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传统文艺 >> 浏览相关信息

民间绝活系列 轧琴(2)

2013/7/31 9:06:32 点击数: 【字体:

   
    郭家渐渐闯出了名气,无论官家还是“趟将”(土匪),都纷纷请郭家去表演。
   
    郭家的表演实际上是唱曲子戏,他们的名号也是“袁门大调曲子”,而轧琴,则和二胡、三弦、四弦、二弯等一样,是曲子的配乐乐器。
   
    最有名的是“老白朗”(反对袁世凯的农民起义领袖白朗)的起义军经过袁门村时,还特意在郭家住了18天,听郭梅欣的爷爷唱戏。
   
    郭梅欣那时候才6岁,跟起义军玩耍在一起,学了不少的江湖黑话,比如把棉袄叫“囊子”,把裤子叫“菱角子”,把鞋子叫“趋拉子”,等等。
   
    老白朗在郭家听足了戏,还招了不少的人马,十分高兴。临走时,老白朗把一个海螺号送给了郭梅欣,作为纪念。郭梅欣长大后,把海螺号变成了演奏乐器中的一种。
   
    “那个海螺号至今还在,只是我已经吹不起来了。”郭九洲说。

    躲避抓丁游走江湖
   

    郭九洲的爷爷郭梅欣,应该是郭家传人中最有成就的一个,也是名气最大的一个。
   
    郭梅欣虽然没读过什么书,但他悟性很好,又善于学习其他乐器的长处,他不仅将老白朗给他的海螺号变为演奏乐器,还自创了二弯等乐器,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演奏水平。
   
    郭家的名声越来越响,就连当时的禹县县长俞声岱,也专门跑到袁门听他们的大调曲子,尤其喜欢听“俞伯牙封琴”;临走时,还专门请郭梅欣到禹县去唱戏。
   
    和禹县县长一样,舞阳的两任县长,都曾请过郭梅欣到舞阳唱戏。
   
    日本投降后的第一个新年,为了庆祝胜利,舞阳县长特意将郭梅欣等人请到舞阳县城,唱了三天的戏曲;之后他们又被请到当地驻军陈大庆的部队,演唱了一段时间。“更多的时间,我爷爷他们四处云游,并不愿意给这些官僚唱戏。”郭九洲说。
   
    爷爷兄弟四个人,按照当时的规定,有四个男丁的家庭需要出两个人当兵,但因为不想当国民党的兵,他们弟兄几个就到处去演出,躲避抓丁。

    “客房屋里”的“哑乐”

    虽然四处云游,但他们出入的仍旧是高门大院。我们说到轧琴,原以为他们演奏的只有轧琴这种乐器,实际上轧琴只是他们配乐的主要乐器,其他的乐器还有二弯、二胡、曲胡、三弦、四弦等。
   
    这些乐器,都是他们唱曲子戏的伴奏乐器,大调曲子和小调曲子,才是他们吃饭的本行。他们打出的招牌,也是“袁门大调曲子”。
   
    这种大调曲子,跟唱大戏不同,只需要七八个人,顶多也就10多个人,不需要搭建什么舞台,演出的场地一般选在主人的客房里,所以又叫“客房屋里戏”,听众不过是主人家里的老爷、太太之流。
   
    过去的“主家儿”,每逢做寿或办喜事,院内除了请大戏班子之外,还稀罕(意“喜欢”)请一些唱得好的小班子,外边众人乐乐,自己则躲在家中独乐。袁门大调曲子走的就是这种独乐的上层路线,有点周立波的味道。
   
    既然是“客房屋里戏”,必然有屋里戏的要求。外边戏台上的高调曲子都是要求高嗓门大调子,唱得越响亮越有彩儿;而屋里戏则要求尽量把腔调压下来,不能聒噪人,也不能影响“主家儿”其他的活动。
   
    有唱腔上压低腔调的要求,伴奏的乐器自然也不能太高昂。轧琴正是这样的乐器,它的声音细腻优雅,文文气气,连古筝、三弦、四弦的音量都比它大,演出前定音节时,也都按一个音节来定。所以他们又把轧琴叫做“哑乐”。
   
    也正是这样的特点,配有“哑乐”轧琴的袁门大调曲子深受高门大户的欢迎。说起袁门的郭家班子,在舞钢、许昌、南阳、信阳等很多地方都比较有名。
   
    江湖夜雨,极尽坎坷。多年的游艺生活,可谓艰辛备至,但郭梅欣丝毫没有厌倦,风雨漂泊中,他收获了苦难,但也养活了一大家子。在那个年代,有门绝活,还是可以很好地活下来的。

    古琴匿墙躲过红卫兵

    这种靠绝活养家的历史,在解放以后,得到改变。解放之初,人们欢欣鼓舞,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络绎不绝。郭梅欣的绝活当然受到普遍的欢迎。
   
    各地邀请的演出很多,特别是西平县,很有诚意,在第一年的正月初一到十五去演出过一次之后,接连邀请他们去演出了10多年。
   
    这是一个特别的时代,身处旧社会“下九流”的民间艺人,刚进入新社会就得到重视,那种兴奋不可名状。“那时候我爷爷情绪特别高涨,只要管饭,不给报酬他都愿意去演。”郭九洲说。
   
    这样的生活并没有持续很久,时间进入“文革”时期,这是中国民间艺人游艺生活的转折时期。表演已不可能,而艺人们自身的命运,也开始各自的跌宕起伏。
   
    郭梅欣的命运显然属于最跌宕的那一种。他的名号吸引了年轻的红卫兵,他们专门跑到袁门村,想从他那里弄点有价值的东西,要传下来的宝贝,他没有;他能给的,只有满肚子的几百首曲子戏。
   
    能唱“前三皇后五帝”,宣扬封建思想,红卫兵们退而求其次,“求宝不成”,就把他定为放毒的“臭老九”,办他的学习班,想办法折磨他。
   
    后来他们得知,他藏有轧琴等旧乐器,还有一些“放毒”的老戏本,就逼迫他交出来。这些都是他的命根子,也是祖先传下来几百年的东西,要他这些东西无疑要了他的命。而且,他也知道,他们要走之后肯定会当众毁掉。
   
    思前想后,郭梅欣决定宁可斗死也决不交出。深夜,他将两把轧琴藏进土坯墙中掏出的深洞内,外边再用泥糊好,又将老戏本藏进粮食库中。
   
    为了对红卫兵们有个交代,他让郭九洲背上一摞并不珍贵的老课本、老书,拿到村中的广场上当众烧掉,算是有个交代。还好,这一招骗过了红卫兵。轧琴及老戏本逃过一劫。
   
    虽然逃过一劫,但郭梅欣的心却极为难平,他那时候还教着一帮小孩子,原指望他们能继承自己的衣钵,但经此一难,他彻底死心了。“他流着泪解散了孩子们,再不教了。”郭九洲说。(未完待续)【原标题:民间绝活系列 轧琴(上)】

    记者认真倾听传承人叙说江湖往事

    海螺号来源于老白朗,后来变成了乐器的一种

    保存三百年的轧琴琴体已经发乌,似一段雕琢的焦木

    轧琴貌似古筝,其实是“亚筝”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东方今报 2011-1-11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新浪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