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传统文艺 >> 浏览相关信息

豫剧豫西调早年男旦

2014/7/25 14:49:18 点击数: 【字体:

    豫剧豫西调早年的男旦演员不少,其中名声最大的当属燕长庚(亦名燕小庚)、翟彦生(亦名翟彦身)及慕水旺了。
 
    燕长庚(1895——1981)原籍河南密县超化赵家圪台人。幼年丧父,后随母迁至密县平陌乡。11岁入河南登封界头韩老五科班学戏,工青衣,期间受到过著名戏曲教育家杨庆华(1871——?)的调教。出科后在洛阳崭露头角,于1919年跟班去开封为省长母亲贺寿演出,后于1925年又到开封在国民舞台演出,因其唱腔出众,做派规范,轰动了省城而一举成名。随后相继在登封通俗班、巩县通津班、密县小二班、太乙新班、蔡仙班及西安香玉剧社等搭班演出。他擅演悲剧,真假嗓结合自然得体,并善于运用鼻音,唱腔优美动听,所以有“豫西梅兰芳”的美誉。当年豫西调的许多名旦都曾直接或间接地得到他的传授,所以也有人称他是“豫西旦角的总师傅”。豫剧大师马金凤,早年在开封拜师管玉田、马双枝、司凤英学习祥符调,1939年又辗转来到密县太乙新班,向燕长庚、翟彦生学习了豫西调。
 
    他的代表剧目有《刘全进瓜》、《卖苗郎》、《抱琵琶》、《老征东》、《桃花庵》等戏。1956年参加河南省首届戏曲观摩会演,曾和著名老艺人周海水示范演出了《清风亭》。
 
    燕长庚早年学戏期间,在重点学习梆子的同时,还对罗戏、黄戏也很熟悉,这对他的豫剧表演大有裨益。对他的戏曲艺术特点,洛阳市戏剧家盛长柱先生作了极高评价:“他的唱腔高雅大方,四声运用准确,韵辙纯熟。当时梆子戏的调高约为: 1=A,1=C,音域在5——i之间。一般旦角的唱腔,中音区以上都使用假嗓,低音落腔时,出现真声粗腔。而燕长庚的嗓音条件很好,真声清脆,真假声结合流畅自然,上下贯通,无粗细突兀之瑕。他的音色圆润而又饱满,吐词清晰真切。他的表演细腻大方,能够恰当地运用神情动作来表现人物。”早年马金凤大师跟他学习《老征东》(后改为《穆桂英挂帅》)时,由燕长庚教授的“听她言来我心如焚”那段脍炙人口的豫西调唱腔,或许能体现燕长庚当年的风采。
 
    燕长庚台上风光无限,台下却为人随和,从不摆名家架子,豫西调许多旦角演员都受过他的教益,在观众中有口皆碑。
 
    另一位著名男旦翟彦生(1891——1956),偃师县人。祖居洛阳,出生于洛阳老城区翟家(择佳)胡同的一个富户人家。七、八岁时父母先后病故,姐弟两人,组排老七,十岁便投靠高崖窝班坐科学戏,工花旦。由于他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十七岁便登台担当主演,展露出非凡的艺术才华。家族视其为“下九流”,有辱家门,败坏门庭,将他逐出,不承认为翟门之后,遂迁至偃师县省庄,开始步入梨园自谋出路。
 
    他天赋佳喉,嗓音甜润清脆,表演洒脱逼真,先后在《洛阳桥》中饰演耶律含嫣,《香囊记》中饰演周凤莲,《玉虎坠》中饰演娟娟,《凤仪亭》中饰演貂蝉,用一条男性的嗓音与身材,塑造了众多鲜活的少女形象。他优美的唱腔,精湛的演技,为众多戏迷所倾倒。1926年他在开封国民舞台演出,他在《洛阳桥》中表演“甩大辫”可谓一绝,足走燕尾,双肩平稳,裙不摆缝,行走如云,被开封戏迷誉为“水上漂”。
 
    上世纪三十年代,他在豫西及黄河以北的温县、孟县、沁阳等地演出是当然的“头牌”演员,场场爆满。每到精彩之处,台下观众便投掷银元,抛彩鸣炮,为他的演出极力喝彩。当时流行一句俗谚:“听见彦生喊,吃饭扔了碗。”可见戏迷对他的喜爱。                 抗战前后,他还在汉中、宝鸡、西安等地与常香玉同台演出《西厢记》(饰崔夫人)、《大祭桩》(饰黄桂英的婆母)。当时的青年演员崔兰田、马金凤、毛兰花、马元凤、车兰玉等常求教于他。                       建国后,他在偃师城关戏院担当主演,后返回洛阳市加入慕水旺创建的“景艺剧社”。1952年带着儿子(翟自然,板胡琴师)、女儿(翟爱云,著名花旦,1928——2002)及女婿(刘西歧,须生)加盟孟津老城“新艺剧团”(孟津县豫剧团前身)。暮年他双鬓白发,满脸皱纹,但经过一番精心的化妆后,以耶律含嫣的形象亮相舞台,少女的风姿依然犹存,表演不减当年,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前面介绍了一位工青衣,一位工花旦,两位艺术风格有较大差异的男旦著名演员,下面提到的慕水旺是一位集演员、领班兼导演于一身的戏曲家。
 
    慕水旺(1918——1990年)河南密县王村人。他本姓胡,五岁时过继给慕姓亲戚为子,遂改姓慕。八岁在登封大金店学戏,工青衣、花旦,依靠他的戏曲天赋,18岁就当上了班主,后搭巩县五省会班、密县太乙班,在洛阳周边县镇演出,曾与豫剧名家王同秀、韩小丹、马金凤同台演出。先后在《阴阳河担水》、《拂手橘》、《虹桥关》、《玉虎坠》、《小双鱼过河》中担当主角,在《洪月娥背刀》中以武旦行当扮演了洪月娥,刀出手十分干净利落。他1947年秋带领密县“大乙班”到洛阳,改名成立了“景艺剧社”,自任社长。主要演员有杨素真、杨美蓉、杨凤仙、杨桂英、杨爱玲等杨家班底及翟彦生、翟爱云父女、刘九来、李门搭、贾秋花等人,常演剧目有《玉虎坠》、《洛阳桥》、《刀劈杨凡》、《姚刚征南》等戏。因其阵容强大、行当齐全、演出精良,而大受欢迎。1949年洛阳解放后更名为“五月剧社”,同年8月与汤兰香、赵锡铭夫妇带领的戏班子(冠英剧团)合并,使演出阵容更加强大,为配合政治宣传,上演了《白毛女》、《王贵与李香香》等时装戏,引起了强烈社会反响。1951年王二顺、马元凤夫妇又正式加入“五月剧社”,使演出阵容空前强大,1953年被河南省定为重点剧团,“五月剧社”再次更名为“五月剧团”。此后几年阎立品、徐凤云也相继来洛加入剧团,于1956年正式被编为洛阳市豫剧二团。
 
    慕水旺在坐科学戏时就十分刻苦,花旦的“莲花步”要求台步又碎小而且快,双手摆动不能过肘,他为了练好这种步法,常常在头上放一碗水,咯吱窝里夹住两个鸡蛋,手里掂着两条小手绢,一跑起来就练半天。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练就了一身绝活,在《洛阳桥》、《阴阳河担水》这些花旦戏中,轻盈的台步,优美的唱腔,细腻的做派,赢得了观众的一致喝彩,也得到了“水上漂”的雅号。慕水旺不仅戏唱得好,而且具有组织才干,从“景艺剧社”到豫剧二团,他先后担任班主、社长、团长等职务。并能作导演,他先后执导了《陈三两》、《情探》、《小二黑结婚》、《鱼腹山》等数十部戏。在1956年河南省首届戏曲汇演上,他和许欣共同执导《张飞滚鼓》(王二顺主演,获得演员一等奖)而获得了导演二等奖。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中国戏剧网(2014-06-16)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