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传统文艺 >> 浏览相关信息

商水渔鼓重整待后生

2013/5/3 10:01:24 点击数: 【字体:

 

商水渔鼓重整待后生

  去年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时,周口市惊喜地发现,商水县一位名叫杜三合的老艺人还会唱传统的说唱艺术——渔鼓。据悉,这种传统曲艺盛行于清末并流传于民间,已有100多年历史,如今,在我省只有63岁的杜三合及其女弟子会吟唱。

  民间曲艺传百年

  4月26日,商水县阳城公园里,杜三合老人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发现报道团一行表演了渔鼓说唱。渔鼓也叫渔鼓道情,当地老百姓叫“梆梆筒子”。其形式是用三尺三寸长的竹筒,两端蒙上皮,配上木筒板拍打发出响音说唱。艺人说唱时,右手拍击渔鼓,左手敲击竹板作为伴奏,因为唱词通俗易懂,场地不受限制,渔鼓深受当地百姓的喜爱。

  63岁的老艺人杜三合说,关于唱渔鼓的道具“蓝条”还有个动听的传说。据传,道家有五根竹筒,其中女娲补天用一根,道家祖师爷李耳处存一根,撑船摆渡的船尾杆用一根,韩湘子传道用一根,还有一根下落不明。唱渔鼓用的道具蓝条就是韩湘子的那一根“道筒”,共计三尺七寸。韩湘子在民间传道,遇见乞丐向他讨饭,就把道筒截给乞丐三寸,后来乞丐就以打“莲花落”为生;韩湘子到染坊传道,截给了染坊一寸做染布牌子,下余三尺三寸就成了唱渔鼓的专用道具。因道筒四周用蓝布缠绕,所以称为蓝条。

  眼下仅余俩传人

  63岁的杜三合自幼喜爱说唱艺术,11岁慕名拜周口道情艺人周名扬为师。当时杜三合师兄弟8人,个个能说会唱,各有所长。50多年过去了,现如今,师兄弟中6人已辞世、一人改行,精通渔鼓说唱艺术的仅剩杜三合一人了。

  商水县文化局副局长张宏介绍说,由于渔鼓的唱腔全凭口传心授,唱词没有文本,唱腔没有专人设计,历代很少或根本没有文字记载,学艺周期较长,需3年方才出师,目前演出市场已严重萎缩,导致这朵民间艺术之花濒临灭绝。现在,商水县还能唱渔鼓的只有杜三合和他的女弟子赵春。

  难得的是,为传承这门说唱艺术,杜三合常年坚持在基层演出,从1978年开始参加宝丰马街书会,在观摩学习其他姊妹艺术的同时,把渔鼓说唱艺术展现给全国各地的艺术家、说唱艺人和广大观众。

  为保护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目前,渔鼓已入选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原标题:商水渔鼓重整待后生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郑州日报 2011-05-29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