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传统文艺 >> 浏览相关信息

冰心先生与河南曲剧

2013/8/2 17:40:21 点击数: 【字体:

    冰心先生为河南曲剧做了一个很好的广告。

  1960年1月9日的《北京晚报》刊登了冰心先生的一篇文章《河南的曲剧》,文章中说:“在全国百花齐放的地方剧种之中,有一种菊花似的幽雅宜人的,是河南的曲剧。”冰心先生在开篇即称赞河南曲剧。她说,1959年3月,她在郑州的一夜,听从了一位当地朋友的劝说,看了一个“曲剧”的晚会。“果然很好,以后凡有曲剧的晚会,我都去听。”

  那夜冰心看的戏中有一出《赶脚》,是小型歌舞喜剧,演的是现代农村故事。冰心在文中说:“对话和身段都活泼明快,很像我小时候在山东农村新年时,农民自演的那种小喜剧。后来我找个机会,去访问他们的剧团,从李金波团长的谈话里,我高兴地知道这个可爱的剧种,果然是从农村发源的。”

  我不知道李金波先生是否还健在,也不知道当年的剧团叫什么名字,冰心先生因何来河南,几时来几时去,下榻何处,在哪个剧场看了“曲剧的晚会”……这一段旧事,如果深入挖掘,当是一出文艺界的佳话,也一定能为河南的文史资料添上缤纷多姿的一笔。

  当时,李金波团长向冰心先生介绍说,“曲剧是把民歌搬上了舞台,它的前身是农民在冬闲时节传统娱乐的‘高跷’。伴奏的乐器本来只有坠子,去了高跷,搬上舞台以后才加上筝、笙等其他乐器。曲剧的好处是音调幽雅,吐字清楚,唱的牌子如《满江红》、《银纽丝》,多半都是古调,但是它能够生动地传出悲愤和欢悦的情绪,甚为农民所喜爱。”

  关于曲剧,笔者手头有一段摘自《河南曲艺志》的文字,可以为李团长关于曲剧的来历的话予以补充和佐证:“民国十五年(1926年)农历四月初七,临汝县郑铁炉村朱万明、大张村关云龙率领‘同乐社’一行16人去登封县颍阳乡三里李洼村演出,因天下雨不能踩高跷,应观众迫切要求,去掉高跷拐子登上该村戏楼演唱,演唱的节目是《祭塔》等,结果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1930年前后,朱万明等人办起了‘高台曲’曲剧班社,并向兄弟剧种学习表演程式,伴奏乐器也逐渐增多,成为健全的‘文武场’,形成完整的地方戏曲。抗日时期曲剧迅速发展,遍及全省主要县市,直至安徽临泉一带都有河南‘曲子戏’演出。1956年河南省首届戏曲观摩汇演大会鉴于朱万明对河南曲剧形成的贡献,授予他荣誉奖,临汝县也被誉为河南曲剧的发祥地。”

  读着这些,眼前走动着舞台上的白蛇、许仙、陈三两等人物形象,耳边回响着张新芳、海连池、马琪、胡希华等艺术家的曲剧唱腔,为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感慨的同时,也为一些老艺人身处逆境而不坠戏志的坚定态度所感动,为党和政府爱护、支持民族文化的决心而感激和高兴。

  曲剧也称高台曲、曲子戏,20世纪50年代改称为曲剧。其唱腔和音乐优美抒情、婉转动听,富有浓郁的民歌风味。1960年,河南全省有38个曲剧团,河南戏剧学校还有曲剧班,剧团和剧班的政治文化生活都很健全丰富。李金波团长率领的“这个曲剧团由开始的七八个演员和两个人的乐队,发展到一百多个演员和十四五人的乐队,1950年起,还有了女演员。剧目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从前小型剧有《小放牛》、《蓝桥会》,大型剧有《白蛇传》、《陈妙常》等,后又新编了许多以近代农民工人生产斗争为内容的剧本。”1958年,该剧团“在城市和下矿下厂下乡一共演出五百五十场,受到工农大众很大的欢迎”。

  1960年1月,郑州曲剧团首次到北京公演,冰心先生从报上看到了这一消息,想起了“唱腔很幽雅”的她“很喜欢的河南曲剧”,想到了曲剧的“朴素,活泼,自然而风趣!”,就写了《河南的曲剧》这篇文章。在文中她鼓励“没有看过曲剧的人,何妨去‘见识一下’”。

  冰心先生很谦虚,在《河南的曲剧》一文中,她说:“对于戏剧,我是个外行,唱做和音乐的流派,我都没有研究。”作为“外行”的冰心先生如此看好河南曲剧,不正恰恰印证了曲剧的魅力和美丽吗?

  感谢冰心先生。■赵长春【原标题:冰心先生与河南曲剧】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 2008年9月5日第4版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新浪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开封网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