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许昌 >> 新闻资讯 >> 浏览许昌

曹魏故都与世界的文化之约——写在许昌市第十一届三国文化旅游周开幕之际

2017/5/3 16:59:04 点击数: 【字体:

    4月的许昌,春和景明,生机勃勃。“曹魏风、三国情、许昌行”,许昌市第十一届三国文化旅游周于4月28日如约而至。

    这是一座城市向世界递出的文化名片:从2007年开始,已连续举办十届的许昌三国文化旅游周,已经成为中部地区乃至全国有名的节会品牌、城市符号。

    这是一场精彩纷呈的文化旅游盛宴:从文艺巡演到名家讲座,从非遗展示到旅游探访,从创意大赛到经贸洽谈,无不氤氲着曹魏文化的古韵悠长、宜居莲城的现代开放。

    这是一条从文化资源大市迈向文化强市的跨越之路:许昌市委、市政府把文化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建设的全过程,“以文化对接产业,让资源变成资产”,擦亮特色文化品牌,带动产业繁荣发展,让城市散发出“文化的光束”。

    “我们既要以‘文’为魂,又要以‘人’为本,遵循规律,保护生态,把许昌建设成为古都气韵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历史传承与保护开发相得益彰、城市品位与文化品牌独具魅力的中原文化高地!”许昌市委书记武国定的话掷地有声。

    以文促建——挖掘本地文化打造特色品牌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城市的灵魂。这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最好时代——

    “文化强国”,作为国之方略写入党的十八大报告,国家对文化产业的重视前所未有;省十次党代会提出“加快构筑全国重要的文化高地”,把文化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许昌市七次党代会明确指出“凸显许昌文化优势,打造中原文化高地,建设中原文化强市”,站在了文化发展的新起点。

    这是许昌文化建设的空前机遇——悠久的历史铸就了丰厚的中原文化,也铸就了河南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责任担当。位于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核心区的许昌,承载着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城市之间的竞争已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城市资源、规模竞争演变为如今的城市文化软实力竞争。一些地方频频出现的名人故里争夺战,恰恰说明人们越来越重视文化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的巨大促进作用。

    而许昌,独享着许多无可争议的历史文化资源。

    全市境内具有研究和开发价值的遗址、遗迹有200多处,旅游源单体达1125个,在全省位居前列。

    距今8万—10万年前的“许昌人”头盖骨甫一发现便石破天惊,为现代东亚人类起源提供了佐证,在学术界有“欲探华夏祖,必访‘许昌人’”的说法;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在禹州建立,让这里拥有了“华夏第一都”的美誉……

    “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许昌。”公元196年,曹操迎汉献帝迁都于许,使当时的许昌成为中国北方的政治、文化中心。三国文化是许昌最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也是许昌最大的文化特色、文化资源。名扬四海的文学名著《三国演义》,120回中有52回172处涉及许昌。全国300处三国文化遗址中,许昌一家就占了80处。“抓一把就是三国故事,踢一脚就是汉砖魏瓦”。建安大道、魏武路、曹丞相府……一条条道路、一处处建筑,浸润历史,传承至今。

    曹魏故都,智慧之旅。一年一度的三国文化旅游周,“满城劲吹三国风”,通过挖掘许昌历史文化资源,展现许昌三国文化的风采,让三国名城、曹魏故都的文化品牌叫响神州。

    神垕古镇,体验之旅。在泥与火的交淬中,钧瓷走出原产地神垕,走进香港、台湾、博鳌亚洲论坛、世博会,成为一张享誉河南、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名片。

    宜居花城,休闲之旅。中原花博会以花为“媒”,扮靓花生态,做强花文化,规模不断扩大,规格不断升级,签约金额不断增加,向世人展示了“花都”的特色和魅力。

    活力与魅力兼具,古韵与新风并存。三国文化、钧瓷文化和生态文化,三张名片,熠熠闪光。

    以文兴业——项目带动发展打造产业龙头

    昔日的许昌文化宫和人民电影院,变身曹魏古城建设的核心腹地。4月25日,在曹魏古城的文化宫半岛商业圈施工现场,挖掘机不断轰鸣,工程车来回穿梭,施工人员在紧张有序地工作。这里借鉴北京三里屯、南京秦淮河运作模式,正在建设集休闲、娱乐、购物于一体的城市综合体。

    位于许昌老城中心的曹魏古城,总投资70亿元,依据《考工记》宫城建制及城市设计,重在挖掘曹魏文化资源,擦亮三国文化品牌,致力于“汉魏风格、简约厚重、挺拔大气”的古韵古貌,打造曹魏历史文化展示高地,塑造许昌市人文形象名片。

    依托厚重的三国文化底蕴推动曹魏古城项目建设,是许昌打造文化龙头的一个缩影。

    凸凹不平的石板路泛着幽光,穿着时尚的游人在石板路上徜徉,沿街店铺里穿着清朝服装的伙计在忙着招待客人,整条大街上散发着古朴、厚重、祥和而又浪漫的气息……今年春节期间,襄城县明清古街项目正式开街迎宾,每天吸引上万名慕名而来的远近游客。

    3年时间,冲刺国家5A级旅游景区,这是投资5亿元的神垕古镇十里老街修整项目。街道上,青砖、黑瓦、白墙错落有致、古色古香,凸显着钧瓷特色文化符号,让游人既可欣赏体验,又可游玩休闲。

    一个文化龙头,不仅可以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还能衍生出诸多相关产业。曹魏古城建成后,将开设西湖花灯会、国际赛莲节、莲城惜水节、夜读春秋、3D灯光节等三国文化特色文娱活动,不仅可以吸引八方游客体验三国风情的市井人文生活,拉动住宿、餐饮消费,还可以延伸全域化旅游产业链条。据专家测算,届时日均旅客可达1.1万人次,年均旅客增至400万人次。

    文化对接产业,项目带动发展。许昌市着力擦亮三国文化、钧瓷文化和生态文化三张文化名片,积极培育钧瓷产业、生态文化产业、发制品产业和传媒创意四大文化产业集群,强力打造了文化会展、文化创意、休闲健身、传媒出版、文化旅游、演艺娱乐、艺术品与工艺美术、影视制作、动漫游戏等九大文化产业板块。在河南省社科院发布的《河南文化发展报告》蓝皮书中,许昌市区域文化竞争力在全省18个省辖市中排名第三位。

    以文育人——好人形成品牌文明新风扑面

    文化,从来就不是一个单独的存在。它随着一个城市的血脉流淌,也渗透到人们的精神内核。

    4月25日上午11时,在许昌市区解放路与新兴路交会处,一家不到10平方米的理发店内,顾客盈门。在这个理发店,理发收费两元钱,10多年真情不变。80岁的理发师蔡瑞云,由此跻身河南省十大“正能量代言人”行列。

    如此感人的凡人善举在许昌层出不穷。“社区关爱大队”帮扶孤寡老人;“许昌雷锋团”坚持日行一善;“许昌草根爱心群”致力于构建书香许昌……

    2月15日晚,2016“感动中原”十大年度人物揭晓,禹州市颍川办事处东关社区党委书记周遂德、鄢陵县马栏镇于寨石庄村“割肝救母”的“90后”姑娘张文亚双双入榜。许昌,成为入选2016“感动中原”十大年度人物人数最多的省辖市。

    “最美”已成为汉魏故都大地上一道绚丽风景。“最美托举哥”赵笑功托举坠窗男童浙江扬美名,“最美女儿”张文亚捐肝救母感天动地,“最美消防员”吴孟龙火场救援800余次,“最美企业家”刘少林将诚信视为生命线……一段段感人的故事,激荡万千心灵。

    激发向善力量。许昌市以“育文明人、铸城市魂”为宗旨,在市直和各县区开展道德模范(最美许昌人)现场交流、事迹巡讲、巡演活动上百场,直接受众近40000人;在全市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街道社区举办各类道德讲堂1500多场,受教育人数近200000人。在乡村,人们把学习“许昌好人”与建设家乡结合起来,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爱许昌、爱家乡”主题活动,树立崇尚先进、见贤思齐的鲜明导向。

    典型可亲可学。许昌市通过“我评议、我推荐身边好人”等制度化、常态化的评选活动,让典型可亲、可敬更可学。人们发现,从前觉得遥不可及的先进人物,现在可能就是自己的邻居、同事乃至亲友,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大家向“许昌好人”学习的热情。他们还发挥文艺宣传形式多样、贴近群众等特点,创作上演了群众喜闻乐见的现代戏《燕振昌》、小品《好想看着你》等,让身边好人的事迹感染更多的人。

    好人要有好报。许昌市着力建立从物质和精神层面上全方位关心关爱先进典型,在全社会建立健全“好人有好报”的关心、激励机制,为好人不断涌现创造和谐社会环境。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看望道德模范、“中国好人”等,送去了党和政府的温暖和关爱,在全社会形成了崇尚好人、学习好人、善待好人的良好氛围。

    没有轰轰烈烈,但至真至诚;没有惊天动地,但润物无声。目前,全市涌现出时代楷模1人,全国道德模范3人,33人跻身中国好人榜、河南好人榜,逾300个民间爱心志愿组织活跃城乡,常年参加群众近15万人。从个人到群体,从群体到品牌,“许昌好人现象”正愈来愈突出并引人注目。

    以文惠民——文化融入生活百姓其乐融融

    自打成为许昌市图书馆“书香家庭”分馆成员,家住七一路的市民赵爱珍读书兴致更高了,左邻右舍也常到她家浸染书香。2016年年底,许昌市图书馆正式与8个阅读氛围浓厚的家庭签订了书香家庭图书借阅协议,为每个书香家庭提供百部以上书籍,邻居、亲戚、朋友、同事、同学等人群可以像到图书馆一样借阅图书,碰撞思想,分享心得。

    文化惠民,润泽民心。为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许昌市在全市推行数字阅读推广工程,打造“书香许昌”。目前,高铁许昌东站、新田360广场、南关办事处七一社区等单位启动了数字阅读服务试点建设工作,各试点月均电子书下载量在3000册次以上,累计下载量超过10万册次,以其方便快捷的特点深受市民欢迎。年内,许昌市中心城区70个电子书借阅点建设全部到位,到“十三五”末,建成覆盖城乡的数字阅读服务网络。

    加快公共文化服务向农村延伸,是落实“共享”理念的重要举措。许昌市实施“农家书屋工程”,在每个村建成面积不小于20平方米、图书不少于1200种(1500册)的农家书屋。目前,全市2000多个行政村实现了农家书屋全覆盖。

    在城区,每到周末,可容纳260名观众的许昌市群艺馆百姓剧场座无虚席,百姓剧场坚持草根性,百姓唱主角,演出全公益。在乡村,“送文化下乡”“爱心义演”等活动周周精彩,广场文化活动更是好戏连台。去年以来,许昌市共演出戏剧和综艺类节目2400多场,开展广场文化活动200余次,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40余次,观众累计达200万人次。全市公共性文化设施全部实现免费开放,市群艺馆每年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和各种文化技能培训活动100多场,市图书馆每年接待读者60万人次、文献流通45万余册次。丰富的文化盛宴,四季常开,永不落幕,真正让文化建设成为老百姓看得见的实惠。

    文化如水,润泽万物;文化如歌,和谐共振。文化的发展,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借文化招商引资。许昌以曹魏古城等项目为抓手,巧打三国牌。在第十届三国文化旅游周期间,全市签约合资合作项目24个,总投资133.4亿元。2016年,许昌经济总量位居全省第四,GDP增速全省第一,综合实力稳居全省第一方阵,经济发展指数、行政环境指数、法治环境指数均居全省第一,步入了向好向快、向上向善、向富向强的历史最好发展时期之一。

    让文化联姻水系。近百年不通航的护城河中游船往来穿梭,“一舟环游许昌城”美景重现。5.3公里长的环护城河曹魏风情带,使水韵莲城与三国文化遥遥嗣响、相映生辉,依托三国文化和护城河生态景观资源,以旅游休闲产业为主导,不仅有效提升老城区的人居环境,助力现代服务业全面提速,更为老城区经济社会发展安装了新引擎,提供了新动力。

    以文化凝聚人心。许昌通过文化惠民活动,为市民带来了丰盛的三国文化视听盛宴,成千上万的学生、市民参与三国文化征文、书画展、艺术演出活动,三国故事中蕴含的智慧与诚信深入许昌市民心中。

    用文化促进文明。文化的作用,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三国文化的滋养中,许昌人的整体素质越“化”越高,城市文明不断提升。近年来,许昌市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10多项“国”字号荣誉,又以92.5分的高分通过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大考”,知名度和美誉度在全国日益彰显。

    许昌,这座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满载着群众的欢声笑语,正以打造中原文化高地、建设中原文化强市的铿锵步伐前行,一个居者心怡、来者心悦的文明之城,正绽放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河南日报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