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记者带着疑问,来到市豫剧团采访。
市豫剧团团长牛小兵开门见山:“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中,我们坚持‘小角度、不停步’的原则,围绕出人、出戏、出效益这三项重要任务,抓好精品剧目的创作,把更多的好戏送给广大群众,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完美结合。”
人才是戏剧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只有着力加强人才培养,戏剧的传承和发展才有希望,精品剧目的创作才有依托。对此,市豫剧团近年建立了一套专门的人才培养机制。专门安排练功时间,按照唱念做打各门功课的要求,组织演员认真练习基本功,并严格考核监督。同时,坚持以团代校,以演代训,着力培养新人。
市豫剧团青年演员李晓告诉记者:“文化素质低,从小就学艺。我15岁就到剧团工作,以前学习业务的机会很少,唱念做打全靠师父教。今年暑期,团里专门请来了中国戏曲学院的左奇伟老师教我们发声,还有身段练习等,对我们都有很大的帮助,感觉收获很大。”
按照“带根移植”的要求,市豫剧团先后从省豫剧三团引进了优秀青年演员张家祥,从焦作市豫剧团引进了青年演员李保庆,从中国戏曲学院引进了兼导演和唱腔设计两项技术于一身的优秀毕业生周改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如同清新的风,给市豫剧团的演员们带来了新的思想、新的唱法、新的活力。
戏剧行业与其他行业一样,剧团就是文艺工厂,只有排演出深受观众喜爱的好戏,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从《女儿国》、《王屋山下》、《愚公移山》,再到《王屋山的女人》,市豫剧团在每个历史阶段有能够在全省乃至全国叫响的代表性剧目,不仅得益于人才培养机制的建立,更与不断创新密不可分。他们不断创新题材、推出精品的精神在《王屋山的女人》这部戏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为了让《王屋山的女人》更有艺术性和时代感,整台戏曲引入影视表现手法,融入现代舞蹈等表演新概念,将抽象化的舞台表现形象化,将传统戏曲的个人讲故事模式转变为典型环境塑造典型人物。
市豫剧团副团长吴拥军说:“排练精品剧目是咱们剧团的生命线,咱们要排好戏、排大戏、排群众喜爱的戏。我们要大推、大放、大唱,给支持我们的广大观众朋友们送去丰盛的精神食粮。”
有了好剧目,还要让群众分享。市豫剧团作为市属文艺院团,坚持常年在外巡回演出,每年都要下乡演出300多场,还戏于民。为了让群众欣赏到更加精彩的戏曲表演,剧团不仅针对群众的欣赏习惯和兴趣对获奖剧目进行重新编排,还不断组织编创人员排演群众喜闻乐见的新剧目,受到了广大基层群众的一致赞誉。
只有捧出名角,排出好戏,市场才能养活剧团。等政策、靠政策、要政策,只能抹杀剧团发展的生机。只有发展,才能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完美结合。市豫剧团以发展文化产业为突破口,成立文化公司,盘活文化资源,拓展文化服务新途径。他们与五龙口镇马村联合举办了梨花节,与承留镇北勋村联合举办了戏迷擂台赛等,进行了项目带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探索。
在谈到下一步的打算时,市豫剧团团长牛小兵说:“下一步,我们还要紧紧围绕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抓好体制和机制方面的创新,要在用人机制、分配机制、创作机制、营销机制等各个方面深入抓好改革创新,为剧团发展培育更好的发展空间。”【原标题:济源市豫剧团“年过花甲”焕发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