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把奇特的琴叫做大胡,世界上只有两把
进入大相国寺后,源悟的生活中就只剩一件事——把“筹”练好,传下去
大相国寺梵乐吸收了宫廷、佛教、民间音乐及流行音乐,有“谐妙入神”的赞誉
有乐僧说,中原地区红白喜事上演奏的乐曲,就是从它演化来的
它在外地演出场场爆满,在本土却不受欢迎,没机会在河南艺术中心演出
为拯救梵乐,乐僧决定走进社区、校园,让更多河南人了解、接受它
传承了一千多年的大相国寺梵乐,因历史原因曾一度消失半个多世纪,10年前它重新恢复。
这个曾经名满天下的皇家佛乐团在厦门、深圳、澳门等地惊艳亮相,却在河南鲜有登台机会,遇到“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尴尬。
传寺乐器和它的传人
6月6日11时许,一天的排练结束了,大相国寺佛乐团的乐僧们却意犹未尽,又回到“教室”奏了一曲《抱钟台》。
“教室”在开封大相国寺西南角,乐僧们身着袈裟端坐台上,编钟、木鱼、磐、古筝……喜庆轻盈的佛乐缓缓流出,让人心静。
几位游客闻声进来,静静聆听。
源悟是位比较特殊的乐僧,他拿的乐器是“筹”,像笛又像箫,发出的声音却与笛、箫大不一样。
这曾是佛乐里的主要乐器,现在只有大相国寺才有,是大相国寺的传寺乐器。
2008年,大相国寺梵乐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隆江法师被评为传承人。老法师一度是全国唯一的筹乐老人,如今,他把技法传给了源悟。
记者采访时,86岁的隆江法师因病不能相见。源悟说,2003年他进入大相国寺后,生活中就只剩一件事——把“筹”练好,一代代传下去。
梵乐手抄秘谱回归
大相国寺佛乐团里有25位乐僧,他们有的是僧人,有的受过沙弥戒。
和梵乐的神秘不同,乐僧们的生活和普通僧人没太大区别。
但在乐僧们看来,他们的使命更大。“要把先人留给我们的遗产传播出去,让更多人重视。再不重视,真会消亡了。”
这种“危机感”源自大相国寺梵乐悲壮的历史。自北齐年间大相国寺建寺,佛乐就在此出现。唐宋时期,大相国寺梵乐达到顶峰,成为皇家佛乐。
1927年,大相国寺因历史缘由佛毁僧散,《大相国寺梵乐手抄秘谱》散失。
2002年,大相国寺佛乐团恢复。“秘谱原有6本,后来一位河南信众找回4本,捐给寺里。2007年,最后2本在北京追回。”
“难度最大的还是乐谱翻译。”乐僧说,《大相国寺梵乐手抄秘谱》都是古老的工尺谱,需要翻译成简谱,可佛乐专家少之又少,“谱子只是骨架,还要往里填充血肉。不仅要求对佛乐有了解,还要有很深厚的配器知识。”
传承和大众接受不冲突
大相国寺梵乐吸收了宫廷、佛教、民间音乐及流行音乐,素有“歌声绕梁,丝管嘹亮,谐妙入神”的赞誉。这也是它有别于其他寺院佛乐的根本之处。
乐僧说,因为乐团队伍庞大,形成了以大相国寺为中心的“中州佛教音乐体系”。“中原地区红白喜事上演奏的乐曲,就是从大相国寺梵乐里演化来的。”
但在如今的梵乐复原过程中,大相国寺梵乐也在寻找历史文化传承和方便大众接受的结合点。“如何把以前的东西用现在的思想推广出去,这很困难。”
“事实上,文化传承和方便大众接受并不冲突。”乐僧说,大相国寺梵乐有很大的包容性,有些原汁原味,可供业内专家做学术研究;有些是信众最爱听的,穿插了佛教唱唁;还有些具备流行音乐元素,受到音乐爱好者欢迎。
墙内开花墙外香
“佛乐团的乐僧们,几乎个个都出过国。大相国寺梵乐在外地很受欢迎,表演场场爆满,比如厦门、深圳、澳门……但回到本地,连河南艺术中心都没有去过。”乐僧们描述大相国寺梵乐的现状时称,“墙内开花墙外香。”
“在南方演出,中途听众没一个退场的,但在我们这儿,我不敢保证。”乐僧们认为,虽然河南不乏名山宝刹,但对佛乐的认识还相对滞后。
外地人不能拯救大相国寺梵乐,回来后,乐团面对的还是中原大地和习惯了戏曲、通俗音乐的观众。
乐僧认为,大相国寺梵乐要想像大相国寺那样香火旺盛,必须主动、创新。“我们要走进社区、校园,这在以前不可想象,大相国寺梵乐曾经只有皇亲贵族才能听到。现在我们主动走出去,即便有人不信佛,但听到大相国寺梵乐,也会对佛教产生敬畏之心。”
现在,大相国寺梵乐每年会出一张光碟,只在寺里销售。大相国寺还上报了“大相国寺梵乐”的注册商标,正在审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