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传统文艺 >> 浏览相关信息

罗山皮影 我舞影寥落

2014/7/15 17:14:13 点击数: 【字体:

罗山皮影 我舞影寥落
 
    皮影是流传广泛并独具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它综合了戏剧、音乐、美术,集文人写作、艺人刻绘与民间演唱为一体,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扯一块白布便是舞台,尺  

    把长的小人在幕后表演”说的是皮影戏;“一口叙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说的也是皮影戏。 
 
    罗山皮影始于明代,据1982年版的《罗山县志》记载,罗山皮影源自河北滦州,从明嘉靖年间(公元1552年至1566年)开始在信阳市的罗山县繁衍生长,距今已有四百五十多年的历史了。经过多少代皮影艺人的加工、提高,罗山县皮影艺术已经成熟,影人制作美轮美奂,栩栩如生。生、旦、净、丑行当齐全,音乐旋律流畅,唱词、道白雅俗共赏,乐队简约合理的戏剧艺术,成为中国戏剧园中的一支奇葩。 
 
    罗山皮影的影人是牛皮制成的,有别于北方皮影。其演出班社俗称“一担箱”,一般由8个人组成,全箱(道具)为120套剪影,一块长6尺、宽3尺的白布作影幕,每个影人有三根竹竿支撑。表演时,乐手在幕后既伴奏又配音还要伴唱。伴奏乐器主要是胡琴、唢呐、锣鼓,最有特点的是它的唱腔,不局限于某种戏曲音乐,而且还有豫南的山歌、民歌、灯歌等多种形式,因此唱腔选择相当宽泛,也使得它更贴近群众。 
 
    儿时的罗山皮影印象 
 
    我的老家就在罗山农村,我是目睹过罗山皮影戏的。 
 
    那时候,村子里谁家有喜事,就要请来一台皮影戏,戏台就搭在自家门口,请来亲朋好友,大家欢聚一堂,看皮影戏,祈求来年事事如意。 
 
    少年时候的我是看不懂皮影戏的。但每逢村子里唱皮影戏的时候,我总是跑到最前头,看白色的影幕上,那些小小的皮影在舞动。有时候我会跑到后台,发现皮影的舞动完全是靠艺人的双手在操作,皮影随着他们的动作,演变着不同的表情与姿态。 
 
    如今,我把这些记忆告诉给罗山县文化局副局长方纯华的时候,他告诉我,罗山县皮影戏的表演,与其他地方戏的表演大不相同。几百年来,沿袭至今,皆是演员操作影人的三根小棍,使影人的形象映于影幕之上。根据剧情的发展,举、止、动、静,喜、怒、哀、乐的表现,都要靠演员拿影子的基本功。“影子戏好唱,三根棍难戳。”方纯华说,影子的拿法很有学问,讲究技巧,它需要根据剧中人物的行当不同而各有差异。 
 
    儿时的记忆里,皮影的戏班不大,只有五六个人。演戏的行头和道具不像大剧团那么繁琐,最多两只小箱子就可全部盛下。一般每只箱子里都有三四百个不同的影人头和百八十个影人身,皇帝太监、文臣武将、神仙妖怪,一应俱全;山石草木、楼台亭宇、龙车凤辇、飞禽走兽,应有尽有。 
 
    罗山县文化局副局长方纯华分管文化工作多年,对罗山皮影深有了解。他说,皮影作为一种颇受广大群众欢迎的艺术,就是因为它贴近生活,皮影戏班子多是农民,他们农闲时外出演出,农忙时不误回家种田,十分方便。“银灯映照千员将,一箱容下百万兵”,形容的就是皮影独特的特点。 
 
    尽管那时候的我看不懂皮影戏,但影幕前那上下翻飞的小人,艺人们抑扬顿挫的唱腔,以及长辈们随着唱词的喜与哀,都在我的脑海中定格。 
 
    罗山皮影的气、色、神、韵 
 
    关于皮影,有着这样一个传说。 
 
    在西汉武帝的时候,他的爱妃李夫人病故,很长一段时间,西汉武帝都沉浸在巨大的打击之中,茶饭不思,日渐消瘦。百官看着心痛,却无能相帮。这时.方士李少翁便想出了一个高招,他将李夫人的样子刻于皮革之上.隔着帷帐操作。这时,西汉武帝便看见了李夫人的倩影,只见那李夫人时坐时行,面貌亲切,李少翁的方术果然奏效。让西汉武帝得以从巨大的悲痛中解脱。而皮影便是由此演绎而来,直至今天。 
 
    今天,当我们从这样一段与情感有关的皮影传说走近罗山皮影,一样能够感觉到它的艺术魅力。 
 
    罗山县文化局副局长方纯华介绍,皮影戏,又称“灯影戏”或“影戏”,是广泛流传于我国民间的一种造型艺术与戏曲艺术相互影响、并行发展的综合性艺术。据《中国皮影志》介绍,我国皮影戏共分河南、山西、陕西、唐山四大流派,各派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其中,河南皮影戏就是以罗山为代表的罗山皮影戏。 
 
    上世纪80年代初期,应该说是罗山皮影戏的鼎盛时期。那时候,罗山县有47个皮影剧团,长年活跃在大别山区的罗山县、新县、光山县、大悟县等,有416个剧目可以经常轮流演出,每场戏的观众少时有三四百人,多时有千余人。 
 
    上世纪40年代,罗山县彭新乡杨店村皮影艺人杨龙山制作的皮影人物曾漂洋过海到美国展示风采;台湾版《罗山县志》记载,新中国成立前夕,罗山县周党镇著名皮影大师詹国祥带着罗山皮影全套影人去台湾从事皮影演出,收徒传艺,很快将罗山皮影在台湾传播开来,后其徒弟将罗山皮影传到美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84年、1985年,生于皮影制作世家的杨义成和自学成才的乐义成,二人设计制作的罗山皮影人物造型,分别参加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河南民间艺术展览”,并到广州等地巡展,受到中外专家学者的好评;1995年,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前来罗山县周党镇,录制了罗山皮影艺术从制作到演出的全过程,向东南亚播放;2001年,日本早稻田大学演剧博物馆派学者来罗山调查皮影相关资料,并在其校刊和日本相关媒体作了报道。 
 
    今年春节期间,在郑州森林公园举行的庙会上,罗山皮影的年轻艺人李世宏将罗山皮影的戏台搭在了庙会上,罗山皮影的出现,一下子吸引了参加庙会的众人的眼球。“从15岁开始唱皮影,唱了17年了,第一次见到那么多记者,照相的、摄像的,记者的‘长枪短炮’都围过来了,我都‘晕镜’了!”采访罗山皮影的时候,记者见到李世宏时,这位33岁的年轻皮影艺人兴奋地说,仅各个新闻单位的记者名片他就接收了22张,那么多记者对罗山皮影感兴趣,李世宏觉得特别过瘾。 
 
    罗山皮影的魅力远远不只是停留在这些表层上,单看影人的制作,就堪称“美妙的工艺品”。影人制作的原料一般都是牛皮,它要经过七道程序,即:泡制、整皮、设计、绘画、上色、上油、缝缀。另外,罗山皮影在人物造型上非常讲究,绘画线条古拙粗犷,装饰图案有着浓厚的民间艺术气息。其中,女身发饰、衣饰多为花、草、云、凤图案,男身装束多为龙、虎、水、云图案,其角色分为神、仙、文、武、生、女、卒、首八种行当。 
 
    从罗山皮影戏中的人物、景物的造型与制作中,我们不难看出,它又属于我国的民间美术范畴。它的艺术风格,在民族艺苑里也是独树一帜。为了适应皮影戏的表现形式,采取了抽象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对人物及场面景物进行了大胆的平面化、艺术化、卡通化、戏曲化的综合处理。其脸谱与服饰造型生动而形象,夸张而幽默。或淳朴而粗犷,或细腻而浪漫。再加上雕功之流畅,着色之艳丽,通体剔透和四肢灵活的工艺制作效果,着实能使人赏心悦目,爱不释手。皮影人制品(简称影人)不只是用于皮影戏的演出,而且每个人都可以用双手耍玩娱乐,还可以置于窗前或白墙之上,作为室内艺术装饰品。 
 
    “说罗山皮影中的影人是件精美的工艺品,这话一点儿也不过分。”方纯华谈起罗山皮影,一脸的自豪。 
 
    困惑与希望同在 
 
    与我国的其他传统民间艺术一样,罗山皮影也正面临着困惑。 
 
    “罗山皮影正在遭受冷落,其文化娱乐的功能在锐减,现在只有偏远山区的人们遇有喜庆的事才请唱皮影戏。”罗山县宣传部副部长段发广说起现在的罗山皮影,很是痛心,“中、青年皮影艺人纷纷转行外出打工,现在是唱戏的年届古稀,看戏的都是六七十岁的老人,由于请戏少、艺人收入低,再也没人学戏研戏了。” 
 
    罗山县一些老文化工作者有着同样的担忧,他们认为,罗山皮影已经出现萎缩,抢救保护罗山皮影艺术已经刻不容缓,否则,要不了两年,罗山的皮影艺术就会失传。 
 
    然而,罗山县周党镇年轻皮影艺人李世宏近两年的崛起,无异于给正在黯然的罗山皮影打了一支“强心剂”,是这位33岁的年轻人,令很多迷恋于罗山皮影的人看到了希望。 
 
    6月13日上午11点多,室外是37摄氏度的高温。记者一行来到罗山县周党镇龙镇村罗洼组寻访李世宏的时候,此时他正穿着白色的背心,蹲在他那三间低矮的房间里,专心地用铁笔在牛皮上雕刻。 
 
    中等个头的李世宏显得偏瘦了些,在记者的眼前,他的腼腆掩饰不了他的坚定。在他居住的村子里,像他一样年轻的人都外出打工挣钱去了,唯有他,因为他痴爱的皮影而留守在家里,清贫地实现着他少年时代的皮影梦。 
 
    李世宏15岁开始学唱皮影戏,如今,他集演唱、制作、导演、吹奏于一体,是个全能的皮影艺人了。已经是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的他组建了以他名字命名的皮影团,几年来,他带着他的团员们,挑起戏箱子,在开封的清明上河园、在郑州的庙会上、在信阳的茶文化节上都能见到李世宏演唱罗山皮影的火热场面。 
 
    在李世宏的眼里,皮影就是一个舞动的精灵,为了它的繁荣,他宁愿选择清贫。在李世宏的心里,还有两件未了的皮影梦,一是他想创建一个大型的皮影工艺加工厂,二是他希望有一天,能把皮影带到国外去演出。 
 
    告别李世宏的时候,正午的阳光很毒,李世宏站在他自家的院子中央,手里挥舞着皮影向记者演示皮影戏的表演技巧,他身后高高的白杨树成了他的影幕,生动而鲜活。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大河网(2006-11-28)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