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起铜链和竹板,走村串户搞宣传。大地震,不可怕,全国人民制服它。新农村,新发展,家家户户有关联。奥运会,快来到,世界人民都在笑……”
“好,再来一段!”
“哗———”随着一阵掌声响起,正阳县油坊店乡陈寨村65岁的民间艺人陈天义,又一字一句地开始了他的新说唱。
陈天义是“四块瓦”在豫南地区的独有传承人,50年痴迷“四块瓦”,年过六旬依然活跃在当地农村文艺舞台。他别具一格的说唱艺术,表达着自己对这一稀少民间曲艺的挚爱。
党的十七大召开后,不识字的陈天义更是曲不离口,手不离瓦,暗自琢磨编出了《歌唱十七大》、《党是阳光我是苗》、《三湘冰雪颂》、《奥运赞》、《走进新农村》、《震不垮的中国人》等脍炙人口的歌谣。他走到哪里,唱到哪里,十里八乡的老乡都叫他“陈块瓦”。
“四块瓦”最早流行于唐代,盛行于清末民初,是人们在劳作间隙,为欢娱就地捡起四块瓦片进行敲击说唱的艺术,后来演变成艺人用双手分别持铜链和竹板伴奏的吟唱形式,主要在河南、安徽一代流传。因其唱词朗朗上口,曲调婉转,说唱酣畅淋漓,表演惟妙惟肖,深受群众欢迎。
50年前,3岁没爹、5岁没娘、从小跟着叔父长大的陈天义,为了糊口15岁就到沈丘追随干爹学习说唱艺术。18岁那年,学成归来的陈天义背着战鼓高兴返乡,准备好好挣钱回报自己的叔父。
然而,陈姓家族不容背战鼓说唱的家规,使他这一美好的愿望化为泡影。实在没办法,陈天义又转投本乡雷岗村的陈立功师傅,一边四处演唱,一边潜心研学“四块瓦”说唱艺术。
回想起当年刚学打铜链的艰难,老人说3年中手不知磨破了多少回,眼泪不知掉了几箩筐,方能过关上场表演。也就是从那时起,陈天义就与“四块瓦”结下了不解之缘。
由于陈天义的演唱字正腔圆,表演细腻逼真,而且从不说“脏口”,很快就唱红河南、湖北两省。其代表段子《海瑞传》曾经迷倒了许多听众,有时一场听众就达2000人。
上世纪70年代初,他被选进正阳县文化馆宣传队,走遍全县乡村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惠蒙党恩的陈天义又把身边发生的新变化,用几近失传的“四块瓦”形式表演出来,唱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赞歌。
后来宣传队解散,陈天义回到家乡。乡党委、乡政府得知陈天义这么多年为了“四块瓦”艺术一直漂泊在外,家里住房早已成了危房,就拨出专款为他盖了3间新瓦房。他才算有了自己的家,娶上了媳妇。
他根据不同时期的需要,把身边的事编成戏文,配合乡里的中心工作逐村演出,先后为当地群众送去了自编自演的《只生一个好》、《平安正阳颂》、《夸夸俺的好支书》等小段子,在丰富当地村民文化生活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宣传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成了乡里的“编外宣传员”。
陈天义说,他曾经收了两个徒弟,但都吃不了练“四块瓦”的苦,都改说评书了。他非常担心祖师爷创下的这门说唱艺术在自己手里失传。
好在县、乡两级政府都非常重视“四块瓦”的发掘工作。近期,为了使这一稀有的曲艺形式能够发扬光大,陈天义已被推荐参加中央电视台《乡村大世界———走进驻马店》节目的录制。他说:“这下子‘四块瓦’的后传可大有希望了!”记者 杨军民 通讯员 王化远【原标题:陈天义:50年痴迷“四块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