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传统文艺 >> 浏览相关信息

刘宗琴-痴迷坠子七十载

2014/7/23 9:17:24 点击数: 【字体:

刘宗琴-痴迷坠子七十载
 
    一个春日的午后,记者走进河南坠子表演艺术家刘宗琴的家。明媚的春光洒在阳台的花花草草上,整洁的房间显得格外亮堂、温馨。
  
    得过两次脑血栓,80岁的刘宗琴行动有些迟缓,近年已不常出门了。自言“记忆力减退,很多事想不起来”的她,说起痴迷一生的河南坠子,却依然如数家珍。话语间,老人的眉目一点点生动起来,依稀可见当年“豪放粗犷、潇洒从容”的舞台风采……
  
    “艺术没捷径”
  
    1928年,刘宗琴出生在登封大冶镇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8岁就给人当了童养媳。为糊口,她12岁便拜民间艺人刘魁为师。从此,迷上这门艺术的她这一生再也没有和河南坠子分开过……
  
    刘宗琴天资聪慧,再加上勤奋刻苦,14岁便出师独闯江湖,在西安、宝鸡等地站棚卖唱,初露头角。1946年,18岁的她重返故乡河南,多年来上山下乡,足迹遍布全省各地。
  
    刘宗琴常对学生说:“艺术没有止境,也没有捷径。对于每一部书,我们只有说到老、改到老,才能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她的拿手好戏《杨家将》,她说了40年,也改了40年。《砸御匾》是其中备受好评的精品段子,说到谢金吾砸了杨家的匾,被杨排风痛打一顿要去告状时,有一段十二句的唱十六句的词,刘宗琴将“中路坠子”、“乔派坠子”“河洛大鼓”三种不同风格的唱腔巧妙融合在一起,把谢金吾恼、羞、烦、躁、刁、恶、毒的复杂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刘宗琴在郑州的“曲坛圣地”老坟岗搭棚演唱多年,名动一时。关于当年的盛况,至今仍流传着一个传说:有一次刘宗琴到密县演出,一位姓丁的老汉在拥挤中跌进山沟摔断了腿,村民们要把他往医院送,可他非要“先听刘宗琴说书”,结果竟真坚持到书场散了才去医院。
  
    “坠子的市场在农村”
  
    河南坠子曾经盛极一时,不仅受到河南百姓的喜爱,还相继传入上海、西安、香港等地,成为我国流传最广的曲艺形式之一。尤其是解放后,涌现出了一大批名家名作,像王树德的《黄道翻身桥》、刘宗琴的《李逵夺鱼》、赵铮的《摘棉花》和《双枪老太婆》、宋爱华的《双赶车》等。但是自从20世纪末期以来,河南坠子的生存发展遇到了很大困难,艺人锐减,演出很少,急需扶持与保护。
  
    刘宗琴感慨地说:“作为一种从民间发展起来的艺术,我认为河南坠子的主阵地还是在农村。如今城市里的娱乐方式越来越多,而农民朋友多年来一直非常喜欢坠子这种说唱形式,另外庙会等场所也很适合坠子的演出,所以演员应该经常到基层去。”
  
    由于身体原因,刘宗琴已经多年没有站在心爱的舞台上了。能把自己的艺术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是她最大的心愿。刘宗琴目前还带着两个学生,她常常心存遗憾:“我已经唱不成了,唱不成就不能示范,所以教学生只能靠‘指手画脚’。好在现在学习既有本子又有碟子,不像我们那时候只能靠口传心授。我愿意教一天尽一天的心,更希望他们以后比我强。”
  
    对于河南坠子的将来,刘宗琴充满信心:“现在形势这么好,条件这么好,只要大家共同努力,我相信坠子一定能发展起来。”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河南日报(2008-04-25)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