为游客排练演奏民族音乐外,还经常从事原生态音乐的挖掘整理工作。
 
    昨天,记者在他的家中见到了蛤蟆嗡的样子:分不清是几角形的共鸣箱比篮球还大,底板上有一双大大的“眼睛”,整体像一只腆着肚子的蛤蟆,装上琴杆和琴弦后,能拉出优美的曲子。
 
    葛三仲介绍,他的祖籍在邓州市刘集乡,祖父葛根兴曾是有名的民间艺人,善弹三弦和拉蛤蟆嗡。受祖父的影响,葛三仲熟于二胡、琵琶、古筝、小提琴和扬琴,还会制作小提琴、古筝、古琴等多种民乐乐器。
 
    “小时候,只要我爷爷一拉蛤蟆嗡,他身边就坐满了来听曲的人。我12岁时,爷爷去世,陪葬品是3把三弦和1把蛤蟆嗡。那是我最后一次看到蛤蟆嗡的模样,也是我把它放进了祖父坟中。”葛三仲说。
 
    据一些老艺人介绍,蛤蟆嗡属于南阳原生态的弦琴乐器,因共鸣箱形似蛤蟆而得名。50多年前,南阳好多地方的集市上都能买到蛤蟆嗡,好多孩子把蛤蟆嗡的琴弦和琴杆摘除,在共鸣箱底板的小孔上穿一根马尾,马尾另一端拴在滴有松香的小棍上,随便在空中旋转,便能发出类似蛤蟆的声音。以前,蛤蟆嗡多被用于剧团伴奏,新中国成立后渐渐失传。
 
    凭记忆,15年复制成蛤蟆嗡
 
    葛三仲复制蛤蟆嗡的念头产生于15年前。
 
    1992年春,葛三仲到北京出差,有幸观看了国内一家著名民族乐团的演出。他注意到,乐队中因为没有低音部乐器,竟出现了一把由大提琴改制的吉他。对民乐极其热爱的葛三仲觉得,在民乐中出现西洋乐器,是件很尴尬的事。他想到了祖父拉过的蛤蟆嗡。
 
    随后,葛三仲用7年时间在民间进行资料搜集,用8年时间复制成了蛤蟆嗡。他根据老艺人们对其构造和音色的描述,反复试制、演奏。
 
    去年9月,葛三仲的蛤蟆嗡终于制成,一些略懂蛤蟆嗡的人听了都说“有那个味儿”。接着,他带到古乐团进行演奏,仅拉了一次,指挥立即撤掉了原有的替代品大提琴。
 
    觅知音,寻找演奏高手
 
    “蛤蟆嗡依靠双膜共振来发音,发出的声音是复合音,二胡等乐器是依靠一个膜的振荡来引起共鸣的,这是蛤蟆嗡最大的特点。”葛三仲介绍,民族乐器中低音部是个弱项,许多乐团都是用大提琴来替代,而蛤蟆嗡的音色介于大提琴和马头琴之间,完全可以胜任低音演奏的任务。
 
    一位民乐专家听了葛三仲的演奏后称,蛤蟆嗡能发出高音、中音、次中音和低音,特别是蛤蟆嗡所发出的低音音色丰满,既有大提琴低音的厚重韵味,又有马头琴粗犷深沉之韵,令人回味无穷。蛤蟆嗡可以弥补民族弦乐器中少有低音部的遗憾。
 
    昨天下午,葛三仲以一曲《草原之夜》展示了蛤蟆嗡,乐声响过,同行的一位记者称“听出了腾格尔的味道”。
 
    葛三仲介绍,蛤蟆嗡最初是由南阳的地方乐器改制而成,曾在南阳的淅川、邓州和湖北的老河口等地流传。去年,他5次到邓州去寻访民间艺人,希望能侥幸找到一把蛤蟆嗡,结果都失望而归。
 
    葛三仲的另一个心愿是找到一个拉蛤蟆嗡的高手。葛三仲说,小时候听祖父拉蛤蟆嗡常使用“颤弓”技法,能拉出“嘟喔”的声音,但这种技法可能已经失传。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东方今报(2007-04-30)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