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传统文艺 >> 浏览相关信息

河南坠子尹喜派——天中艺苑一朵奇葩

2013/8/2 15:01:17 点击数: 【字体:

河南坠子尹喜派——天中艺苑一朵奇葩
农家小院里的“坠子俱乐部”

    这是曲艺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河南坠子,有着浓郁的河南地方特色和鲜明的中原民族风格,唱腔优美动听,雅俗共赏,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经过百余年来的发展,形成了秋、刘、韩、尹四派。泌阳县境内的河南坠子尹喜派,鼎盛时期全县有上百人在全国各地演出。

    去年冬天,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河南坠子尹喜派代表人物刘铁良去世。

    如今,泌阳县的河南坠子尹喜派健在人员仅剩数人。他们经历了怎样的辉煌,而今又面临着怎样的困境,带着这些疑问记者采访了泌阳县双庙街乡的尹喜派传人王崇贤、金保真、张振甫。
 
    农家小院里的“坠子俱乐部”

    2月17日,在泌阳县双庙街乡文化站站长赵志强的带领下,记者来到该乡桑盘村,还没走进村委会院,优美动听的唱腔伴随着弦声已飞进耳中。

    进入院内,映入眼帘的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只见她左手拿着简板“啪啪”地拍着,右手表演着。坐在她旁边拉弦的是两位年近花甲的老人,一人手拿坠胡,另一人拉着弦子,脚还随着弦声有节奏地踩着木鱼儿。

    十几位村民不时鼓掌叫好,几个孩童听得手舞足蹈。

    据赵志强介绍,站在中间的那位是师妹金保真,踩着木鱼儿的是小师弟张振甫,在一旁合拍的是大师兄王崇贤,他们就是尹喜派传人。这3位老艺人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在小师弟张振甫家里聚一聚,张振甫家就是他们的“坠子俱乐部”。     
 
    说唱了半个世纪

    谈起从艺经历,王崇贤感慨不已。

    1962年,王崇贤开始在全国各地演出。河南坠子尹喜派自“文革”后期到上世纪80年代末一直处于繁荣时期。最鼎盛时,泌阳县有上百人在全国各地唱河南坠子。

    当时,他们经常在村里表演,农民们称之为“说书”。演出收入并不多,大多以粮食为酬劳。

    据王崇贤介绍,那时没有照明设备,也没有扩音器,每到夜幕降临时,农家的打麦场上就坐满了人。
“那时候所有的家当也就一个弦子、一个踏板,没有人帮忙。每场听众都有二三百人,要是把这几十年来听过我说唱的人统计一下,没有十万也有八万,搁现在我也是个大明星了。” 王崇贤幽默地说。
 
    坠子为媒   喜结良缘

    尹喜派民间艺人金保真是女性。

    “命中注定我会和坠子结缘。”说起学习坠子的经历时,金保真笑言,自己的丈夫和公公都是唱河南坠子的。

    金保真告诉记者,小时候,自己家庭贫困,看到走街串巷的民间艺人在给人们带来欢乐的同时还能赚点儿钱补贴家用,她16岁那年拜师学了艺。最后也是通过坠子和出生于坠子世家的爱人走到了一起。

    丈夫去世后,金保真一边抚养孩子,一边传授技艺。

    金保真告诉记者:“我太喜欢河南坠子了。要不是受‘文革’的影响,我早就把河南坠子传给几个孩子了。现在没事的时候,我会和师兄弟们聚在一起唱上一段,这样做主要是为了扩大这门艺术的影响力,让更多的年轻人知道河南坠子。”
 
    古老艺术陷入尴尬境地

    坠子虽好,但后继无人。

    据王崇贤介绍,“文革”期间,坠子界实行了“老戏禁演”政策,很多传统段子禁演,只能唱“样板戏”和新段子。一些老艺人不适应,纷纷转行,河南坠子的有生力量遭到一次削弱。后来随着转行、下放、接受再教育等活动的开展,从事河南坠子的艺人被分到了工厂,专业艺人从此没有了。

    时代的变迁、文化的多元化,对这门古老艺术产生了冲击, 如今,从事这一行业并健在的不足10人。

    今年,王崇贤已经70岁,他的师妹金保真67岁,最小的师弟张振甫59岁,唯一徒弟陆继山也51岁了。

    陆继山说,他从小就热爱文艺,后来经人介绍他拜王崇贤为师,专心学习河南坠子。

    经过师傅的指点和自己的勤奋学习,学成后的陆继山在平顶山马家书屋表演了10年。

    改革开放以后,大部分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在家的都是上了年纪的人。为了不让这门艺术失传,每到春季庙会期间陆继山都会和师傅一起到会上表演。

    可是令人感到心痛的事情时有发生。有一次陆继山和师傅到庙会上表演,刚开始表演就有年轻人问:“你们几个大老爷们儿又是敲又是唱的,也不跳舞,这算啥表演?”随即丢给师徒几盒烟走了。

    “现在电脑普及了,电视也上卫星了,什么节目都能看到,唱河南坠子也挣不到钱,谁还跟你学这个啊?”谈及现状王崇贤感叹不已。
 
    有待传承与创新

    谈到坠子的发展,3位老艺人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娱乐活动也越来越多,这就使河南坠子的市场空间越来越小。今后,河南坠子的发展方向应该是传承与创新,使之更适应当代市场的需要和群众的审美需求。

    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视,泌阳县各级党委和政府也对县域的传统文化艺术进行扶植和保护。

    针对河南坠子尹喜派在历史上的影响和现在的处境,泌阳县文化局在2009年筹集资金3万元用于对泌阳县河南坠子尹喜派的研究。

    2010年河南坠子尹喜派被认定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当得知河南坠子尹喜派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师兄妹3人高兴地唱了大半夜。

    王崇贤说:“我能唱一天就唱一天,一直到唱不动为止,我不为别的,就是想把自己家乡的文化传播出去。”
 
    相关链接

    历史悠久   风韵独特


    泌阳县是民间文化丰富的地区,尤其是各种民间曲艺,源远流长。河南坠子尹喜派是泌阳县流传的代表曲艺之一,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1957年泌阳县曲艺队成立,朱子亭为老师,主要以坠子为主,于是有了专业的演出队伍。

    相传自宋末元初,山西全真教道士王重阳在河南传教,以说唱为主。此说唱即河南坠子的雏形。泌阳的尹喜派(尹喜,女),则是其中的一个分支,到现在已传承了近20代。

    河南坠子的唱腔可归纳为起腔、平腔、送腔、尾腔四部分。在主体唱腔中,根据唱词中不同句式的格律,使用三字崩、五字嵌、七字韵、巧十字、拙十字、寒韵、滚口白等唱法,产生节奏和旋律上的变异,表现不同的感情。

    河南坠子在形成过程中,以新鲜活泼的特色,吸引了不少三弦书和山东大鼓艺人参加到改革创新的行列中来,使河南坠子增加了大量曲目,丰富了演唱技巧,促使这一曲种日益成熟,并流传到山东、安徽。

    河南坠子民国初年传入北京,上个世纪20年代传入天津、上海、沈阳,30年代传入兰州、西安,40年代传入武汉、重庆等地,成为中国流行最广的曲艺形式之一。

    1913年,河南坠子出现了第一个女演员张三妞,随后又出现了乔清秀、程玉兰、董桂枝3位名家。女演员的出现,促使河南坠子扩展了唱腔的音域,改革和丰富了唱腔的旋律,伴奏技巧也有所提高。不久河南坠子传入北京、天津等大城市,影响也随之扩大,至上世纪30年代进入了鼎盛时期。

    河南坠子生长在河南并深深扎根于民间,特别是尹喜派,更是生根发芽于泌阳县。河南坠子极其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对其他曲艺甚至戏剧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大影响。□晚报记者 刘鹏 滑清泉 李柱 通讯员 周豫林【原标题:河南坠子尹喜派——天中艺苑一朵奇葩】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驻马店新闻网 2012年02月24日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新浪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开封网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